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Jessy
Jessy 2017-09-14 18:38:41 #81F
 

開版文是針對小學生的智力和培育討論,那關於成人智力就不便多說了,以免文不對題。

停權
Q+A (帳號停權) 2017-09-14 19:55:51 #82F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4846/

成人智力

Adult Intelligence

名詞解釋:  成人智力係指在整個成年期中智力的發展情形。過去對成人智力的發展往往抱持悲觀的論調,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智力將呈現衰退的現象。故西諺云:「老狗不能教以新花樣。」我國亦有「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的說法。   對成人智力進行實證性研究者,首推美國學者桑代克(E.L. Thorndike)。他在一九二八年與其同事針對十四歲至五十歲的成人進行實驗研究,發現智力發展的高峰期約在二十二歲,此後每年遞減百分之一,直到四十二歲為止。桑代克的研究為成人智力的實證研究開啟了先河。其後進行成人智力研究的學者不少。其所採行的研究途徑,可歸分為二種:   1.橫斷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ies):即同時對各年齡組的成人樣本在智力測驗上的表現作比較研究。一般研究結果,常發現智力測驗的分數隨年齡的增加呈下降的趨勢。尤其是與速度有關的研究,衰退情形益為顯著。七十歲以後,更有急遽衰退的現象。語文能力是較不會衰退的能力。   2.縱貫研究(longitudinal studies):係在整個成年期中,對同組成人樣本定期比較其在智力測驗上的表現。一般的研究結果,常發現二十歲至六十歲時智力呈高度穩定的狀態,甚至有繼續成長的趨勢。   這兩種研究方法,各有其優缺點。縱貫研究法,樣本相同,較能說明智力在成年期的發展情形。但此種方法有重複練習、樣本流失的問題,以及未顧及社會改變或生命期的變化對個體的影響。橫斷研究法,則可迅速獲得結果,並可顧及社會變化對個體的影響。但將不同年齡組的成人視為同質性團體予以比較,其結果殊值斟酌。   晚近對成人智力發展的研究,較傾向採取心理計量的方法(psychometric approach)。此法就是檢視個體在智力測驗上所得分數的交互相關,作為了解智力功能的依據,進而探討年齡與各種智力因素間的關係,以了解其變化情形。其中最著名的是一九六三年美國心理學者卡泰爾(R.B. Cattell)所提出的流質和晶質智力(fluid and 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s)的理論。卡泰爾採用因素分析的方法,發現智力測驗的分數包括兩種性質相反、但相互補充的智力因素,稱之為流質和晶質智力。這兩種智力的發展依循不同的路徑。流質智力自兒童期開始成長,經青少年期達到高峰,至成年期後逐漸下降;而晶質智力則從兒童期開始發展至成年期,如不限制時間,五十五歲時有關晶質智力的表現,仍如同二十歲時一樣;六十歲以後,若繼續增進知識和從事教育活動,晶質智力仍將持續成長。   成年期由於流質智力逐漸減退,晶質智力反而逐漸增長,故成人在學習能力上的表現,仍然相當穩定。唯年紀愈大的人,更需要大量依賴晶質智力以補償流質智力的損失。(參見「晶質智力」、「流質智力」)

 

https://www1.cgmh.org.tw/chldhos/intr/c4f60/Information/%E9%AB%98IQ.htm

請問家有資優生的媽咪們_82F_img_1

                           林口長庚兒童心智科 103/1/6 修訂

◆  什麼是IQ?

我們常看到焦急的父母,帶著小朋友到心智科門診,要求醫師幫他們的小朋友做智商鑑定,其實父母親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在現今這個競爭的社會裡,父母親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輸在起跑點上,誰不希望自己孩子出類拔萃呢?當你的孩子開始會唸1,2,3時,你總是雀躍不已,又希望他趕快會唸ㄅ,ㄆ,ㄇ;當他會被唐詩三百首時,你開始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個資優生,或是天才,確實,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最聰明,最優秀,於是在門診時,我們常聽見父母詢問我們,我的小孩「IQ」多少?老實說,我們並不希望以一個數字(IQ幾分),草率的回答父母的問題,也不希望父母以一個「數字」來決定一個孩子的未來,實際上,「智力」是個相當抽象也備受爭議的課題,它並不是個單純的概念,雖然許多學者們致力得想創造出一個精密且廣為接受的定義,但到目前為止,並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其實一個人的智能活動是很廣泛的;比如語言能力、推理能力、記憶力、數值應用能力等等各方面均包括在內,所以「智力」是很難定義的一個名詞,但為了教育,或是一些科學研究或實際需求,許多專家們把這種抽象的智能具體化、量化,所以出現了所謂的「智力測驗」,其測驗所得的分數,就是一般人所謂的智商或IQ,不過我們要強調的是,智力測驗所涵蓋的因素是無法測量人類全部的能力,也無法完全測量到其他資優的特質,它所測量的只是一般學習的能力而已。

◆  幾歲可以做智力測驗呢?

