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轉貼)高教解放專題1:重新定位高教 大學不是職訓所(文長)

蚊子媽咪
蚊子媽咪 2011-12-12 23:23:19 版主 198

高教解放專題1:重新定位高教 大學不是職訓所

前言

大學教育應該是引領潮流,培育人才,但今天在台灣,卻有「技職大學化、大學技職化」之譏,評鑑制度扭曲了大學辦學精神和發展方向,校長、教授和學生飽受折磨。

公私立大學資源分配不均,是阻礙大學教育正常發展的重要原因,政府將資源過度集中少數學校,扼殺了私立大學的發展空間,高收入家庭子女多唸公立大學,中低收入家庭子女常唸私立大學,如果政府能採取類似「教育券」的學費補助政策,減輕學生唸私立大學的經濟負擔,何嘗不是美事一樁。再者,少子化讓大學自然淘汰是消極作法,政府應扶植好的私立大學繼續辦學,才是正途。

目前的評鑑制度嚴重影響了大學自主,為了爭取政府的經費補助,大學失去了辦學特色,教育部門對校園的干預也益見嚴重,要期待大學教育更上一層樓,難上加難。

在總統大選首次電視辯論會中,只見國民黨與民進黨的候選人暢談兩岸與民生經濟,卻未提出具體的高教政策與國家教育發展的願景,讓教育界人士十分失望,某候選人甚至提出要增設公立大學,可見其對高教現況是如何隔膜;在兩大黨提出的不分區立委名單中,也未見具教育背景的學者專家,如果政府中央部會和國會都不重視高教的前途,又如何保障國家整體的發展?

本報今天起推出「高教解放」專題報導,將探討下列5個主題,希望帶給讀者更寬廣的思考空間:

一、大學角色的定位,資源分配的檢討。

二、高教政策失衡,大學前途堪虞。

三、評鑑制度缺失,造成大學亂象。

四、社會變遷帶給大學的挑戰。

五、導正評鑑制度,規劃高教未來。

結語:還給大學自主辦學的空間。

【記者張舒涵專題報導】長期以來基於資本主義和升學主義作祟,台灣高等教育往往要面對學生和家長的質問:「教我這些能不能賺錢?可不可以換飯吃?」大學生應具備的思考、批判、關心社會的能力,被嚴重矮化;政策方面,在大學數量擴充、高教經費卻有限的狀況,政府走向績效制度,大學精神和定位逐漸模糊,飽受教育界學者批評為「四不像大學」。

喪失社會關懷的教育

面臨種種亂象,大學存在目的值得反思。長期關心教育改革的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周祝瑛解釋,廣義而論,西歐國家的大學講求學術自由、高度自主性;然而,東方國家的大學深受儒家思想影響,被賦予較重的社會責任,應透過學術研究貢獻於社會。

「我們貢獻這所大學于宇宙之精神。」首投族國政觀察團團長、台大政治系學生陳乙棋從事學生權益相關活動,他引述台大前校長傅斯年勉勵學生的話,認為大學被賦予關懷社會、針貶時事之責;但現前普遍大學生往往受限於社會主流價值觀,流於「不用管太多,把書讀好就好」的觀念。

陳乙棋觀察發現,7、8年級生缺乏世代價值觀,對於權利義務漠不關心,只在乎自己好不好。他認為,社會關懷並不只是就讀人文社會科系學生的事,不論就讀理工、農業等相關科系,都可運用所學關懷社會各領域,他認為:「學習不應與社會脫節。」

喪失獨立思考能力

大學定位逐漸市場取向,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夏曉鵑認為,目前大學教授內容是配合業界需求,將學生的就業出路當作學習指標。她強調:「大學不是職業訓練所,也不隸屬於勞委會,這不是大學該走的路。」她認為,高中職畢業照樣具有就業能力,應區辨選擇就讀大學的原因,好的大學教育,應該培養學生抽象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過,這些能力在大學卻被嚴重矮化。

受限於升學主義的窠臼,夏曉鵑發現,有些大學生對於老師沒給標準答案,會感到極度焦慮,是基於他們長期習慣別人「餵知識」,而無法自己「長知識」,也是大學生喪失獨立思考的原因。周祝瑛以多年教學經驗發現,目前大學生最缺乏的素養就是創新與批判,礙於國、高中的考試制度與教學模式,大學生只會「複述」,提不出自己的觀點,往往要花費很大力氣去調整;部分大學老師又基於習慣領域的關係,延續國高、高中教學的模式,在考試制度下,犧牲掉許多潛在的卓越人才。

目前高等教育被詬病為「職業訓練所」,政府或學校傾向培養大學生將4年所學直接套用於職場。夏曉鵑認為,這之間的連結關係是「虛假的」。她強調,看似重要的技能,背後不是單一的技術,而是思考能力。「問題在於技能的進步非常快速,大學若不重視培養學生具備思考、判斷、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批學生永遠追趕不上市場的變化速度而被淘汰,大學會長得越來越畸形!」

