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你也認為孩子「不打不成器」?周慕姿用「這句話」,看出台灣社會如何養出「羞辱創傷」迴圈

不知道你是否有這樣的經驗?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是與伴侶、家人,甚至職場或人際的互動時,發現因為對方的一句話,或是一個互動的場景,突然就引發你的焦慮、憤怒挫折、或是憂鬱自責等相關的負面情緒。

你也認為孩子「不打不成器」?周慕姿用「這句話」,看出台灣社會如何養出「羞辱創傷」迴圈_img_1

在情緒的當下,你感覺非常差,好像「天地化為零」,只剩下你和這個感覺共處;而你對自己的感受、對世界的安全感,變得非常糟糕,就像困在一個黑暗的洞裡,你不知道該怎麼逃出去。

有時,帶著這個感受,你可能會去攻擊讓你產生這個感受的人,甚或帶回家傷害親近的人;也有可能,你誰都沒有攻擊,只攻擊產生這樣感受的你自己。你充滿自我懷疑與厭惡,討厭著有這樣情緒感受的自己,也害怕別人討厭這樣的你。

或許,你因而逃避這樣的感受,逃到社群軟體、手機遊戲,甚至是食物、酒、性、藥、購物……當中。

如果你發現你有這樣的狀況,很有可能,你正是遭遇過「羞辱創傷」的倖存者之一。

什麼是羞辱創傷?

「羞辱創傷」是我觀察到台灣與華人社會的一種常見現象,存在於文化當中,影響我們極為深遠。而本書所定義的「羞辱創傷」,基本來說就是「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的其中一種樣貌。

所謂的「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與常聽到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有其類似與不同之處。最大的不同為,造成PTSD的創傷多半較為單一,例如巨大災難或意外,為單一次的創傷事件;而CPTSD為一連串的創傷事件所造成,時間更為長期、具有持續性。

本書所指的「羞辱」,是使用一些手段,貶低、壓抑一個人的人格特質或自我價值,乃至影響到對方的自尊、對自我的看法,因而使對方感受到羞恥,覺得自己很糟糕。

而「羞辱創傷」,就是在這些羞辱中被傷害、所累積的創傷經驗。羞辱創傷者都有多次被羞辱的經驗,因而造成我們心理、生理的影響,甚至引發身心症、各種生活適應不良或僵化的防衛機轉與生存策略,影響我們與他人的關係。

也就是說,「羞辱創傷」這類的羞辱,多半具有連續性,可能有一次讓我們印象很深刻的經驗,但在生活的其他時間裡,這些「羞辱」,隱微或直接地出現在生活中、在互動的經驗裡。

「羞辱」大多「有目的性」

另方面,在我的實務經驗中發現,這類「羞辱」大多是「有目的性」的。也就是說,施行「羞辱」,可以讓施行者達到某些目的。因此,常看到權力位階高的人用在權力位階低的人,或是在人際關係中,以貶低、壓抑對方的方式勾起對方的「自我感覺不良」的羞愧感,藉此達到自己的目的,讓對方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做,從而控制對方、讓施行者獲得控制感。

也就是說,「羞辱」的確是一種「攻擊」,時常用在「展現權力」、「控制他人」,甚至是讓施行者「自我感覺良好」,可以藉由羞辱他人,感受到自己是有力量、可控制他人,甚至可以擺脫自己的羞愧感與得到成就感。

可以讓施行者覺得:「我是比你好的,你是差的」。

那種施行的快感與殘忍,是存在於施行者心裡的。這個快感,卻也是用以撫平施行者內心突然升起的「羞愧感」或「自我感覺不良」的心情。

這正是「羞辱創傷」受害者的常見情緒──他們有著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者的特徵。
也就是說,對他人施行長期羞辱、想藉此控制他人的「施行者」,很多時候,很有可能也是困於羞辱創傷的受害者。

因此,「羞辱創傷」可說是所謂的「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中十分常見的一種形式,從童年開始,造成我們難以修復的身心傷害。

為什麼要談「羞辱創傷」?