智力測驗是按兒童年齡的不同,分別選訂一些標準化的問題,要求小孩以語言、文字或操作等方式解答,由於小小孩他的領悟力,還沒有發達到完全了解智力測驗中各項問題的題意,且其語言、文字、操作能力還不足以解答問題,所以目前國內常見的魏氏兒童智力測驗是以六歲到十六歲小孩為施測對象,當然也有針對更小小孩所做的測驗如比西量表,測驗對象年齡則為二歲以上。但根據Bloom博士的研究顯示,兒童的智能、潛能在四歲時,其發展約達百分之五十在八歲時期發展約達百分之八十,故在此時所做的測驗其準確性較高,在十四歲以後智商測驗分數,應相當的穩定了。

◆  智力是不是與遺傳有關?

到底一個人的智力是由什麼因素決定的呢?根據研究顯示,一個人的智能,有一半以上是由遺傳因素所決定,當然,我們也不可輕忽環境的影響力,也就是說,智商是可以由栽培來提高的,所以在文明落後地區,或教育水準低下的社會,往往由於疏忽及缺乏教育,而影響兒童的心智發展。另一個常見的原因是情緒及心理因素,這在年紀小的兒童身上特別明顯,比如小朋友可以因情緒上的支持和刺激往往在智商表現有明顯增加。

◆  我家小孩是「資優生」?

「資優生」這個名詞,在近幾年來一直受到爭議,在過去總認為「資優生」即是「高智商」,隨著時代的改變,這個定義也愈來愈廣泛,所謂的能力優異通常是指各科學習上都很優秀,這類學生一般智力測驗上的表現(以魏氏兒童智力測驗來說,它的平均數為一百,標準差為十五),智商以一百三十作為標準,不過我們需澄清的是,「資優」應不只限於學科方面的才能,而應包含個人適應日常生活的能力,如創造能力、決定能力、預測能力、計畫能力、溝通能力….等。當然有些心急的父母希望儘早了解自己的孩子是不是資優生,的確資優的小孩在許多方面的表現及特徵與一般小朋友不一樣,比如:

(1)    他懂得的字彙比同年齡的孩子多出很多。

(2)    在學前階段,他比同年齡的孩子更早有閱讀能力。

(3)    理解力很高。

(4)    注意廣度較大,注意力能集中且持久。

(5)    興趣廣泛。

(6)    好齊心強,喜歡發問。

(7)    記憶力強。

(8)    具有幽默感。

(9)    喜歡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嘗試事物。

(10)喜歡把事物或構想用不同的方式加以組合。

如果您家小朋友有以上現象,您在高興之餘,更應與專業人員聯絡來協助他日後的發展。

◆  打破智力測驗的迷思

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下,常見父母們帶著小孩到處參加一些坊間的智力測驗、性向測驗,或能力測驗,當然,站在預防和早期療育的立場,我們並不排斥,單往往我們看到小孩接受測驗後分數不好,父母總是灰心喪氣,小孩也可能跟著自暴自棄,但如果小孩分數太好,父母很得意,常以為自己孩子是天才兒童,所以,當孩子功課表現不理想時,即常受父母責罵,往往把親子關係弄得很緊張,在此要提醒所有的父母,當您要帶小孩到測驗中心接受測驗前,應先評估自己的目的為何?同時要了解小孩的動機強弱,或測驗的類型,是否有國內的標準常模,還要了解施測者的專業能力,這些都可能影響小孩的表現,最後更提醒您,這些「分數」都只是一個參考值,千萬不要因「分數」而影響小孩的未來,我們並不建議父母給小孩壓力,而是希望父母能給予孩子較多的支持、充實和鼓勵,以協助他們未來人生的發展,和自我的價值感。

 

換一個
我也在顧機台 2017-09-14 23:25:35 #83F
 

我家目前小三,約二下開始由專注力極好退步為專注力很好(開始出現一些紕漏),也許跟糖分攝取量增加有關。

在幼稚園時期有嚴格控管甜食攝取量,導師從小班就表示她專注力很好。(專注力是這帶班三年導師唯一感覺小孩優於同儕的地方。)

之後我們唸了一間校風八股的傳統私小,從入學第一天開始,老師交代的各種繁文縟節雞毛蒜皮 服儀 規矩 功課,小孩從未漏接,所有的事情一項一項都搞得清清楚楚,從未忘記帶東西回家或上學。老師說她不像新生,像舊生一樣老練,家人說她腦筋像電腦一樣,講過就記得。我只有入學頭兩天檢查過書包,之後再也不用我插手。高度專注力,當然,她的作業品質與考試成績都好,分組課程也在前段。