缺乏理念 大學四不像

大學逐漸失去特色,與政策規劃環環相扣,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指出,由於教育部對高教發展缺乏明確的理念,技職體系與一般大學定位沒有整體規劃,只要有立委或家長提出反應,教育政策朝令夕改。

賴鼎銘說,過去教育部不滿技職院校的師資,找來博士任教,導致技職專業技能降低,失去職校特色;接著,教育部又認為一般大學應加強職業能力,將技術引入,導致高等教育鬧了一個天大的笑話:「技職大學化,大學技職化,演變成『四不像』。」

大學應該是引領潮流,而非被潮流所控制,但基於執政者注重績效,學生的就業率被指標化。賴鼎銘認為,大學要創造出好的人才,來引領社會。「應該訓練社會所需要的人才,而非業界需要的人才;培養關心社會、具國際觀的公民,而非勞動大軍。」

引自:台灣立報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3527

 
阿里不達 2011-12-13 09:43:01 #1F
 
節摘: 「礙於國、高中的考試制度與教學模式,大學生只會『複述』,提不出自己的觀點,往往要花費很大力氣去調整;部分大學老師又基於習慣領域的關係,延續國高、高中教學的模式,在考試制度下,犧牲掉許多潛在的卓越人才。」...... 有不少家長對上面這段話恐怕不以為然吧,~~~聯考勝出才是王道,先佔到好位子再來看【我是什麼人】,....嘿嘿嘿,這就叫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蚊子媽咪
蚊子媽咪 2011-12-13 14:08:50 #2F
 
