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國中有給孩子唸音樂班的mama, 請教一下..........

小魚餅干
小魚餅干 2011-03-07 20:58:14 #11F
 

我倒不覺得退路的問題有很嚴重

這完全是看個人如何變通

-------------------------

+1

退路?有那麼嚴重嗎?

讀完大學不知道要幹什麼的人很多,

這並不是學音樂的人特有的問題.

不管學什麼,都要面對"如何經營自己"的問題,

學音樂的人,要面對的問題不會比別人少,也不會比別人多.

蚊子媽咪
蚊子媽咪 2011-03-08 19:19:20 #12F
 

沒錯,我的觀察也正如小魚餅干說的

一樣是大學畢業生

但台灣一般學科上來的大學畢業生很多都還茫茫然

可是相對之下,學音樂的孩子大學還沒畢業

很多都早就已經規劃好自己的路了

也許有人會說,那是家長幫他規畫好的

我以前也是這麼認為

但這幾年來我接觸了一些音樂領域的人

我發現到他們都非常有自己的想法

懂得規劃自己、經營自己

而且他們的發展也不是如同一般人所想的那麼狹隘

我們看過去,但也該看看周邊、看看未來

永遠不要給自己的孩子設限,他的路才會越走越寬廣

青
2011-03-08 21:14:16 #13F
 

"但台灣一般學科上來的大學畢業生很多都還茫茫然"

我的意見並沒有對任何抉擇作褒貶.

學音樂的孩子在過程中所受到的鍛鍊是相當可貴的.

我相信這是人生的資產.

但音樂和一般學科不同.

必須年紀很小就開始做相當的投入.

到了升學的年紀, 更是得做大量的付出.

人的時間有限, 任何選擇一定具有排他性.

我自己是大學畢業還懵懵懂懂的人 (不清楚自己的性向),

唸完一個碩士後才換一個新領域.

但無損甚至有益於我在另一個領域的追求.

我的意思是很多學門, 需要一定年紀後才做抉擇.

但音樂不然.

如果這樣一個單純的話題會引起對立,

那我再也不會就此發言了.

我個人的看法是對於性向很清楚, 且自我約束力好的孩子,

如果他以音樂為職志, 應該鼓勵與支持.

因為即使他想換跑道, 性格所顯露的成熟,

與音樂過程所受的鍛鍊, 本身就是籌碼.

但對於性向不確定的小孩, 年幼不知自律,

又不排斥未來可能以音樂為可能的專業,

其實是可以不上音樂班, 但在坊間教室持續學樂器.

退可守 (不唸音樂也學得自娛的本事)

進可攻 (萬一大學研究所想唸, 還是有點機會).

adsnew
蚊子媽咪
蚊子媽咪 2011-03-08 21:46:43 #14F
 

請青不要誤會,我沒有一點對立的想法,我也沒有覺得你和我對立

可能是我表達比較不清楚,容易讓人以為我持反對立場

其實我一直是同意妳的說法的

包括妳上面的這篇論點

「但音樂和一般學科不同.

必須年紀很小就開始做相當的投入.

到了升學的年紀, 更是得做大量的付出.

人的時間有限, 任何選擇一定具有排他性.」

妳所描述的這一段,正是我家蚊子現在所面臨的狀況

我相信妳在我家日記所記錄的內容裡應該可以讀得出來

所以我才一直強調一定要先確定孩子是真正有興趣的

(包括這個討論和以前我所有討論過與音樂有關的話題,我的說法都一定會強調這一點)

從以前到現在,當孩子盡情享受學習音樂的樂趣之餘

我就得不斷的面臨到必須教她抉擇的課題(不論是生理的或心理的)

那對我是非常痛苦的,對孩子也是

可是對於以下你說的這一段,我覺得可能要好好的思量一下

「但對於性向不確定的小孩, 年幼不知自律,

又不排斥未來可能以音樂為可能的專業,

其實是可以不上音樂班, 但在坊間教室持續學樂器.

