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去把玩具給我收起來!」命令是親子關係的殺手,還會養出需被下指令的「機器人孩子」

告知教育會抹煞孩子自我思考、學習的能力, 就讓他們去經歷、去發掘、去學會承擔。

某次去參加喜宴,同桌有一個小二生,周圍的大人們幾乎都把焦點放在他身上。宴席中有道魚,我正想專心吃的時候,同桌朋友突然招喚我。「教授妳看,這個小孩都不吃飯,怎麼辦?」朋友心急地說。

「去把玩具給我收起來!」命令是親子關係的殺手,還會養出需被下指令的「機器人孩子」_img_1
圖片來源/Photo Ac

我抬起頭準備了解情況,發現小二生堅拒著大人的各種遊說,眼睛總是看著地上。

我問他:「看得出來你很不想吃。我可以知道你為什麼不想吃嗎?」 
小二生說:「很難吃。」 

看看桌上的食物,我發現這些食物的確都不是低年級小學生會想吃的東西,於是告訴他:「真的,雖然大人覺得好吃,但是對小朋友來說好像真的很難吃呢!」然後我問:「那,你餓嗎?」 

小二生搖搖頭。

我又問:「距離等等吃東西還有一段時間,如果你現在不吃的話,等一下會餓嗎?」 

小二生又搖了搖頭。

看到他的反應後,我轉頭問小二生的爸爸:「你有期待他要吃到什麼樣的程度嗎?」 

小二生的爸爸想了一下,回答我說:「都可以。」 

「那就沒問題了。」對著那些吆喝我去處理問題的大人們,我說:「既然對小朋友來說,東西很難吃、也還不餓,他爸爸也覺得沒事,那孩子不吃飯就沒問題了。」 

同桌的大人們看我「解決不了問題」後還是不死心,指著旁邊一個女孩繼續遊說小二生:「你想不想像那個姊姊長得一樣大?」 

小二生說:「她長那麼大,才要吃很多,我那麼小,吃不下這麼多。」 

大人們哄堂大笑。這一笑,也開啟了大家對管教小孩吃飯的話題。

「去把玩具給我收起來!」命令是親子關係的殺手,還會養出需被下指令的「機器人孩子」_img_2
圖片來源/Photo Ac

教出機器無法取代的人才

言談中,我說明了和小二生對話的意圖,以及如何共同做出決定。長久以來,華人教育傾向於「告知」,包括要做什麼、要如何感覺。譬如你何時應該要吃飯,不然就會餓;你應該要穿更多的衣服,不然就會冷。

雖然這些忠告可以在當下讓晚輩們少受苦,卻也因此讓他們少了思考、行動、體驗和自我修正的歷程。這對於現代社會希望培育出能夠自我學習,無法輕易被機器取代的職場青年來說,反而是不利的。機器是人下指令就會執行任務,但職場需要的不是機器,職場上需要的人才,是老闆提出問題後,會自己思考、整合所有資訊,做出行動的決策,再從行動的結果做出回饋的人。過程中,上司不需要時時刻刻下達指令。

這更是一個自我學習的歷程。這種自我學習歷程培養出來的職場青年,比較不會被老闆抱怨:「為什麼要我叫你做什麼,你才做,不會舉一反三嗎?」 再假設今天有個狀況是,直屬上司探詢年輕員工的看法,問:「你為什麼不想開發這個客戶?」 

年輕員工說:「因為這業主很難搞,與其在他的身上花那麼多時間,還不如去開發新客戶。」 

直屬上司問:「不開發這個客戶,你這個月的業績可以達到嗎?」(用以了解當事人能否承擔行為後果。)

這時年輕人回答:「可以。」 

直屬上司和總公司回報後,總公司也覺得沒關係,只要他能夠達到業績就可以。於是直屬上司告訴年輕人:「好,在業績可以達標的前提下,就照你的意思去做吧!」 

這名直屬上司透過詢問,理解年輕人不想開發某客戶的原因,引導他評估放棄以後的後果,再合併總公司等大環境狀況後所採取的做法,會讓這個年輕人不再只是個機器,而是會思考的人。如此透過討論,根據行動結果從事自我修正的歷程,不僅會讓他進入自我學習的脈絡中,未來直屬上司在管理上也會很輕鬆。