高教解放系列2:畸形評鑑氾濫 大學難自拔 2011-12-12 23:47 作者:呂苡榕 【記者呂苡榕專題報導】1994年大學法修正公佈32條條文,同年「410」教改大遊行,為台灣教育改革揭開序幕,此後,「大學評鑑」「廣設高中大學」「提升大學國際競爭力」「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和「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等方案陸續推出。 然而,將近20年過去了,我們卻看到大學教授水深火熱、大學畢業生低薪就業,少子化而學校卻大量擴充,造成多數大學即將面臨無學生可召的窘境。高等教育未見提升,反而沉淪。 大學生眾多 市場難應對 當年教改團體提出廣設高中大學,但因教育部經費有限,最後選擇以技職學校轉型升級為科技大學作為替代方案,於是接著出現的現象是,大學畢業生人數暴增,卻沒有足夠的就業機會吸納這些人,反而造成另一波問題。 台大心理系教授黃光國直言,當年推動廣設大學,卻沒有思考實際面,結果許多科技大學升格後品質沒有跟上,加上畢業生人數過多,壓低大學畢業生薪資,「薪資所得與教育投資成本不符」。 台灣的大學錄取率逼近100%,黃光國痛批,全世界只有台灣搞出這種怪現象:「正常的國家,平均1百萬人一所大學,台灣頂多需要23所大學。而且一個國家適合進行研究的人才頂多5%,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念大學,但現在卻是把每個人都塞進大學裡。」 補助不足 私校財源匱乏 而大學數量擴充,教育部的經費卻沒有跟著呈相對的比例增加,因此每校所獲得的補助就相對被稀釋;另一方面法令上對於私校募款並不友善,導致私立大學自籌財源困難。 東吳大學物理系教授劉源俊便指出,企業捐款給私立大學,頂多只有50%的抵稅,但捐給公立大學,卻能100%抵稅,變相鼓勵企業捐錢給公立學校。私立學校無法自給自足,只能伸手向教育部要錢,或提高學費。 教部偏愛量化型評鑑 教育部無法支應每個學校經營的成本,因此改以「競爭性」的補助計畫,讓每個學校經過申請、審核,以獲得補助。獎勵大學教學卓越、邁向頂尖大學等計畫也就順勢而生。但審核各校資格必須有客觀指標,因此教育部選擇了以SCI、SSCI等資料庫中的期刊論文「數量」作為評定標準,審查各校的申請資格。也開啟高等教育獨尊SCI、SSCI等資料庫量化標準的歪風。 政治大學法學院院長郭明政直指,第二期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中的申請資格,就包括了「進入高教評鑑中心最近1次公布之『台灣ESI論文統計結果』之排名,亦即學校在最近11年之間全校發表之論文總被引次數進入世界排名前1%」。 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學指標,是美國科學資料研究所,基於其SCI、SSCI資料庫所收錄的11萬5,000種學術期刊所建立的計量分析指標,分析其中的文章引用和被引用次數。雖然ESI排名非必要條件,但也可看出教育部對於SCI、SSCI等資料庫的重視程度。 逐利拚名聲 亂象百出 對於教育部偏好SCI、SSCI資料庫,郭明政解釋,因為這兩個資料庫是「營利」的資料庫,換言之他們在台灣有辦公室,進行推銷工作,遊說政府與學術界購買他們的資料庫,「而我們的教育體制則被他們滲透了。台灣的官員沒見過世面,不知道世界上還有其它更好的資料庫,以為這幾種資料庫最好,就拿它當指標」。 「這些資料庫中收錄的期刊論文品質不一,結果教育部拿它當客觀指標,逼得許多教授只能拚命生產一堆爛的期刊論文去投稿,以期能被收錄在裡面。」郭明政感嘆,這種制度等於變相要求學術界沉淪。另外,為了衝高資料庫中的收錄次數,許多研究生、博士生投稿時,將系上的老師全部掛名共同作者,讓每個老師都能「雨露均沾」,各增加一次點數,以便在評鑑時拿出來炫耀。 郭明政說,為了查詢學校內各系所老師期刊論文數量,師大曾經打算購買SCI、SSCI的資料庫,但經過計算後發現,購買資料庫得花100萬,但每年恐怕只有100人會去使用,平均使用一次約一萬元,因此有人建議,不如由學校出計程車錢,讓想要使用的人坐計程車去有購買資料庫的台大總圖借用。 整個高教圈如同上演著一齣被評鑑制度絲線牽動著起舞的木偶戲,看似戲謔卻透著悲哀。因為無法脫離教育部的經費支持,只得隨著教育部的遊戲規則擺動,郭明政感慨,「現在的高等教育政策,不要求知識分子對社會有貢獻,只要求大家對這幾個資料庫盡忠。」促進投稿的風氣並沒有提升研究品質,結果壓榨老師們的教學與社會服務時間所換取的研究成果,其實早已跟大學的精神漸行漸遠。 小檔案 【西方大學的起源】 西方自古代便有高等學校,但沒有固定課程、教職員工組織,且不授與學位;直到中古時期才出現具備現代大學雛型的高等教育機構。大學剛出現時,是一種類似基爾特(guild)的聯合體,由師生共同組成,傳授科目主要是七藝(數學、幾何、天文、音樂、文法、修辭、邏輯)、法律、神學及醫學。 第一所大學是1088年創立於義大利的波隆那大學(University of Bologna),是當時的法律研究重鎮。波隆那大學成為歐洲南部大學的典範,校務運作以學生為首(決定師資的聘用、解雇與支付薪餉)、主要授與博士學位、學生修習學位主要是基於職業考量,換句話說,波隆那大學的誕生符應於市場的需求。 第二所大學是1150年創立於法國的巴黎大學(University of Paris),主要以神學研究為主。巴黎大學是歐洲北部大學的效法對象,學校運作以教師為主、多授與學士學位、學生攻讀學位的主要理由是留在學院任教。相對於波隆那大學,巴黎大學較強調智能訓練,學生來此就讀的理由不是實踐的(practical),而是側重於思辨的(speculative)。由於較少金錢的誘因,巴黎大學在知識的培育及影響力上,擁有較高的聲望。 【華人世界第一所大學】 中國第一所現代化大學,是創立於1895年的北洋大學,即現今的天津大學;第一間私立大學是1900年的東吳大學。台灣是1928年的台北帝國大學,即目前的台灣大學;私立大學則是1954年在台復校的東吳大學。 參考資料 1.英文維基百科 2.《大英百科全書》(Britannica Encyclopedia) 3.《世界文明史》,Philip Lee Ralph等著,五南出版。 引自:台灣立報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3562
唸大學的目的: 1. 培養職場競爭力 2. 父母的面子 3. 起薪比較高 4. 其它 唸書,最終的目的還是要進入職場,職能的強化,該在高中?高職?大學?還是大學唸完之後,再追加一年的職能訓練?亦或唸研究所之後再追加一年的職能訓練?另,若唸書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進入職場,那又是什麼? 研究,應是讓那些"專"攻博士的人去做的吧!大學階段的教育目的又是什麼? (原作者於 2011-12-13 23:51:41 重新編輯過)
莫急
莫急 2011-12-14 00:59:26 #4F
 
雖是一介局外市井小民,但我覺得這篇 【高教解放系列2】寫得滿好的 1. ------------------------------------------------------------ 大學生眾多 市場難應對 (其實碩士、 博士 也眾多啊) 當年推動廣設大學,卻沒有思考實際面 ..... ------------------------------------------------------------ 問題是,大學那麼多間,誰要關門? ---->誰撐不下去就誰關門吧。我覺得是回不去了... 〈這個問題,教育部高教司是否有及早預料到?現在能怎麼辦?〉 2. ------------------------------------------------------------ 量化型評鑑 逐利拚名聲 亂象百出 ------------------------------------------------------------ 這個跟以前看過的一篇清大彭教授的文章頗有相似之處。 http://mhperng.blogspot.com/2011/04/blog-post_28.html 〈或許這個問題,國科會及高教司也該想想辦法吧!〉
阿信 7
阿信 7 2011-12-14 09:36:21 #5F
 