是否要用「羞辱創傷」這麼沉重的詞,我其實猶豫很久。
特別是談到羞辱創傷,很難不談到童年、談到主要照顧者與權威,特別是父母與學校老師互動經驗,對我們造成的影響。

身為一個助人工作者,寫書最終的目的,還是希望能夠幫助大家療癒自我與修復關係,那麼當談到「羞辱創傷」,用這麼重的詞定義我們過往的創傷經驗,而這個創傷經驗在我們的文化由來已久,是否會與「情緒勒索」一樣,被誤會我又要鼓吹大家討厭父母、製造對立?

我認為,不論是「羞辱創傷」或是「情緒勒索」,其實都是「關係創傷」的一種。但「關係創傷」這件事,之所以難以修復,是因為在社會中,我們很難沒有壓力地談。

你會發現,如果你嘗試地在社群網站上,分享你以前有關「關係創傷」的經驗,例如被羞辱、被情緒勒索、被控制,而羞辱你、控制你的對象是你的父母、老師、與你不同性別的伴侶……之類,當你分享出來,必然會有在這個位置上的人,跳出來責罵你。

讀到這裡,你有沒有發現一個盲點,那就是:「可是我分享的是我的經驗,你不是我的父母,也不是我的老師,或是我的伴侶,為什麼你需要批評我、羞辱我,來否定我的經驗?」

因為,當我們帶著羞辱創傷,對於被批評、自己做得不夠好的線索,會相當地敏感,與人的界限也會不清;在聽到這樣的經驗,而我們沒有清楚的界限時,就會很容易對號入座,感覺被責備的羞恥感上升。具有權力位階較高的人,會使用他們平常最常用來控制他人、孩子的方法:那就是羞辱、攻擊對方。最常見的,就是不願理解對方、無同理心的批評與責備。

因為他們對羞恥感的恐懼,讓他們必須用這麼大的力量去「消滅」說出創傷的這些人,藉此維持自我感覺良好。

而這些人,一定也曾是「羞辱創傷」的倖存者,因此他們才會知道:原來這樣做,是可以傷害與控制別人的、是可以讓自己有力量的。然後他們學了起來,用來保護自己。

進行心理實務工作時,我發現有許多人,雖然看似生活適應良好,童年也似乎沒有遭遇過巨大創傷,但具有CPTSD症狀的人們卻是如此之多,讓我不得不注意到這件事,開始發現「羞辱創傷」的存在。因此,我認為仍必須將這件事、這類因文化與習慣而存在的創傷指出,雖其由來已久,但希望我們能夠因而發現、覺察,停止複製,並從中開始改變。

羞辱創傷隱身在我們的文化習慣中,雖是隱性,卻是幾乎每個人都有遭遇過的創傷,因此不容易覺察到,也容易因為約定俗成而持續。但若開始有一個人開始覺察與改變,就會影響周圍的人,慢慢地,「羞辱創傷」就有機會從我們的文化中消失,走出我們、還有孩子們的生活。
這是我最期盼的。

「是很糟糕的事情發生在我身上,而不是我很糟糕。」

我自己曾有個經驗:小時候學鋼琴時,遇到了一個很嚴厲的鋼琴老師。當然,在那個時候,許多父母都會跟老師說:「如果我的孩子不乖,請盡量教、盡量打。」現在想來,這樣的說法,除了與「不打不成器」的文化有關之外,也是父母想要讓老師知道:「我是一個明理的父母、會好好教小孩,不是那種會為了溺愛小孩而不管他的父母。

也就是說,父母說出這段話,代表的是自己很負責任、捨得讓孩子「吃苦」,以換得更好的未來,而不會溺愛小孩,造成別人的困擾。

所以,我媽媽不免俗地也對老師這麼說,而老師也沒客氣。當時我報考的英國皇家鋼琴檢定,在聽力相關的主題上要求很高。如果你沒有絕對音感,幾乎是無法通過。同時間有一個孩子與我前後上課,他是一個很認真、琴彈得非常好的學生,但因為沒有絕對音感,在聽力的練習上,非常吃力。

我印象很深刻,每一次,老師讓我們一起做模擬測驗時,答不出來的他總被老師「修理」:用尺打、把琴譜摔到他身上、推打他、辱罵他……那過程對於還是小學生的我來說,是非常可怕的,即使我只是一個旁觀者。如果連我都覺得那麼可怕,那對於承受的他來說,是多麽令他恐懼的經驗?

