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歲寶寶的行為標誌:攻擊 (好料分享)

一歲的寶寶偶爾會用拳頭和牙齒跟爸爸媽媽或其他小朋友「交流」,這是許多媽媽的煩惱,生怕孩子長大會變得很暴力。然而專家解釋:一歲左右的寶寶出現攻擊性的行為很正常,應該辨證的看待這些行為:一方面,這種行為只是孩子發育到這個年齡的標誌,每個孩子都會經過這個時期,爸爸媽媽不必過於擔心。另一方面,雖然這是孩子必經的一個過程,但如果爸爸媽媽對孩子的錯誤行為不做正確的指導,孩子很可能會養成打人的壞習慣。

  另外,專家指出:對待一歲「暴力」寶寶,只有先應該知道他為什麼會這樣做,才能幫助孩子找到和平解決問題的方法。

  ★武力背後鮮為人知故事

  孩子也和大人一樣,不會無緣無故的發脾氣,如果他咬了其他小朋友,肯定有他自己的原因。只是一歲左右的孩子還不會為自己解釋,所以對「他為什麼要咬人?」一直讓我們困惑。現在讓我們一起站在孩子的角度,看看究竟是什麼讓孩子不得不動用「武力」解決問題。

  ★貧乏的語言表達能力

  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對一歲的孩子來說是件很困難的事。也正是因為他不會說話,無法和別人建立有效的溝通,所以他選擇咬人或是打人,來發洩自己的不滿情緒。因此,下次你看到孩子急切向你表達,但你又不能弄明白時,一定要好好安慰他,肯定的告訴他「別著急,媽媽會幫助你的」,這樣他就不會把怒火發到其他小朋友身上了。

  ★他正在學習自衛

  有時候孩子打人是出於一種自衛,或是其他合理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小朋友搶了他的奶瓶,或者有人先打了他,甚至有小朋友抓了他的頭髮。寶寶決不會容忍自己被欺負,他會全力維護自己的利益,這只是一種本能。

  ★口腔發育的需要

  專家解釋說,一歲左右的寶寶,口腔內牙齒、肌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育,他很喜歡把東西放到嘴裡咬,可以幫他緩解口腔發育給他帶來的不適。另外寶寶在學習說話的時候,也很喜歡把能抓到的東西放到口中,當然也包括小朋友的胳膊或手。這僅僅是他感知事物的一種方式。好像只有這樣做他才能得到準確的認識。

  ★孩子的因果試驗

  很多爸爸媽媽都想知道,為什麼一旦孩子們和玩具在一起時,就會出現可怕的哭鬧聲,為什麼他們每個人拿到自己的玩具還不能安靜呢?答案很簡單,寶寶在玩耍的過程中,除了知道玩具帶給他樂趣之外,還意外的發現他的行為可以帶來不同的後果,「如果我打了其他的小朋友,就一定會有事發生」。所以他總是不斷嘗試用自己的行為影響周圍事物。

  ★孩子也需要自己的空間

  一歲左右的寶寶,不能準確的把握空間關係。所以他經常會發現自己被其他小朋友擠到一個小空間裡。出於一種條件反射,他會不自覺地推開擋在他前面的孩子,或是對身邊的小朋友採取武力進攻的方式。這樣就可以確保自己有充足的活動空間了。

  ★寶寶正感到情緒不好

  孩子在心情不好的時候也會選擇自己的方式發洩不滿情緒。比如在他餓了、累了、尿布濕了時,他的心情就會很糟糕,這時候最容易出現孩子之間互相打鬧。另外,一歲的孩子正在學習各項技能的時候,當他遭遇失敗時心情會跟著變壞,打人的行為就很容易出現了。

  ★爸爸媽媽的和平戰略

  對寶寶來說,打人和咬人只是他認識周圍事物的一種平常的方式。所以沒有什麼可以讓他停止這種行為。而你所要做的是保證孩子的安全,讓他在這些攻擊行為中免受傷害。

  ★告訴孩子「不」

  當孩子行為可能發生危險時,你應該及時制止他。用最簡單的語言清楚、嚴肅(但不是威脅)地告訴他「不可以打人,不可以咬人。會受傷的。」然後用把孩子的注意吸引到其他有趣的事情上,比如一個動畫片。除此之外,在孩子煩躁想攻擊別人的時候,可以為孩子提供其他選擇,比如給他一個枕頭,讓他隨便處置,還可以教她使勁跺腳來發洩自己的不滿。或者教會孩子如果下次他生氣了可以到你身邊尋求幫助。

  ★別讓孩子從攻擊中獲得任何好處

  寶寶並不是故意選擇使用武力爭奪玩具,而只是一種本能的自衛或是生理特徵。一旦他從這種行為中獲得利益——得到了他想要的玩具,那麼他就可能把攻擊別人和取得玩具聯繫起來。也就越來越喜歡用攻擊的方式和人交流。