大學太多?大學生太多? 在BBH討論區,我還沒看過哪個父母可以接受孩子沒有大學文憑的,普通大學也好,技術學院也罷,就算孩子看起來真的不愛書也不太能唸書,總還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好歹可以撐到大學畢業。大學太多?沒這麼多如何能容納的孩子? 大學品質太差,大學生品質太差? 太多人連普通高中課程都讀得哩哩拉拉,數學物理化學理解程度不到兩三成,英文課本上單字記得的連兩成都不到,這樣的高中生超過半數....他們在父母親期待下順利進了大學,然後痛快的玩或努力的打工或兩者兼之,四年之後腦袋裡能剩下多少?? 這些孩子不是讀大學,老實說,以現在的高中課程的難度來看他們連讀高中都是不適合的,但能夠因此就說他們應該國中畢業就去就業,或者直接選高職嗎? 這些孩子讀高中、大學的目的,只有(講白點,是延後出社會的時間)這個教育目的,完全不是的角度,反正社會(父母)有錢,可以容許下一代有更多自由試探的時間空間。
憨憨傻傻
寶嘉康蒂 2011-12-14 10:08:55 #6F
 
這些孩子不是讀大學,老實說,以現在的高中課程的難度來看他們連讀高中都是不適合的,但能夠因此就說他們應該國中畢業就去就業,或者直接選高職嗎? 這些孩子讀高中、大學的目的,只有(講白點,是延後出社會的時間)這個教育目的,完全不是的角度,反正社會(父母)有錢,可以容許下一代有更多自由試探的時間空間。 ------------- +1111111111111111111111 現在的情形是: 1.父母的心態,即使知道自己孩子不適合讀書,還是擔心害怕,擔心萬一真的不讓孩子念大學,將來會不會埋怨?害怕是外面7分也上大學了,我們孩子就算不適合也至少該大學。(現在連研究所都普及化了,曾經有個媽媽,跟我抱怨孩子要讀研究所,我就恭喜她,那個媽媽卻愁眉苦臉說:又不是甚麼好的研究所,真的是保證嗎?還是逃避社會?) 2.孩子的心態:大家都進大學了,我讀大學就不用提早進入社會賺錢了,還不錯不錯 學術歸學術,讀書目的還是為了獨立生存啊!
蚊子媽咪
蚊子媽咪 2011-12-14 10:39:39 #7F
 
