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6.5人就有1人膝關節退化,退化性關節炎的三大迷思

隨著運動姿勢不正確、體重超標,退化性關節炎已經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台灣人膝關節退化的盛行率15%,全台灣大約有350萬人深陷膝關節疼痛之苦,等於每6.5個人中就有1人有膝關節退化問題。

每6.5人就有1人膝關節退化,退化性關節炎的三大迷思_img_1

而從2017年全國就醫次數,骨關節病症高居第17名,住院費用更是擠入前10名,其中,因為膝部關節炎而就醫的人數為83萬7千人,比起2016年的79萬就醫人數,增加近5萬人。

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蔡文展指出,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國人的平均壽命為80.4歲。人只要活得夠久,都可能受退化性膝關節炎困擾,且倘若關退化了,只會越來越嚴重無法痊癒,因此,每個人都應重視關節保養。

但對於退化性關節炎,大家都存有許多錯誤迷思,阻礙了平時的關節保養、治療,加速關節軟骨磨損時間表提前,使人未老關節先衰。

迷思一 退化性關節炎是老人的專利?

錯!高雄市立大同醫院骨科主任陳崇桓表示,已有研究指出,退化性關節炎已不再是老人家的專利了,事實上,任何破壞軟骨的行為都有可能使關節退化,年齡只是其中一個危險因子。

舉凡運動傷害、關節曾受傷、體重過重、基因遺傳等,都可能讓退化性關節炎提早報到。據統計,退化性關節炎的發生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但30歲左右就可能發生,好發於50歲以上,而女性發生率高於男性2倍,可能與更年期的荷爾蒙有關。

陳崇桓於診間就有觀察到,車禍外傷或運動傷害族群是中壯年退化性關節炎風險族群,尤其是,從事碰撞多的接觸性運動,如籃球、足球等,因長期膝關節受力較大,常進行急轉彎等動作不慎受傷,都需要好好注意。

退化性關節炎引起的關節破壞,可能發生在任何關節,最常影響的是承重關節,如膝關節、髖關節等。會出現關節軟骨磨損退化、潤滑液變少,漸漸的形成骨刺、關節變形。

陳崇桓說,患者最明顯、最困擾的症狀,就是關節疼痛,尤其是正在活動時疼痛會加劇,休息時則趨緩;晨起時,關節會有僵硬感,需要略為活動後才能舒緩;另外,天氣劇烈變化,或者濕冷時,都會讓退化性關節炎非常痠痛。

迷思二 關節炎吃止痛藥就好了?

錯!陳崇桓表示,吃止痛藥只是治標不治本,甚至無法延緩退化性關節炎的疾病進程。長期服用止痛藥或抗發炎藥來對付關節炎,可能掩蓋症狀影響確診,或出現腸胃肝腎的副作用,甚至無法遏阻病程進展,使疾病持續惡化,最終只得置換人工關節。

陳崇桓指出,因為每個人罹患退化性關節炎的原因、症狀皆不同,唯有諮詢醫師尋求正確治療方式外,醫師還會根據病患症狀提供專業建議,並以積極治療使輕、中度退化性關節炎,有機會延緩病程。

蔡文展說,學習如何在生活中減少關節負擔,以及保護關節撇步也是治療的環節之一,建議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刺激軟骨增生,維持關節行動力;多訓練大腿的股四頭肌,利用肌力減輕關節負擔。

陳崇桓建議,可上健身房,使用飛輪訓練股四頭肌,因飛輪可調整阻力,可視個人狀況循序漸進的訓練。每天騎40~60分鐘,慢慢增加阻力,可明顯感受肌耐力的進步。

迷思三 置換人工關節就可一勞永逸?

錯!陳崇桓說,全台去年有超過2萬7千例進行人工膝關節手術,雖人工關節置換術10至15年,成功率高達9成,但建議輕、中度患者可以保守治療為優先;重度且保守治療無效者,或年紀大於60歲者,才考慮置換人工關節。

他進一步解釋,由於輕度、中度患者,以及年紀為中壯年者,因未來關節使用仍頻繁,若太早替換,日後恐需要重新再次置換人工關節。臨床上,會建議先以復健、藥物治療等保守治療來控制病情。

陳崇桓分享,以藥品級結晶型硫酸鹽葡萄糖胺補充療法為例,已有實證研究指出,能夠減緩膝關節退化進程,減少關節疼痛僵硬,進而改善關節機能等,將置換人工關節的時程往後推延。

諮詢專家/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 蔡文展、高雄市立大同醫院骨科主任 陳崇桓 圖片設計/Darren

圖解媽媽百科

特別企劃

精選專題

more >
媽咪質感必修課 用心愛自己
媽咪質感必修課 用心愛自己

媽咪質感必修課 用心愛自己

Page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