退可守 (不唸音樂也學得自娛的本事)

進可攻 (萬一大學研究所想唸, 還是有點機會). 」

如果是在國外,我覺得這樣的說法或許可以成立

但如果是在台灣,就要多加衡量

因為我很懷疑台灣坊間教室學樂器的品質

我不是一竿子打翻一條船地說全部都有問題

而是真的要慎選

而且在台灣每個教育階段切入進去攻音樂領域,都有個別不同的景況

就是因為音樂學習這東西和其他學門有著先天上的差異

所以哪個階段切入都會有不同的發展和受限

最糟的狀況是有可能會退可守,但進卻攻不了,問題出在音樂教育的設計

當然也是要看你想怎麼攻

我的個性比較謹慎,考量的點比較多一些

我想說的是,如果音樂這條路,有一點點可能性是自己孩子會發展的路

家長就稍微辛苦一點,了解一下台灣的整個發展現況,至少比較清楚孩子可以著力的點在哪裡

但又再反推回去,如果在台灣

對一個性向未定,無法有效自律,又缺乏時間觀念的孩子

我也建議不要念台灣的音樂班,可能會加倍痛苦,主因是受限太多

對於有音樂天份,且喜愛自由發展天性的孩子

我建議還是到國外去學音樂吧

因為台灣的音樂班,目前的設計,我覺得是給有興趣、願意接受全面性音樂發展的孩子上的

全面性的意思是平均發展的,不是突出性的

有人說的更難聽的話是:「台灣的音樂班只能教出音樂的平庸之才」

這句話我是大部分同意的

1014bubu
1014bubu 2011-03-08 23:36:31 #15F
 

有人說的更難聽的話是:「台灣的音樂班只能教出音樂的平庸之才」 ??

ㄟ!!這好像我說過,但我不認為是難聽,可能我個性太直

不喜歡拐彎抹角,文謅謅的說話方式,嗯!!我該檢討,書沒背熟 >"

市子
市子 2011-03-09 01:23:40 #16F
 

國三孩子的同學進了國中才決定要走音樂的路

把部分唸學科的時間拿去學樂器

當然沒法把目標訂在所謂好學校的音樂班

目前設定在入學門檻較低的私中

家長也願意全力支持

孩子有興趣, 自會克服困難, 樂在其中, 吃苦當吃補

至於出路, 當然不能人人都進NSO, 或是成為知名演奏家

但作作配樂, 利用所學規劃活動的背景音樂, 甚至像村上春樹, 石田衣良一樣把古典音樂的知識用在小說中, 作音樂的相關研究, 十二年國教實施之後, 說不定可以去當音樂的補習老師, 不都是出路?

我多話

(原作者於 2011-03-09 01:27:07 重新編輯過)

青
2011-03-09 10:09:43 #17F
 

對這個話題我其實沒有太多立場分享.

因為我根本未深入了解音樂班的運作.

之所以多話, 是因為除了音樂以外,

目前所有的領域都鼓勵孩子晚一點再決定專業.

例如我們會鼓勵孩子選物理數學基礎科目,

因為物理以後可轉電機材料 ...,

數學可轉資訊, 財務, 統計 ...

也因為我周遭充滿著這類的思維,

再看小小孩子背著個大琴上課, 長時間練習 ...

就會覺得進入音樂領域和其它學科的 "抉擇時間" 差很大.

而所謂的退場的機制相對少一點 (沒有任何褒貶).

當然值得高興的是, 音樂的市場在擴大.

如市子所說, 不只有傳統的那些路而已.

我有課, 只能先說到這裡.

蚊子媽咪
蚊子媽咪 2011-03-09 11:25:07 #18F
 

很多眼前可見的狀況是可以因為更深入的觀察而得到另外的發現

如同很多習以為常的慣例,可以因為觀念和角度的改變而有不同的結果

下面分享一篇引發我思考的文章(很長),講的是所謂「鋼琴伴奏者」身分的轉換(http://www.t-classical.com/viewthread.php?tid=8364)

(台灣目前有專門鋼琴伴奏科系(或所),師大和南藝大)