高教解放系列3:沒評鑑沒經費 大學難逃干預 2011-12-13 21:05 作者:呂苡榕 【記者呂苡榕專題報導】「大學應受學術自由之保障,並在法律規定範圍內,享有自治權。」大學法中對於大學自治的規範,讓高等教育保有一定的自由與自主。實際上,台灣的大學卻受限於經費不自主,而無法達成真正的自立。 在缺乏獨立自主能力的前提下,大學「以研究學術,培育人才,提升文化,服務社會,促進國家發展為宗旨」的目的受到打擊。台大心理系教授黃光國直言:「(台灣的大學)只敢嘴巴喊著自立,沒辦法斷奶、喊著要自主,跟教育部拿錢時,手伸得一個比一個長!」 為了經費只能低頭 東吳大學物理系教授劉源俊則表示,大學法第五條規定大學應自訂評鑑,但卻同時保留教育部「定期辦理大學評鑑,並公告其結果,作為政府教育經費補助及學校調整發展規模之參考」,加上「其評鑑辦法,由教育部定之」,等於給了教育部合法權力,將干預的手伸入校園,為了獲得教育的補助經費,大學必須滿足教育部紛亂複雜的評鑑機制,更嚴重的是,一旦拿了錢,學校就必須聽教育部的指揮。 「原本教育部應該只要評估一個學校是否把自主評鑑做好即可,但他們偏偏自己也跳下來做評鑑。」劉源俊氣憤表示,這些搞教育行政的人,把國中、國小那套評鑑方式帶進高等教育裡。「教育部製作了一堆表格,要大家填答,各校為了符合教育部標準,將校內自主評鑑搞得像教育部的評鑑一樣。」劉源俊指出,結果造成同樣的東西重複搞兩次,而且雖然評鑑是5年一次,但是分別有校務評鑑、系所評鑑、通識評鑑等林林總總各式評鑑,所以幾乎年年都在評鑑! 評鑑缺乏實質意義 學校為錢而迎合教育部,但教育部制定的標準,卻不一定有實質意義。黃光國批評,台灣的評鑑,把不需評的東西都納入,連樓地板面積和師生比也要管。「國外的評鑑,以英國跟荷蘭為例,都是盯著大型研究案,評鑑這些研究案是否有相應的成果。只要研究案沒有好成果,經費立即抽掉,這才叫『實質』評鑑。」 結果本來應該由各校自主設計的評鑑方式,卻變成教育部的單一標準,劉源俊表示,科技大學和普通大學各有各的特色,而不同學校又有自己的特質,但在教育部插手下,搞得各校越來越單一化。 雖然評鑑制度嚴重影響大學自主,但各校校長卻不敢吭聲,劉源俊直言,因為評鑑不通過,學校就可能經費不足,校長的位置恐怕也待不下去,因此校長只能儘量符合教育部的要求。「這樣一個制度,讓大家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大家一起乖乖就範。」 「我們的教育主管機關當中,掌權的都不是搞教育的,結果拿教育行政那套來做,弄出一堆表格和資料。」劉源俊痛批,他們根本沒能力管,難道不覺得心虛嗎! 對比於其他國家,美國的私立大學自行募款,並培養優秀人才;歐洲則是大多為公立學校,但教育部門干涉不多;日本、韓國方面則是公立學校優於私立學校,但教育主管機關對私立學校干涉少。劉源俊說,只有台灣,教育部既管私立、又管公立,而且錢還給得少! 不當的評鑑方式讓學校陷入水深火熱,劉源俊表示,若要改變目前的亂象,首先必須解決「教育行政掛帥」的問題,讓大學享有真正的自主;同時修改大學法,修改評鑑的相關規定,避免教育部藉此干涉學校發展。劉源俊也認為,學校之間應該成立校長聯合會議,共同對抗教育部不當的政策。 西方標準照單全收 黃光國則直言,教育政策的問題源於教育人員的養成過程。「由於我們的教育內容都是抄襲西方的東西,缺乏科學哲學的訓練,培養出來的人不會思考『問題』,也沒有辦法建立自己的學術標準。」黃光國表示,因為沒有自己的一套標準,因此只能把西方的東西照單全收,偏偏又只學到皮毛,學不到內涵,結果大家更努力「自我殖民」,比誰能夠最像西方。 「教育改革的問題,必須從教育內容的實質改變做起。」黃光國說,但整個教育界特別保守,殖民得特別深,大家只想在公立學校混完,再去私立學校弄個教職。「教育的問題其實也是學術界的問題,社會科學的本土化一直沒有被建立,沒有自己的思想方法,又怎麼會有屬於『自己的』東西!」 轉貼自:台灣立報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3578
蚊子媽咪
蚊子媽咪 2011-12-15 19:08:10 #8F
 