  ★相對打人的寶寶來說,要更多注意受害的寶寶

  當你的孩子打了其他小朋友時,最好給受傷的寶寶更多關註:吻一吻受傷一方的小傷口,詢問他有沒有問題。然後,用堅定的語氣對欺負人的寶寶說:「不許咬人。咬人會讓別人很疼。」如果孩子被別人咬然後又去咬別人的話,千萬不要懲罰孩子。

  ★多稱讚孩子的好行為

  當孩子沒有依靠攻擊而解決問題時,你應該多多鼓勵他的這些行為,讓他能意識到這才是對的。比如你可以表揚他的行為「你把玩具讓給小朋友玩,你是個好孩子。」

  ★做孩子的好榜樣

  和孩子玩的時候不要咬你的孩子,也不要打他。如果你對他說「我要吃了你!」而且把小傢伙的腳趾或手指放到自己的嘴裡,那麼他就會很自然地嘗試對別人這樣做。

  ★溫柔地安慰孩子

  孩子在發育過程中,會遇到很多挫折,比如走路、說話等等。這時需要你為他提供一些溫柔的積極的安慰,以防止他變得暴躁。比如一個舒服的溫水浴。孩子在洗澡時可以忘記之前的不愉快,再加上一些他熟悉的玩具,會讓他對自己重新樹立信心。

  ★給孩子們更大的活動空間

  如果孩子像大海裡的沙丁魚一樣,擠在一起玩耍。那你就不必對他們的互相攻擊的行為產生驚訝了。因為這是必然的結果。即使是成年人也不能容忍自己活動的空間過於狹小。

  ★重要提示:爸爸媽媽不能做的三件事

  對待孩子的攻擊行為,除了上面敘述的我們可以幫助他們的事之外,還有些事是我們不能做的:

  1、不要訓斥打人的寶寶:寶寶並沒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你突如其來的訓斥只會讓他感到莫名其妙。

  2、不要因為孩子打人,就讓他也嘗嘗挨打的滋味:孩子不會理解你的用意,他只會覺得你是在傷害他,最壞的結果可能讓孩子不再信任你。

  3、不要鼓勵孩子報復打他的小朋友:如果「受害人」反過來去報復犯人」,那麼最終的結果是「犯人」會越來越多。

來源: 父母

(原作者於 2006-12-02 21:19:31 重新編輯過)

於2007-03-26 09:53:26 補充發言
歡迎打包^^~~ 【五個方法幫助孩子平息“憤怒”】 http://www.babyhome.com.tw/calendar/0,o1de,mid1153335,cid113350471.htm

歡迎打包^^~~

【五個方法幫助孩子平息“憤怒”】

孩子生氣的時候的表現是大同小異的,他們對自己的脾氣失去控制,也不能象平常一樣地正常思考,“但是,幫助孩子平靜的方法則要因人而異”,明尼蘇達大學的雪莉·蓋勒說道:“對一些孩子來說,咬咬大拇指,撫摸一陣毛毯,或者坐在媽媽的膝上聽一個故事就能平靜下來,而另一些則可能需要尖叫一陣,如果尖叫能夠阻止他們把東西砸坏,尖叫也行,因為最終的目的是教會孩子學會鎮靜下來的辦法。”

但是,即使你以為你找到了孩子平靜下來的有效方法,這個方法在下個星期還是可能失效,當孩子在超級市場突然大發脾氣的時候,你還是可能感到手足無措,因此,我們在這兒就一些有經驗的母親與兒童教育專家來談談她們的祕訣。

1抱緊孩子 許多父母都知道把孩子包在繈褓里能使大哭的嬰兒平靜下來,“這個原則也適用於大一些的孩子”,已有兩個孩子的克莉斯汀·班尼特說道“比如,當孩子摔了一跤,擦破了皮的時候,他的安全感被粉碎了,因此她可能大哭大叫,你可以把她抱起來,輕輕地搖她直到她的肩膀松馳下來,這樣,她的安全感會慢慢回來。”

2讓他用小拳頭發泄 如果孩子發怒要砸東西,給他一個枕頭讓他打個夠,幼兒園教師琳·菲利普建議:“或者給他一個塑料錘子,讓他砸到他會用語言表達他的憤怒為止。”

3父母保持平靜 “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最要緊的是父母不能發脾氣。”辛格門博士說,“培麗亞是我們七歲的女兒,她常常會情感用事,有時我實在受不了了,我就告訴她我需要離開房間靜一會,我發現她已經到了能夠寬慰自己的年齡,所以我告訴她感到悲傷或憤怒是正常的,然后我讓她的憤怒自個兒慢慢地消失。”