因為表現令人滿意(也怕偷吃事件重演),所以週末出去吃喝玩樂時,冰淇淋…可以;蛋糕…沒問題,除了咖啡因 油炸,想吃啥都可以… 糖份攝取量較幼稚園時期大幅增加,就這樣,大概二下以後我感覺小孩開始會漏接交代事項了… 感覺稍微變粗心了… 今天雨傘就忘了帶回家…

最近有跟小孩講這問題,做法調整為週六週日各只能點一次甜點,不能中午也點 下午也點 晚上又點…

這就是我家的經驗,很實際的例子,糖份與專注力的關聯。(應該是吧?) (矛盾中…)

 

芮寶貝
芮寶貝 2017-09-15 09:47:33 #84F
 

為什麼高度資優的孩子很多會伴隨情緒問題或某些障礙呢?有過這方面的研究嗎? 我發現我以前非常聰明的同事也得過憂鬱症。

我以前以為資優的小孩更好帶,原來我家的好帶是因為還不夠資優,中度而已(誤!)

 

Jessy
Jessy 2017-09-15 11:07:23 #85F
 

高度資優生容易對自我存在產生質疑,相關研究可以找existential depression ,這篇文章有提供解答:https://www.learning-mind.com/existential-depression/

停權
Q+A (帳號停權) 2017-09-15 12:08:04 #86F
 

為什麼高度資優的孩子很多會伴隨情緒問題或某些障礙呢?有過這方面的研究嗎? 我發現我以前非常聰明的同事也得過憂鬱症。

我以前以為資優的小孩更好帶,原來我家的好帶是因為還不夠資優,中度而已(誤!)

 芮寶貝發表於2017-09-15 09:47:33在第84樓

許是十年磨一劍?

是否真正資優、甚或高度資優sticker2.png?

年過30ys、至多35ys,

即或高下立判!

其他……

笑笑罷了sticker13.png!

於2017-09-15 12:27:25 重新編輯過
倫倫媽
倫倫媽 2017-09-15 13:18:16 #87F
 

為什麼高度資優的孩子很多會伴隨情緒問題或某些障礙呢?有過這方面的研究嗎? 我發現我以前非常聰明的同事也得過憂鬱症。 我以前以為資優的小孩更好帶,原來我家的好帶是因為還不夠資優,中度而已(誤!)  

芮寶貝發表於2017-09-15 09:47:33在第84樓

孩子中度資優,應該是最幸福的吧!恭喜你

芮寶貝
芮寶貝 2017-09-15 13:41:34 #88F
 

後來生了一個小很多歲的弟弟,有點過動,比10個哥哥還難帶,朋友跟我說「上天是公平的」,誰叫以前我當媽當的太舒服? 哈!養老大基本上讓他有飯吃就行了,卻因為小兒子很好的工作也放棄了,也開始上教養版⋯ 不過辛苦還是有代價,這兩年小兒子也算漸入佳境了⋯

停權
Q+A (帳號停權) 2017-09-15 14:15:42 #89F
 

只為成功找方法sticker_june_04.png!

不為失敗找藉口sticker_june_03.png!

 
芮寶貝
芮寶貝 2017-09-15 16:00:35 #90F
 

我覺得高度資優生易有情緒問題除了敏感、想得多(易鑽牛角尖)之外,承受的壓力也比較大。一旦確認孩子是資優生,父母及周遭人士難免會抱高度期望,資優生也會給自己壓力,自我要求高。甚至在資優生多的學校,老師對優秀的定義都不同。以前兒子的理化老師說他們學校學生若學測自然科沒滿級分是很不好意思的事,他們導師甚至直言唸某頂大(非台大)的都是廢物⋯ 但是非考試相關的科目和活動也要求很高,就算要考試了也不能馬虎混過。資優生的父母即便不太在意成績,別人也會認為表現應符合期待,有時父母也會感受到壓力。

於2017-09-15 16:02:38 重新編輯過

圖解媽媽百科

特別企劃

三大最受歡迎的嬰幼兒羊奶粉評比:卡洛塔妮、貝比卡兒、惠氏啟賦羊,配方、特色、口碑一次看
三大最受歡迎的嬰幼兒羊奶粉評比:卡洛塔妮、貝比卡兒、惠氏啟賦羊,配方、特色、口碑一次看

三大最受歡迎的嬰幼兒羊奶粉評比:卡洛塔妮、貝比卡兒、惠氏啟賦羊,配方、特色、口碑一次看

媽咪投票趣

長輩生病該由媳婦還女兒照顧?

※可複選1~3個答案

精選專題

more >
過敏別來亂!醫師&家長抗敏奇招
過敏別來亂!醫師&家長抗敏奇招

過敏別來亂!醫師&家長抗敏奇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