高教解放系列4:投靠實用主義 人文素養漸失 2011-12-14 22:18 作者:史倩玲 【記者史倩玲專題報導】封建時代以讀書作為階級翻身的手段,現代社會雖然未必適用,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仍是華人文化世代流傳的觀念;民主化時代裡,人人都想以文憑增加就業競爭力,政府因此屈從民意,廣設大學。 另一方面,台灣的重商主義氣氛愈趨濃厚,許多企業家甚至可以影響政策的走向,高等教育政策也將產學合作做為主要發展趨勢。不過,過度重視商業與經濟,卻引發許多令人爭議的現象。 產學合作 只為迎合企業 產學合作適合電子電機等應用科系,許多人文科系卻未必適合產學合作。曾有教育部官員接受採訪時指出,人文科系可以用於佈置社區商店,更令人匪夷所思。 目前各大學的產學合作以及基礎科系應用化,引發不少批評聲浪。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副教授、應用社會學系暨社會學研究所系主任兼所長周平就指出,這樣的政策走向讓許多大學設立許多應用科系,像哲學系等由於是基礎知識科系,無法用於產學合作,因此就有大學在設立相關學系時,將哲學系改成生命教育學系,就可運用於殯葬或宗教。周平表示,生命教育學系仍沿用原來任教於哲學系的教授,這些教授以往所受的訓練根本難以符合新學系的宗旨,相當荒謬。 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教授兼共同課程委員會主任委員、通識教育中心兼異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邱天助更表示,目前國家的高等教育政策,根本將大學當成是企業侍臣,把大學培育出來的學生當成企業競爭力。 邱天助認為,如果國家抱持這樣的觀點,就應該乾脆將大學全部改成企業附設大學,國家不必出錢,企業也能針對自己的需求進行一貫化訓練。邱天助更表示,目前大學的產學合作,幾乎是企業建教班,失去了大學原本的意義。 人文素養 才是高教精髓 邱天助指出,大學的目的跟意義,應該是培養學生基本的人文素養;技術上的訓練,大約半年就可以完成,如果大學要教技術,絕對趕不上現今企業的速度。以記者職業為例,大學裡的編輯設備絕對比不上各大報社,但目前線上知名的記者,卻什麼科系都有,可見大學最重要的是人文精神,有了人文精神以及批判能力,學習技術並不是難事。 大學的人文精神則存在於教授中,以往在大學裡可以見到的人師,現在卻因為評鑑等制度慢慢消失。邱天助指出,以往大學裡常常見到大學教授長袍馬褂走在校園中,教授的生活態度、意見、看法都能影響社會,也能教導學生生命的價值。但目前評鑑卻只要求教授不斷產出論文,導致教授整天躲在研究室,教授成為一種職業,每個人只在乎教授一個月賺多少錢。 周平也指出,目前大學的評鑑方式根本是以扭曲的方式誤解知識,將大學的知識變成具體指標,忽視大學中知識的向度及以師生心神意會中共同形成的經歷,更扭曲教育自發性的特質。周平表示,大學在學術自由上應採取自律而非以評鑑進行他律。周平更表示,老師教學當下根本不可能留下紀錄,紀錄是在事後做成。目前的評鑑內容,有8成以上都是做出來的。 周平表示,由政府進行評鑑是以集權方式危及學術自由,部分私立大學為了因應評鑑需求,請來國立大學退休教授任教,希望借助這些教授的人脈關係增加評鑑分數,光是2010年,台灣就有1,300位同時領退休金及薪水的雙薪教授,剝奪了年輕博士的就業機會。 技術導向 企業大學雙輸 即使把大學當作企業的人才訓練所,目前廣設大學的方式也無法滿足企業需求。邱天助指出,大學數量太多,只要想念大學的人都能念,造成許多不適合念大學的學生也成為大學生。大學數量多,學生卻有限,以及教師評鑑制度,許多老師根本不敢嚴格要求,甚至反過來討好學生,造成學生的生活態度低下,將曠課視為正常。 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也表示,教育部以就業率來評估大學,讓大學失去原本的目的。由於大學需要詢問雇主畢業生滿意度,但全台灣又有160幾所大學,許多企業不勝其擾,根本拒絕各大學的調查。大學為了提升就業率,不斷鼓勵學生考證照,或推出各種實用學程,讓大學的理想完全消失。 長庚科技大學通識課程國文助理教授施依吾也表示,目前各科系實用化的方式,對產業未必有好處。施依吾說,許多後來商用的技術,一開始並不是為了實用而誕生。但目前基礎學科因為無法藉由產學合作獲得更多補助,更可能扼殺台灣未來的產業機會。施依吾表示,產業領導教學無法突破目前產業面臨的困境。如果台灣產業界無法出現賈伯斯,在產業領導教學的前提下,大學裡更不可能教出賈伯斯。 廣設大學也未必對企業用人有利。根據教育部統計,目前大學、學院、專科等高等教育單位居然高達163所,而民國99學年度大學生的人數高達102萬2千人,如果加上二專1萬6千人,總人數更高達103萬8千人。而不到10年前,民國90年學年度,大學生僅67萬7千人,增加幅度超過5成。 大學生過多導致大學學歷嚴重貶值,許多人在大學畢業後繼續攻讀研究所,甚至拿兩個碩士學位,嚴重延後進入職場的時間。根據教育部統計,民國99學年度碩博士生高達21萬9千人,但民國90學年度時,碩士與博士人數合計10萬3千人,不到10年碩博士增加幅度超過1倍。 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劉毓秀分析,文憑惡性競爭所造成的過度教育有害無益。根據國外研究發現,年過30之後才進入職場的人,往往難以適應職場生活,無法長久穩定的在同一個職場工作。 賴鼎銘指出,目前是評鑑領導辦學,各大學為了配合各種教育部的指標,如5年500億計畫、教學卓越大學,造成各大學同質化。另外,教育的效果至少需要10年才看得出效果,不可能在4年內就大有成效,並由評鑑評估出來。評鑑的功能應該僅限於針對一個學校的健康程度,不應過度介入教學。現在的指標那麼多,卻沒有一個指標看出現在的大學生幾乎不運動,連自己的健康都照顧不好。 賴鼎銘更表示,大學應該與技職體系分流,才能讓大學找回培養學生反思精神的目標,要讓大學培育學生人文關懷,建立各校特色,教育部應該管得愈少愈好,讓各校自由發展,不應該管制學雜費。 周平也指出,大學不應該變成職業訓練所,應用性以及基礎性學科的資源分配不能因為國家或市場而受到影響,否則大學自主性將全面失守。教育部更不應該藉著獎勵補助私立大學,操控私立大學發展的方向,讓小而美但高學費的大學缺乏生存空間。 轉貼自:台灣立報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3620
蚊子媽咪
蚊子媽咪 2011-12-16 21:32:54 #9F
 