  小孩子常常需要向父母“借貸”平靜的心態,孩子要平靜下來之前必需把父母的平靜內化,如果父母自己行為失控,孩子就不可能做到這一點。

4傾聽孩子訴說 即使是一個小孩也應該有傾訴她感情的權利,我們三歲的女兒麥迪生,每次聽到她十五歲的姐姐要她離開她的房間時,都很生氣。南卡羅本納州的海蒂·斯坦波爾·皮雅說,麥迪生會大聲地叫道:“她叫我滾出去!”然后就大哭起來。我會認真地聽她傾訴,因為她的感情的確受到了傷害。等她說完了,我就讓她幫我準備晚飯或者做一些大女孩在家干的事,這樣她就感到她受到了特別的對待。

5使用紡織品與玩具 紡織品對有些孩子有特別的寬慰作用,特別是那些性格喜歡抱毯子或抱小貓小狗的孩子,試試看對孩子說:“你可以和這頭毛茸茸的熊坐在一塊,它會使你好受一些。”你可能會發現柔軟的物品與撫摸它的感覺使孩子漸漸靜了下來。

(原作者於 2007-03-26 09:55:04 重新編輯過)

1歲寶寶的行為標誌:攻擊 (好料分享)_2F_img_1五個方法幫助孩子平息“憤怒”

孩子生氣的時候的表現是大同小異的,他們對自己的脾氣失去控制,也不能象平常一樣地正常思考,“但是,幫助孩子平靜的方法則要因人而異”,明尼蘇達大學的雪莉·蓋勒說道:“對一些孩子來說,咬咬大拇指,撫摸一陣毛毯,或者坐在媽媽的膝上聽一個故事就能平靜下來,而另一些則可能需要尖叫一陣,如果尖叫能夠阻止他們把東西砸坏,尖叫也行,因為最終的目的是教會孩子學會鎮靜下來的辦法。”

但是,即使你以為你找到了孩子平靜下來的有效方法,這個方法在下個星期還是可能失效,當孩子在超級市場突然大發脾氣的時候,你還是可能感到手足無措,因此,我們在這兒就一些有經驗的母親與兒童教育專家來談談她們的祕訣。

抱緊孩子 許多父母都知道把孩子包在繈褓里能使大哭的嬰兒平靜下來,“這個原則也適用於大一些的孩子”,已有兩個孩子的克莉斯汀·班尼特說道“比如,當孩子摔了一跤,擦破了皮的時候,他的安全感被粉碎了,因此她可能大哭大叫,你可以把她抱起來,輕輕地搖她直到她的肩膀松馳下來,這樣,她的安全感會慢慢回來。”

讓他用小拳頭發泄 如果孩子發怒要砸東西,給他一個枕頭讓他打個夠,幼兒園教師琳·菲利普建議:“或者給他一個塑料錘子,讓他砸到他會用語言表達他的憤怒為止。”

父母保持平靜 “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最要緊的是父母不能發脾氣。”辛格門博士說,“培麗亞是我們七歲的女兒,她常常會情感用事,有時我實在受不了了,我就告訴她我需要離開房間靜一會,我發現她已經到了能夠寬慰自己的年齡,所以我告訴她感到悲傷或憤怒是正常的,然后我讓她的憤怒自個兒慢慢地消失。”

  小孩子常常需要向父母“借貸”平靜的心態,孩子要平靜下來之前必需把父母的平靜內化,如果父母自己行為失控,孩子就不可能做到這一點。

傾聽孩子訴說 即使是一個小孩也應該有傾訴她感情的權利,我們三歲的女兒麥迪生,每次聽到她十五歲的姐姐要她離開她的房間時,都很生氣。南卡羅本納州的海蒂·斯坦波爾·皮雅說,麥迪生會大聲地叫道:“她叫我滾出去!”然后就大哭起來。我會認真地聽她傾訴,因為她的感情的確受到了傷害。等她說完了,我就讓她幫我準備晚飯或者做一些大女孩在家干的事,這樣她就感到她受到了特別的對待。

使用紡織品與玩具 紡織品對有些孩子有特別的寬慰作用,特別是那些性格喜歡抱毯子或抱小貓小狗的孩子,試試看對孩子說:“你可以和這頭毛茸茸的熊坐在一塊,它會使你好受一些。”你可能會發現柔軟的物品與撫摸它的感覺使孩子漸漸靜了下來。

圖解媽媽百科

特別企劃

台灣生態藏寶圖「有怪獸」app親子界正夯!步道邊玩邊學趣味多
台灣生態藏寶圖「有怪獸」app親子界正夯!步道邊玩邊學趣味多

台灣生態藏寶圖「有怪獸」app親子界正夯!步道邊玩邊學趣味多

盈翠絲媽咪的毛髮蓬鬆感
盈翠絲媽咪的毛髮蓬鬆感

盈翠絲媽咪的毛髮蓬鬆感

媽咪投票趣

母親節最想聽到孩子跟你說哪句話?

※可複選1~3個答案

精選專題

more >
媽咪質感必修課 用心愛自己
媽咪質感必修課 用心愛自己

媽咪質感必修課 用心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