這樣的探詢與引導,是不是很像我回應小二生不吃飯的做法?雖然來回詢問很花時間,但在這樣的過程中,所有關係人都參與了決策的過程,每個聲音也都被聽見與考量,尤其是最重要的當事人。所以,即使後來當事人發現自己的決定是任性,是真的考慮不周,譬如餓肚子了或業績沒有達標,那也是他自己發現,而不是被告知的。

於是未來他要再做類似的決定時,就會有更完善的考慮。這次雖然遭遇失敗與痛苦,但換得的經驗在未來也是很有價值的。所以,用這樣的方式來處理小小孩不吃飯的問題,也是培養他們在未來面對千萬個重要決策時,不可或缺的練習題。

「去把玩具給我收起來!」命令是親子關係的殺手,還會養出需被下指令的「機器人孩子」_img_3
圖片來源/Photo Ac

讓孩子做自己的主人

像小二生不吃飯這種事,大人們總認為直接給個「命令」,可以快速解決,但我認為這樣做不但會造就他們變成容易被機器取代的人,「命令」本身更會是親子關係的殺手。所以有次在學校上課時,就要學生們以「命令」口吻為題來造句,以探討它對親子關係的影響。

學生們紛紛寫道: 
「去把玩具『給我』收起來。」 
「你『給我』分手。」 
「手機收起來,『給我』立刻去讀書。」 
「快『給我』去睡覺!」 
「『給我』做完功課再去做其他事情。」 

看到例句中有一大堆的「給我」,班上來自中南美洲的國際學生大感不解,同學跟她解釋,「給我」就像語助詞一樣,沒什麼意思。聽起來好像是這樣沒錯,但仔細想想,如此的語言用法是不是也傳達了,其實我們做的每件事都是為了別人,不是為了自己;所以玩具不是為自己收起來、分手也不是為自己而分手。

又譬如「聽話」是「聽『我』的話」的簡寫。主角是說話的人,而不是行為人。中文裡的「乖」,是從說話者的角度來看,但在英文中是「約束你自己的行為」(behave yourself),行為人才是主角,不是說話的人。或許這也是為什麼在我們的社會,很多人對於自己要什麼都是模模糊糊的,但對於別人要求自己做什麼倒是很清楚。頗有「活著是為了別人,不是為自己」的潛在意涵。或者「為自己而活」卻被誤以是自私自利,剝削他人了。

如果大家能夠轉個方向,不把手伸到別人的盤子裡,讓彼此有機會把自己照顧好、要求好,清清楚楚知道自己要什麼,或許人際間就會太平些。

本文節錄自:三采文化《做孩子需要的媽媽,就好》
「要我講幾次?叫你去洗手!」盛怒下聽不進任何回答,別讓孩子對你的愛變成恨_img_3

adsnew

圖解媽媽百科

特別企劃

媽咪最愛的養身補體神器,桂格滴雞精試用滿意度100%
媽咪最愛的養身補體神器,桂格滴雞精試用滿意度100%

媽咪最愛的養身補體神器,桂格滴雞精試用滿意度100%

2024 新生兒保單》還不知道怎麼規劃嗎?30秒快速瞭解還有抽獎等著你!
2024 新生兒保單》還不知道怎麼規劃嗎?30秒快速瞭解還有抽獎等著你!

2024 新生兒保單》還不知道怎麼規劃嗎?30秒快速瞭解還有抽獎等著你!

媽咪投票趣

你家誰簽小孩聯絡簿?媽媽還爸爸?

※可複選1~3個答案

精選專題

more >
幼兒園選校秘訣,這些眉角別錯過
幼兒園選校秘訣,這些眉角別錯過

幼兒園選校秘訣,這些眉角別錯過

Page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