高教解放系列完:讓高教解放 政治力別再插手 2011-12-15 21:53 作者:張舒涵 【記者張舒涵專題報導】高等教育危機重重,面臨少子化衝擊、高教評鑑制度阻礙大學發展,喪失大學的獨立精神。總統大選前夕,高等教育界學者呼籲,政府要尊重教育,不要一心只想指揮控制,而要保障教育免於政治干擾,高教發展的政策應有長遠完善的規劃,為高教困境找到出口。 「現階段的高教亂象,政府要負一大部分的責任,我們不能只是被動期待政府,更要主動要求政府。」世新大學社會發展所所長夏曉鵑指出,政府為了提升高教品質,做不好就多多考試(高等教育評鑑制度),但從歷史教訓的角度來看,何時曾因考試考得多,成效就比較好? 政府口口聲聲要提升高教品質,但整體政策規劃卻很空泛。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認為,高教評鑑如同出題考學生,「但我強的方面你又不考」,必然考不出程度,任何一項指標,都沒辦法確實衡量大學辦學特色。 高教評鑑中心諮詢委員、華梵大學校長朱建民指出,《大學法》的精神支持大學自主、多元發展,雖然方向正確,但執行面上,大學辦學方向卻受許多規定牽制,這是高教經費不足的結構性問題。因應410教改工程,政府擴大大學窄門,朱建民說明,在相同的高教預算下,政府讓大學競爭預算大餅,教育部業務範圍內的各類評鑑和訪視曾經多達44項,達到標準的學校給多點經費,隨之而來的是大學發展的束縛和壓力。 兩年前,回應朱建民等人在高等教育永續發展委員會的呼籲,教育部將評鑑項目從44種整併為22種,但實質上評鑑內容並未相應減少。朱建民說,這是一項全國的大學都要參加的「作文比賽」,但比賽的目的為何?究竟會把台灣的高等教育引導到什麼方向上呢?主事者也不見得清楚。 朱建民舉例,近年每所大學被要求訂定「基本素養」和「核心能力」,他認為,用這些本身尚不明確的抽象概念來引導大學發展,風險很大。在評鑑壓力下,各個大學都在配合「基本素養」和「核心能力」的概念,雖然不甚了了,但仍然如火如荼準備應付考試,試圖提出標準答案。但是,其實大家的理解各自不同。終於,高教評鑑中心也因應現實表示,各校可以自行決定對於「基本素養」和「核心能力」的定義。 評鑑別再評「假」的 朱建民笑稱,用尚待討論的新概念來引導大學,一弄不好,就會出現幾十年前大陸搞的「全民大煉鋼」。一時間似乎熱鬧非凡,但最後淪為虛功一場。總之,大學評鑑的方向和原則都還有待檢驗,否則,大學為了追求經費補助,繳交的功課都有可能只是「虛功」。夏曉鵑批評,教育部帶頭讓聯考復辟,恰與近來推動的適性發展背道而馳,學校為了取得補助經費進行「全民集點運動」,她憂心,這種「玩假的」行徑,給了學生錯誤示範,也相對影響整體校園的學習氛圍。 高教評鑑原意是為了提升教育品質,卻在金字塔結構的教育體制下被粉碎,對於現行的高教評鑑制度問題,朱建民認為:「唯有政府提升高教經費比例,少點政治干預,才能解套。」賴鼎銘也強調,政府應放手讓大學自由發展,扮演從旁協助的角色即可。 夏曉鵑提出具體建議,期盼政府可建立平等互惠的學術社群,提供同儕相互批判討論的平台,讓學術研究趨近理想。但關鍵在於,這樣的機制必須與資源分配脫鉤,才能達到效果。對於教授升等的評鑑,獨尊於特定國際期刊論文的發表數,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周祝瑛建議修改《大學法》,設法讓評鑑脫鉤,是政府做的到的事。 讓少子化危機變契機 少子化是高等教育另一項危機。周祝瑛認為,當初擴充大學是一項關鍵政策,「一步錯步步錯」。許多很有辦學特色的校系,最後仍可能招不到學生,只能走入自然淘汰。賴鼎銘認為,招不到學生的大學可能隨著退場機制,走入轉型或整併。 「少子化的問題是拿來嚇人的!」夏曉鵑認為,面對少子化,大學可提高師生比,廣開更多元課程,讓教育品質更細緻化。此外,大學招生對象可廣納社會人士,讓學生面貌多樣化,不一定要限於應屆畢業生。她認為未來政府應大量挹注教育資源,創造教育公共化,原本是危機的少子化,變成提升整體人民素質的契機。 教育不該只顧賺錢 對於教育部因應少子化提出擴大高教市場,成為東南亞重鎮的策略,夏曉鵑認為,教育並非賺錢的一環,不能只顧慮學生帶來的產值。