學習是一個體驗的過程,我認為重要的是過程,而對學習的熱情自然會將你推向應該通往的方向

----

以下是某台灣音樂家翻譯strad雜誌的專文

-------------------------------------------------------------

2002年時,有位年輕的鋼琴家沒有通過一項在紐約舉辦的鋼琴比賽的預賽,結果,他的姊姊寫信向主辦單位抱怨「評審不公」。當時身為比賽評審一員的日本鋼琴家,也是著名伴奏家的江口玲(Eguchi Akira)說:「信上提到,伴奏家 (accompanist) 比獨奏家 (soloist) 的地位還低,不適合當評審。因為獨奏家總是比伴奏家有天份,能力地位都高了一個層次,所以他們不該來當評審。」身經百戰的江口玲,曾經和許多大音樂家合作演出過,包過小提琴家夏漢、Chee-Yun Kim、安梅耶等人,也曾在「維尼奧夫斯基小提琴比賽」中獲得最佳伴奏獎。這樣一封質疑他專業能力的信件難道只是個案嗎?江口玲說:「不……悲哀的是,在社會上我們總是被認為是“能力較差”的鋼琴家。」

長久以來,古典音樂市場總認為伴奏家是“低一級”的音樂家,大家都說因為他們的能力不夠好到可以當獨奏家,因此,他們只能「毫無疑問且服從地」受雇於獨奏家。不過,小提琴大師帕爾曼卻反駁:「這樣的情況是不會發生在一個好的伴奏家身上的,何況貝多芬、莫札特的奏鳴曲,原本就是為了“鋼琴”和“小提琴”所寫的二重奏。或許該這樣說,「伴奏家」這個名稱本身就是個大大的錯誤!」

由於新的觀念逐漸建立,音樂家們必須漸漸重視自己的伴奏者,已經改稱他們為「合作鋼琴家」(Collaborative pianist),將他們視為和獨奏者本身同等重要。克里夫蘭音樂院的小提琴教授Paul Kantor表示:「我對於這樣的轉變感到很興奮!過去那樣的觀念是一種對一起同台演出者的不尊重,如今聽眾們可以聽到更完美合作的美妙音樂,這全是新觀念帶來的改變。」

歷史上著名的合作鋼琴家

首推英國的Gerald Moore,他是大提琴「祖師爺」卡薩爾斯和小提琴家曼紐因爵士的指定合作鋼琴家。他曾在1943年出版了一本名作 ─「無愧的伴奏家」(有中譯本),書本開頭就提起:「我原本還以為伴奏是要幫小提琴家“拿琴盒”的小弟呢!不過和大師合作多年之後,我重新領悟到作為一個伴奏者的重要性和樂趣。」書本最後他又寫道:「如果我被描述成是一個機智、順從、好相處的伴奏者時,我就該警覺到這只是用比較禮貌的方式在說我是“一個小咖”。」

如果Moore還在世,相信他對許多音樂院、大學音樂系現在都設立合作鋼琴系所,並且有專業教師任課一定感到很欣慰。克里夫蘭音樂院的合奏鋼琴教授Virginia Weckstrom說:「回到1900年代,那時候鋼琴家只是受雇於獨奏家,就算找他們去錄唱片,也不會把鋼琴家的名字印在唱片封套上。Moore則是非常地堅持要印出他的大名,否則他就不進行錄音。因為他實在是太傑出,唱片公司最後還是妥協了,此舉將伴奏者的地位大大地提升。」

大提琴家馬友友、大提琴大師羅斯卓波維奇、小提琴大師帕爾曼的指定鋼琴家Samuel Sanders,則是受到茱麗亞音樂院合奏鋼琴教授Rohande Silva的大力讚揚:「Sanders總是很努力,一直以來他都試著要讓伴奏家可以擁有更公平的地位。」同是也是2005年“Sanders年度最佳合作鋼琴家”得獎者的deSilva又說:「他讓伴奏不只是伴奏,而是讓音樂家之間更多、更緊密的合作,我非常地推崇他為了我們這些晚輩所奠下的基礎。」

