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產的媽咪 產檢醫生說可能會早產 ,還會去目日子嗎

lily
lily 2010-05-30 14:52:43 版主 186

星期六去產檢 目前32周

跟醫生說有時肚子會緊緊的 漲漲的

後來有做一項胎兒的胎動狀況 (實際名稱忘了)

醫生說要我多休息 安胎 怕會早產

我預產期7月22日

本來有要找老師看7月9日以後的日期

但醫生目前說我的狀況讓我有點擔心

醫生是說 目前算是輕微的 只要在家安胎就好

1 請問媽咪 是不是在家好好休息即可呀 (我本來是打算七月一日在開始休假, 但目前狀況 想說是不是應下星期即跟公司提出在家休養呀)

2 這種狀況 還要找老師看日子嗎 本來想至少也要撐到37周

GE723
日行者 2010-05-30 15:15:56 #1F
 

既然醫生說很輕微,還是可以看日子,只是現在要多多臥床休息哦~~

唉,我也是遇到這個情況。日子已經看好了,結果今天就開始有點不舒服,真是挫咧等= = 等回家待產時,就要常常臥床了,希望可以再撐二星期。

我們一起加油吧~~

瓜瓜包媽咪
小小哈媽咪 2010-05-30 17:19:56 #2F
 

我也是大概35W左右 因為宮縮頻繁 需安胎的現象

醫生說如果BB想出來就讓它提早出來 @_@

還叫我不要安胎了 或是考慮是否提早剖腹 :S (因胎位不正)

後來我跟老公討論後 都認為

太早出來的BB 一來肺部發育不成熟 二來腸胃也還沒發育好

如果可以安胎

何必要這麼早就讓BB冒著可能住保溫箱 或者其他併發問題的風險呢?

所以如果媽媽本身沒有甚麼急需生產的疾病 子宮內環境也還OK

沒有胎盤鈣化或是其他問題

我覺得是能夠撐到足月是最好(至少36~37週後)

但這一切還是仰賴醫生的檢查評估 確定媽咪或寶寶本身沒有其他問題

(BB體重沒有過重 或是有其他問題)

我個人的話是除了35W宮縮頻繁以外

身體也健康 胎盤也正常 寶寶也正常 所以決定繼續撐

之後在家安胎一周後就完全沒有宮縮 在家安胎真的有差 至少多躺多休息

再配合安胎藥 宮縮症狀就會減輕很多

過了37周 BB也還住的好好的

現在已經快要39周 一點生產跡象都沒有........

因為我的BB體重還蠻輕的 再繼續住也不會過大

所以目前看剖腹的日子 也挑盡量靠近預產期 滿40W為主

我是覺得媽咪妳可以先安胎看看 如果可以安住就按照原先計畫看七月九日後的日期 至少比較接近BB成熟的周數

如果安不住 那看日子也沒用了 因為BB就提前來報到 也不會依照媽咪妳看好的日子出生哩 .....

花丸
花丸 2010-05-30 18:15:05 #3F
 

如果安不住 那看日子也沒用了 因為BB就提前來報到 也不會依照媽咪妳看好的日子出生哩 ..... +1

不是在家休息就一定沒問題了,只是儘量讓寶寶留在子宮內久一點,對寶寶的身體發育會比較好。

彩色米
~冰淇淋~ 2010-05-30 18:30:53 #4F
 

先在家安胎

宮縮再頻繁看醫生建議可以到醫院安胎

健保給付可以安胎到三十六週

可以安胎盡量安胎吧 對小孩比較好

電電
錦媽 2010-05-30 18:35:25 #5F
 

我媽去幫我選日子,孩子沒有一次照上面的時間來的。第一次剖腹,情非得已,醫師緊急開刀。

第二次,孩子提早8天來,不在算日子的預期內。

第三次早產出血,快了一個月,更不用說了。

健康重要,不要太迷信好日子好時辰,提早或延誤生產,如果有閃失,一輩子後悔的。

二隻老虎的媽
二隻老虎的媽 2010-05-31 01:26:48 #6F
 

我現在35w

本來也有去看了幾個日子

可是醫生說我看太早他們又還沒準備出來提早生不好

看太後面的日子他們又提早報到那有看跟沒看還不是一樣

所以我現在是繼續在家臥床安胎到他們想出來再去剖腹

時間是由bb們他們自己選的最好

也算是自然產(他們想出來了)只是出來的方式是剖腹而已~

版媽別太擔心啦

嫺嫺待在家
嫺嫺待在家 2010-06-01 10:50:46 #7F
 

老大老二都是剖腹產!!

我都是自己選了一個比較好記的日子..再翻翻農民曆選個吉時就去生產了!!

因為之前聽過很多朋友說去花錢選日子,結果BABY都沒有照著日子出生..浪費了白花花的銀子ㄋㄟ!!

圖解媽媽百科

特別企劃

三大最受歡迎的嬰幼兒羊奶粉評比:卡洛塔妮、貝比卡兒、惠氏啟賦羊,配方、特色、口碑一次看
三大最受歡迎的嬰幼兒羊奶粉評比:卡洛塔妮、貝比卡兒、惠氏啟賦羊,配方、特色、口碑一次看

三大最受歡迎的嬰幼兒羊奶粉評比:卡洛塔妮、貝比卡兒、惠氏啟賦羊,配方、特色、口碑一次看

媽咪投票趣

長輩生病該由媳婦還女兒照顧?

※可複選1~3個答案

精選專題

more >
幼兒園選校秘訣,這些眉角別錯過
幼兒園選校秘訣,這些眉角別錯過

幼兒園選校秘訣,這些眉角別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