她解釋,東南亞學生缺乏學華語的條件、台生對東南亞文化不夠瞭解,加上缺乏良好的基礎建設下,政府不該只想把外籍生「騙」來台灣就讀;反而要先強化台灣高教條件與資源,幫助外籍學生來台能學得真正想學的東西。 「我心目中的教育大國,不是成為外來客戶的教育大國,而是讓台灣本地學生能力更扎實。」朱建民也認為面對少子化挑戰,政府應提高教育成本,協助學校,並解決台灣弱勢學生的就讀狀況,依賴招收外籍學生賺取學費,花費成本太大,而要仰賴政府提高教育經費來扶持。 對於大學走向自然淘汰的說法,朱建民並不認同。他直言,少子化並非大學的錯,全台160多所大學,經過多年淬鍊皆有一定水準,有鑑於不同性質的大學,適合不同類型學生就讀,淘汰大學不能適用於同一套標準,若僅靠數字評斷,必會形成惡性競爭,產生社會問題。 他比喻:「一百顆果子若摘下一顆,其他果子能汲取更多養份。」但大學不同於植物:「一百多所大學淘汰掉10所,必定會讓其他所大學陷入恐慌,如此一來大學更無法正常運作。」 對未來的政策方向,朱建民呼籲,為讓教育政策穩定,教育首長也要穩定,應慎選部長,且替換率不應太高,應妥善照顧弱勢學生,讓大學生安心就學;政府對於教育應有高度尊重,讓教育免於政治干擾,還給大學自主權。 後記 文/編輯部 當社會對大學文憑的輕蔑已經到了極致,教育部門的主管官員仍然僅滿足於保持行政官僚體系本身運作順暢,只在乎維持官僚體系本身存在的正當性,讓大學成為陪襯、支持這個正當性的配角,完全缺乏前瞻性的視野,以及對於大學如何定位、未來如何發展的明確原則及政策。這樣的大學,就算論文出產再高,對社會又有何益? 教育部必須還給大學追求自我理想的環境。當前過度以就業及產學合作要求大學配合的政策,只會讓大學變成職業訓練所;不只矮化大學,更讓大學失去該有的格局。 社會應該還給大學自主的辦學空間,政治介入教育,只會挫折辦學的衝勁,及創新的動能,對教育發展一點好處都沒有。 公私立大學不應該以同一套標準管制。台灣的私立學校接受政府些許補助,卻必須接受與國立大學同樣的管制,根本不符比例原則,更扼殺私立大學自主發展的空間。 教育部本身的定位必須明確,應該由管制者轉型為服務者及協助者,放棄官僚式的管理模式,協助大學提升教學品質及研究水準。以犧牲多數學生教育資源的方式,將資源過度集中於幾個學校,不符合社會期望。難道只有5年5百億計劃內的學生,才是國家必須重點栽培的孩子?其他學校的學生,除了成績,難道就沒有其他潛能可以發掘及培植?強化少數學生,弱化大部分學生,怎麼可能讓社會健全發展? 台灣的大學在研究方面,常常以理工的研究指標,主導人文及社會學科的研究方向;這是一種學術的霸凌,必須立刻改善!必須解開自然科學及管理科學的魔咒,讓人文及社會學科發展自己的一片天。 評鑑的指標,受管理科學的影響太深,讓大學朝向市場化及速效化發展,忘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教育理想。 評鑑應回到診斷制及申請制併行的機制;前者以出現問題的學校為對象,學校辦學出現問題,才由政府主動介入評鑑及輔導。後者則是回到西方的認可制度,以專業學科為對象,定期由專業學院自行申請認可,以保障教學品質。強迫式全面評鑑,最後只會變成形式化、虛應故事,無助於大學的正常發展。 轉貼自:台灣立報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3657

圖解媽媽百科

特別企劃

台灣生態藏寶圖「有怪獸」app親子界正夯!步道邊玩邊學趣味多
台灣生態藏寶圖「有怪獸」app親子界正夯!步道邊玩邊學趣味多

台灣生態藏寶圖「有怪獸」app親子界正夯!步道邊玩邊學趣味多

媽咪最愛的養身補體神器,桂格滴雞精試用滿意度100%
媽咪最愛的養身補體神器,桂格滴雞精試用滿意度100%

媽咪最愛的養身補體神器,桂格滴雞精試用滿意度100%

媽咪投票趣

你家誰簽小孩聯絡簿?媽媽還爸爸?

※可複選1~3個答案

精選專題

more >
小技巧 大幸福 家庭經營力
小技巧 大幸福 家庭經營力

小技巧 大幸福 家庭經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