但是,父母並不清楚這個過程。當他的父母來接他時,總是謝謝老師認真的教導;希望老師可以對他再嚴格一點,因為父母希望他未來可以出國學音樂。

某次,在他答錯問題,老師辱罵著他:「你是豬啊!」「你怎麼那麼笨,這麼簡單的東西都不會。我教狗,狗都會了!」「彈琴好有什麼用,耳朵根本是廢物!」一邊說著,又一邊推了他,「砰!」地一聲,他摔到地上,就在我的面前。

我正要去扶他,他自己站了起來,一滴淚也沒掉。
我看著他的臉,那是沒有靈魂的表情。

現在想起,或許那就是在巨大的羞辱創傷之下,他關掉自己的情緒,讓自己沒有感受、像傀儡一般,讓自己忍過這段時間;努力生存下來。

讀到這裡,可能很多人會說:「這老師根本不適任、他有問題,應該要換掉他才對!」又或者會好奇,為什麼這老師的學生,包含被傷害的他、與我,我們都沒有跟父母說過這個老師教學的情況?

我猜,對他與對我來說,我們都以為:做錯事被傷害、被羞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那是老師在花力氣「教我們」。如果跟父母說,父母可能不會站在我們這一邊,還會責怪是我們沒做好、而且「不懂得老師的用心」。

於是,我們都閉嘴不說,以免再遭受一次不被理解、被指責是「你的錯」的羞辱創傷。
這其實就是世代累積的羞辱創傷所造成的「約定俗成」──社會共同忽略他人的感受,「感受」僅為上位者、有權力者服務。而在這個創傷經驗中遭遇過的傷痕與羞恥,就這樣埋藏在我們心中,成為啃噬我們自我、懷疑自我能力與價值的養分。

現在的我,看著這個老師,或許他也是羞辱創傷的受害者,或許他以前學鋼琴時,也是被這樣對待,所以他認為這麼做是為我們好、是正確的。

也許他有他的理由;也或許,這的確是文化造成的,是一個共犯結構。

但此時,我只想對著那個曾被傷害過的孩子說:
那真的不是你的錯,你沒有做錯任何事,值得被這樣對待。

當你翻開這本書,或許你也有類似的經驗,對象可能是父母、老師、同學、上司……
在這過程中,我想邀請你,在當時,你或許沒有機會照顧自己、站在自己這一邊,但當你現在重新經驗,甚至重新感受過往的回憶湧起、情緒升起的時候──

請你試著站在自己這一邊,對自己說:「是很糟糕的事情發生在我身上,而不是我很糟糕。」
這句話,我們都要記得。

「因為我是你爸媽,才會說實話!」諮商心理師周慕姿:你以為的「為你好」,都是可能「羞辱創傷」的來源_img_2

周慕姿心理師FB:reurl.cc/m7pVl
心曦心理諮商所FB:reurl.cc/69G1M
官方網站:beasincere.com/

adsnew

圖解媽媽百科

特別企劃

滿足媽媽心願「讓我躺平放空」一覺到天亮,德國Emma床墊KO媽媽睡眠3大困擾
滿足媽媽心願「讓我躺平放空」一覺到天亮,德國Emma床墊KO媽媽睡眠3大困擾

滿足媽媽心願「讓我躺平放空」一覺到天亮,德國Emma床墊KO媽媽睡眠3大困擾

媽咪最愛的養身補體神器,桂格滴雞精試用滿意度100%
媽咪最愛的養身補體神器,桂格滴雞精試用滿意度100%

媽咪最愛的養身補體神器,桂格滴雞精試用滿意度100%

媽咪投票趣

你家誰簽小孩聯絡簿?媽媽還爸爸?

※可複選1~3個答案

精選專題

more >
親子共玩好點子 玩樂童年起步走
親子共玩好點子 玩樂童年起步走

親子共玩好點子 玩樂童年起步走

Page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