Sanders最大最大的貢獻,莫過於將「伴奏」正名為「鋼琴合作」了。繼1947年南加大設立全球第一個合作鋼琴學位之後,他在1963年於茱麗亞音樂院也設立了合作鋼琴的碩士課程,之後包含英國皇家音樂院、新英格蘭音樂院等等各地高超過百所學校都先後創立合作鋼琴的專業學程。曾經來台灣演出的鋼琴家、現任美國新墨西哥大學合作鋼琴教授的Pamela Pyle說:「如果你在替別人伴奏,就要跟隨他們的音樂,但這似乎就只是“你在獨奏家領導之下”的跟隨了。我覺得最好的演出則是音樂家之間自然地互動,讓音樂像對話一樣的被演奏,音樂家互相帶領。如果只是一人唱獨角戲,如此的合作方式就非常不民主,也註定不會完美。」

弦樂器大師也來發聲

小提琴泰斗海飛茲任教美國南加大時的指定鋼琴家Anne Epperson說:「由於Emanuel Ax、巴倫波英、Joseph Kalichstein等著名鋼琴獨奏家加入所謂“伴奏家”的行列,讓聽眾可以感受到這些鋼琴大師和弦樂器、管樂器獨奏家之間的交流是“合作夥伴”,不再只是“聽命服從的伴奏”。

日前,在茱麗亞音樂院舉行了一場小提琴音樂會,鋼琴伴奏家站在小提琴家後方向聽眾敬禮,但小提琴家則是伸出右手,作了一個邀請鋼琴家上前和她一同敬禮的手勢。洛杉磯Colburn音樂院的大提琴教授Ronald Leonard說:「當台上有兩個演出者走向舞台中央,應該要讓聽眾感到是兩個人走出來,而不只是一個人。我不希望我的鋼琴家距離我10步之遙,只因為他覺得“那邊才是他的地盤”,我希望聽眾有注意到我的鋼琴家,希望他們可以知道鋼琴家也是一樣重要的。」

De Silva教授說:「雖然我長期和帕爾曼等人合作,而且這些大師也視我為夥伴,不過音樂廳的行政管理者總是忽略我的努力。有次,我收到一張帳單,上面寫著“帕爾曼大師的伴奏”。我直呼『不不不,請稱呼我鋼琴家或是合作鋼琴家。帕爾曼從來不用伴奏這字眼稱呼我,而是用“朋友”或“鋼琴家”。』關於這一點,是我們必須要讓那些人去了解的。」他又說:「有次我和帕爾曼去演奏,結果到了音樂廳卻發現我的名字沒有印在節目單裡,我氣死了。幸好帕爾曼出面協調,要求主辦單位趕緊在節目開演前印了2000份我的介紹,夾在節目本裡面。」

邁向主流

即使有 Moore跟Sanders這樣的大師努力耕耘事業並且提升合作鋼琴家的地位,De Silva教授仍然認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他說:「還有許多事情可以改進,我多麼希望Sanders長生不死而能看到更多認可,我們必須要讓未來的世代了解合作鋼琴是很重要的。」

德州大學的小提琴教授Brian Lewis說:「每年的畢業季音樂會,我看到許多主修鋼琴合作的學生的表現,都很有職業合作鋼琴家的風範,不再只是伴奏者了。」

教鋼琴合作主修課程的Anne Epperson教授,則會在她任教學校的專屬琴房外貼著一張告示:「合作,是邁向成功的序曲」。她說:「我要求學生每次都帶他們的弦樂器、管樂器、聲樂同學一起來上課,我希望他們從弦樂器、管樂器、聲樂的角度去聆聽自己所彈出的鋼琴聲,也希望我的學生去上合作夥伴的主修課時,對方也能用鋼琴家的角度來聽自己演奏的音樂。這不僅僅只是鋼琴家或某個樂器的習題,而是全體演出者的課題。」她又說:「記得,絕對不要在最後一刻才給你的鋼琴家樂譜,讓他們有多餘時間準備,因為你也期待他們有跟你一樣的專業演出和詮釋。另外,多配合幾次,如此才能討論改進,這樣才有交流。」教師必須要灌輸學生一些正確的觀念來尊重他們的鋼琴伴奏者,讓學生明白從第一次練習到舞台演出的最後一個音符,其中互相合作的責任與重要性。Epperson說:「一定要在第一次練習之前,就都學習過對方的樂譜,了解對方的部分,這是最重要的。如此在舞台上可以顯得互相平等,並且分享兩人對於樂曲的知識。當然,鋼琴家對於意見要有彈性、敏銳,另一方面主奏者也不能拒絕溝通討論。鋼琴家的責任就是要傾聽,並適度給予修正的意見。」

