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電梯裡的那一巴掌,究竟讓誰受傷

事情來得有點突然。連假尾聲,全家決定去吃孩子們最愛的拉麵。當晚人潮洶湧,電梯一口氣塞進了三組人馬,一對情侶和兩組家庭。還差一層樓時,情侶步出電梯,另一個男孩卻跟著走出去,於是他父親急忙將之拉回,過程中男孩開始哭鬧,突然之間,父親一個巴掌直接將孩子搧進電梯裡,順道吼了一句,「再這樣你就給我滾出去!」。

電梯裡的那一巴掌,究竟讓誰受傷_img_1
圖片來源/Photo Ac

無論是語言或掌勁,力道之強,就像和一個成人正面對決,而男孩約莫六歲。

一瞬間,電梯成了創傷現場,受傷不只是那六歲的男孩,還有被我抱在懷中的兒子,以及躲在老婆身旁的女兒。密閉空間的掌摑畫面,大概只會在戲劇中出現,那一掌在梯廂內迴盪,而我能做的,就是切斷連結,減少孩子們的衝擊。

於是我向對方示意,隨即帶家人走出現場,改由樓梯上樓。兒子平常沒那麼愛我,但他那天緊緊地黏在我身上,女兒甚至連頭都不敢抬,兩人根本嚇壞了,我很不希望一頓期待已久的晚餐,被一個巴掌打壞想像。

不巧的是,我們兩家的目的地一致,還進了同一條排隊動線。那位父親似乎餘怒未消,夫妻爭執依舊,於是老婆選擇在休息區安撫孩子,我負責候位。排隊期間,心理師的職業魂隱隱作祟,我聽著兩人的對話,原來父親對男孩的失控隱忍了一整天,男孩看來確實累壞了,我甚至懷疑他中暑,中暑的孩子通常不會太好相處。聽到這裡,他們進場了,而我決定再往後禮讓兩個席位,目的是隔離孩子們與那位父親的視線接觸,雖然不是什麼理想的做法,但也只能這樣止血。

坐定位時,老婆非常憤怒,她認為再怎樣都不該在公開場合動手,對挨揍的孩子來說,這是直接創傷,對目睹事發經過的孩子而言,則是替代性創傷(註),這兩種創傷,沒有誰比較輕微。

但我無法對此批判。

因為我們看到的,都是他人的片段,缺乏前因後果,便無法串連當下的狀態,除非我坐在會談室,理清整件事的脈絡,因為有可能真的是男孩太過脫序,又或者家長的情緒控管出了問題。人手一機,把我們看到的切片放上網公審似乎只是順手而已,畢竟組織前後順序太費力。指手畫腳,永遠比退一步看還要容易。

旁人的管教風格,我無法越俎代庖,因此當下最要緊的,是好好安撫兩個孩子。上餐的空檔,我們跟孩子緊挨著彼此,然後告訴他們,剛才那一幕,我比較希望他們晚一點再看到,而且最好是透過螢幕領教。但事實是,無論是什麼關係,只要人與人相處,都有可能發生肢體衝突,即便是父子或死黨也一樣,打人向來不是最好的處理方式,但卻在所難免。家為家長,我們會盡力不讓他們受到波及。只不過在往後的日子,他們會對親子關係有不太一樣的想像,這不是壞事,只是提前認識。

第二,我重新解釋所謂體罰這件事,還順道講了個故事。女兒一歲時,我曾在沖繩的海岸餐廳斷過一次理智線,我打了她的手,但情況沒有變好,從此之後我不再打孩子,因為沒有效,這件事老婆比我還要早體認到。很多時候,體罰是洩憤多於管教,大人心知肚明。因此界線變得非常重要,它帶來的賞罰原則,不僅能拿來保護我的理智線,也能保障孩子的防雷線。

陳志恆心理師有本書叫《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這大概是近起年來取得最貼合現實的教養書名,當然內容也很棒。一般人擔心的是,壞掉的大人,會產出受傷的孩子。但心理師更擔心的,是受傷的孩子,會長成壞掉的大人。可惜這個循環不斷在現實運轉,把周圍的人都捲進漩渦,因為它影響的,不會只有縱向的親職教養,還有橫向的人際發展,等到我們必須壓著孩子的頭,向另一方道歉時,親子雙方早已被浪潮推著走了。

我看過許多家暴的家長,幾乎都是被打大的,對父輩而言,拳頭是學習,甜頭是姑息,這似乎為「不習慣稱讚」找了很好的台階。於是我們的管教風格,總會帶著上一代的影子,無論我們把它當成教條,或是教訓。它就像血脈一樣,習性代代相襲,餘毒開枝散葉,直到某一天我們才會突然明白,原來最實際的停損的方式,是「不往下一代報復」。

這很困難。

於是會談室沙發的另一端,坐著很多來懺悔的大人,正向教養對他們而言,都顯得那麼高不可攀,因為他們的家長,從未帶給他們類似的體驗,因此他們不知該如何學習,也不太願意花力氣往下修正,他們的人生,多數時候都只是在延續那份委屈。

然而,正向教養應該是一種方向,而不是某種綑綁。若能照著走,當然能換到健康的互動,倘若做不到,那就試著從忍住出手和調整呼吸開始。無論是停手與動手,只要做久了,都會成為一種習慣,只是結果不太一樣。

我始終認為,願意走進來的家長,不會只是花錢告解,因此與其譴責,我傾向給他們準則。比起指點,他們更需要的是時間,用來練習和自我提醒。

因為從受傷到壞掉的距離,可能就在我們決定是否出手的那幾秒裡。

註:替代性創傷(Vicarious trauma):當事人非直接經歷創傷,而是透過與受害者互動,或暴露於創傷資訊下,繼而出現類似創傷後的壓力反應。此類當事人多半為助人工作者,或家暴旁觀者。

#本文經「心理師的腦中小劇場 - 劉仲彬臨床心理師」授權轉載

圖解媽媽百科

特別企劃

媽咪最愛的養身補體神器,桂格滴雞精試用滿意度100%
媽咪最愛的養身補體神器,桂格滴雞精試用滿意度100%

媽咪最愛的養身補體神器,桂格滴雞精試用滿意度100%

台灣生態藏寶圖「有怪獸」app親子界正夯!步道邊玩邊學趣味多
台灣生態藏寶圖「有怪獸」app親子界正夯!步道邊玩邊學趣味多

台灣生態藏寶圖「有怪獸」app親子界正夯!步道邊玩邊學趣味多

媽咪投票趣

你家誰簽小孩聯絡簿?媽媽還爸爸?

※可複選1~3個答案

精選專題

more >
幼兒園選校秘訣,這些眉角別錯過
幼兒園選校秘訣,這些眉角別錯過

幼兒園選校秘訣,這些眉角別錯過

Page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