帕爾曼說:「找一個會和你合作愉快的人,你不會想跟難搞的人想處,因為你們要一起到世界各地演出。而且,你們這個團隊的水準要一致的高水準,更重要的是,找到好夥伴也是一種社交的訓練。」

弦樂器演奏者到底要的是什麼

許多合作鋼琴家指出,弦樂器演奏者常常犯的毛病就是沒有連同鋼琴總譜一起學習。Leonard教授說:「許多人都沒有仔細研究總譜,也搞不清楚鋼琴的重要部分是哪些。如果你總是只知道小提琴或大提琴的旋律,也代表了鋼琴對你來說永遠只是『次等的』。你必須尊重鋼琴家所演出的音樂,不然你的表演將會『爛透了』。」

另一個弦樂器演奏者常犯的毛病就是 ─ 忘記聆聽鋼琴。江口玲說:「音樂中的合作就像對話一樣,你問一句,我答一句。弦樂器演奏者總是說了一大堆動聽的話,但他們總是忽略其他音樂家在同一個演出中說的話。如果他們花“一點點”的心思去聆聽其他人,他們就會發現音樂演奏起來容易多了。」Paul Kantor說:「有時候叫學生角色對調會很有幫助。我要求鋼琴學生把小提琴奏鳴曲當成鋼琴奏鳴曲彈,叫我的小提琴學生試著去當“伴奏”去跟隨鋼琴。然後,要求鋼琴學生用三四種不同的方式詮釋,小提琴學生去學著配合。這未嘗不是一種調和!」

Brian Lewis教授說:「我會要求學生和鋼琴家一起呼吸,很多學生總是忘記一起呼吸是很重要的。這是和鋼琴家結合起來最自然的方法,不僅僅讓你的夥伴知道你要開始了,也能告訴他你要用怎樣的弓法 (此處指stroke,非bowing) 演奏。」Anne Epperson教授則說:「不論今天你拿到的是很簡單很簡單的純伴奏樂曲,或是難度很高的小提琴奏鳴曲二重奏樂譜,永遠都是同等重要的合作夥伴關係。」

保持開明的心胸

但是,在許多演出之中,還是存有很多不同的意見,同時也會讓一起合作的音樂家感到不公平。Pyle教授說她曾有過這樣的經驗:「我知道我的主奏不能認同我的彈法,他對於我踩踏板的方式有意見。最後他只說『妳就按我的方式彈,我喜歡這樣!』。我心想『這真是孤注一擲的高招阿,你甚至不想用說明的方式說服我,你贏了可以了吧!』」Pyle教授建議:「音樂家們要保持客觀的心態,讓樂曲用「這首樂曲該被演奏的方式」來呈現,如果主奏跟伴奏之間都能如此,許多不同的想法終會妥協圓滿。但是如果有人想「我才是對的」,這就會讓演出非常糟糕,兩敗俱傷。不過要找出適當的「說話藝術」也是很困難的,大部分的異處應該由鋼琴家來決定,不過我覺得這應該是由演出者一起討論決定。」

Weckstorm教授則說:「大家都應該要保持開明的心胸。有許多的方法都可以讓音樂呈現更好更棒,試著去想『你是別人你會怎麼演奏』,如此合作當中就能有妥協。記得第一次練習就要準備好你的想法意見,也要能夠包容別人的意見。」

帕爾曼說:「大家互相帶領,大家都是主角。如此一來你可以感受到其他音樂家跟你的互動,這是最棒的了,而不是某人跟在你的琴聲後面去學你的演奏方式。」

仍有許多要學習

Epperson教授說:「合作鋼琴的教育仍然在萌芽的階段,雖然如此,但是如果能在其他器樂學習者的初學階段,就灌輸他們正確的合作觀念,這對我們來說會有很大的幫助。」同時她也從書架上拿出了一本K. D. Johnson寫的書“如何為小提琴伴奏”,裡面都是訓練年輕學子互相合作的小曲子,Epperson說:「要從小從初學就養成孩子們良好習慣跟觀念。」Johnson的書寫道:「當兩人互相陪同在路上散步時,沒有人能指出是A陪B散步,或是B 陪A散步。就像雷聲隨著閃電而來,但是兩者都不會互相遮蓋光芒。所以不論是小提琴家或是前來合作的鋼琴家,大家都同等重要,兩者都是曲子最重要的元素,這也是作曲家的本意。」

市子
市子 2011-03-09 14:04:01 #19F
 

又來多話

所有的領域一定都有優劣高低之分,而且都是前者少後者多,能力,努力,機緣,而且令我意外的,不止一位世界級學者表示機緣非常重要,當然有可能是謙虛之故.

不那麼優的,就沒有存在的價值嗎?得看孩子怎麼面對自己的境遇了.最近看了放牛班的春天,先前看過一部情節相近的日片,送行者也曾是大提琴家.音樂成就當然不及演奏家,但人性的溫馨卻令人動容.

我的孩子還小,可以感覺出來他們多元的價值觀.從某個角度來說沒志氣,自我要求不夠;但他們看得到同學成績以外的長處,也能肯定自己的能力位置,反正不會為成績不好而跳樓就是了.

身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

天下再大,身心不能安亦無容身處

青說的我明白,因為有個矯正中的"偏食得有點小嚴重"的孩子;我的立場是,我盡力作SWOP分析,孩子自己作決定,我能力所及的範圍支持,超出的部分請自己想辦法

國中唸音樂班,不表示一定走音樂的路;不唸音樂班,也不表示從此與音樂無緣.呂紹嘉,連憲升都不是音樂科班出身的.

版媽不知道會不會疑惑怎會發展成這樣,不好意思.

青
2011-03-10 17:19:55 #20F
 

市子提到這幾部影片, 我應該都看過.

有一部音樂班的春天, 應該是韓片.

還有一部韓劇, 貝多芬病毒,

雖說是韓國版的交響情人夢,

裡面主要角色不少是平凡少年不努力,

後來卻想透過樂團一圓古典音樂夢想的人.

我對於音樂班的話題, 說實在根本沒立場發言.

但背後所牽引的面向, 卻是我曾經想過的議題.

例如我就有朋友親人辭去一流高中的教職,

出國唸音樂博士, 學成後的機會 (大學教職) 有限.

或是和呂紹嘉類似都是台大畢業再轉音樂領域

但未必機遇同樣好 (能力我無法論斷).

不是說後來的際遇不好, 而是以他們的能力,

做不同的抉擇可換取以外人眼光來說更穩定的機會.

但我心中有另一種看法是所謂更重要的投資報酬 - 還包含人的快樂.

即使是做了相當的付出相當的辛苦,

對於當事人還是可以很快樂.

我越來越肯定這點, 是因為我有個特殊的小孩,

每日為他非常的操勞, 但坦白說,

我未曾真正羨慕過別的父母擁有好帶的孩子,

因為他對我是獨特的.

主觀感受和客觀分析對我來說是同時並存的思考角度.

就像經濟分成個體與總體經濟學.

越說越雜. 就此打住.

圖解媽媽百科

特別企劃

盈翠絲媽咪的毛髮蓬鬆感
盈翠絲媽咪的毛髮蓬鬆感

盈翠絲媽咪的毛髮蓬鬆感

媽咪最愛的養身補體神器,桂格滴雞精試用滿意度100%
媽咪最愛的養身補體神器,桂格滴雞精試用滿意度100%

媽咪最愛的養身補體神器,桂格滴雞精試用滿意度100%

媽咪投票趣

母親節最想聽到孩子跟你說哪句話?

※可複選1~3個答案

精選專題

more >
過敏別來亂!醫師&家長抗敏奇招
過敏別來亂!醫師&家長抗敏奇招

過敏別來亂!醫師&家長抗敏奇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