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不可愛的孩子,愈需要愛:一個被愛過的孩子,從一開始就知道如何去愛,他也會由衷相信自己是可愛的

被愛過的孩子,從一開始就知道如何去愛,他對自我的詮釋是由衷相信自己是可愛的,而這樣可愛、值得被愛的關鍵,來自父母的教養態度。

愈不可愛的孩子,愈需要愛:一個被愛過的孩子,從一開始就知道如何去愛,他也會由衷相信自己是可愛的_img_1

數年沒剪過短瀏海的大女兒,終於下定決心剪成氧氣瀏海,為了與女兒對頻,我還特別上網做功課,了解現在年輕人的髮型名稱,發現還有八字瀏海、空氣瀏海等,看得我一頭霧水,其實就類似中分、旁分、妹妹頭之類。

大女兒剪髮回家,一進門我和先生忍不住讚美,結果上一秒才邊吃飯邊和爸爸聊遙控飛機聊得興高采烈的小女兒,突然開始大吼大叫,怎樣也不願意吃飯,上演最拿手的鬧到底好戲。

先生似乎也覺察到不對勁,搶先一步安撫情緒暴走的小女兒,主動邀約她下週六再去看其他遙控飛機。隨著爸爸的目光回到她身上,小女兒的心情漸漸平復,但當她看見洗好手坐上餐椅準備享用晚餐的姊姊時,突然開始低聲啜泣。這時換我走到她身邊:「你發生了什麼事?可以告訴媽媽嗎?」停頓了五秒,她突然激動的大喊:「你們都不喜歡我了,只喜歡姊姊。」

席捲親子平和的情緒風暴

無論孩子幾歲,父母難免有被孩子鬧到快情緒失控的時候,家有高需求孩子的家庭更是司空見慣。新手父母總是不乏熱心親友提供經驗,說這是育兒必經之路,忍過去就海闊天空。更激進一點的會說孩子就是欠打,打了就會乖了,為了增加可信度,還會貼心舉例「某個聽話孩子的養成記」,以做為其威脅恫嚇、暴力教養有效的佐證。

親職教養是我諮商工作的主要晤談項目之一,我曾陪伴許多生涯原本一帆風順、直到養兒育女才發現處處不順利的個案走過難關。

孩子的生理與心理發展就像拼圖的過程,試想眼前有上萬片拼圖需要完成,父母得花多少時間與耐心才能找到每塊小拼圖的位置?拼湊過程難免因為疲累、眼花而著急,即便你再急,拼圖也不會自己完成不會因為你生氣突然變得容易,父母用威脅、剝奪、甚至暴力方式企圖控制孩子難以管教的失控場面,只會種下以後親子之間擦槍走火的種子。

再者,大腦皮質在情緒控制上還沒發育完全,孩子不成熟的自我有時候會招架不了內在情緒風暴而亂發脾氣,這時常見父母絞盡腦汁給予孩子最大的支持,或是詢問親朋好友經驗、閱讀教養書、尋求教養諮詢等想盡辦法改變現況,但情況並沒有隨孩子年紀增長而收斂、改變或消退,這對父母而言是何等挫敗。

面對孩子的情緒風暴,父母得先放下過度自責,尤其在盡心盡力之後,必須先放下期望成空的失落,否則容易陷入「差勁父母」的暗黑漩渦中。

教養無法速成,絕對不是每次付出都有立竿見影的成效,對某些孩子而言,他們在情緒控制上需要更多時間去認識自己、找到方法與自己相處。父母除了繼續給予穩定且溫暖的環境,適時自我覺察,給親子之間一些空間與耐心,有一天父母會發現原來這些所謂的修練,需要時間淬鍊,而淬鍊之後的父母和孩子,都將成為更好的自己。

又或者,孩子持續性的大吵大鬧背後,也有他想說的話。

聽到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

再將焦點轉至孩子身上,他為什麼容易情緒失控呢?首先,每個孩子的先天氣質有其獨特性,再伴隨後天環境的交互作用,孩子的主要人格樣貌就這樣經年累月逐漸定型。

1. 先天的氣質

「你兒子跟你小時候一樣皮。」「女兒跟我小時候好像喔!很愛哭又很愛吃。」父母看自己的孩子是否會覺得像是看到縮小版的自己,出現難以言喻的既視感?基因遺傳已有諸多科學實驗證實,這點無庸置疑。雖然父母可能會在孩子身上看見自己的影子,但同時也會觀察到他天生獨一無二的個性。

以我大女兒為例,從星象學的角度來看,她是獅子座,應該屬於愛社交、到處趴趴走的性子,但細細觀察她的個性卻是不愛競爭、溫馴隨和,我常笑說大女兒與我認識的獅子座好不一樣。而巨蟹座的小女兒更是打破我對巨蟹女孩的既定認知,她喜歡挑戰,個性熱情奔放。

2. 後天的教養

孩子出生之後,其本性是否可以在充滿滋養的環境中被涵容,將影響他長大之後的自我概念及關係模式。一個被愛過的孩子,從一開始就知道如何去愛,他對自我的詮釋是由衷相信自己是可愛的,而這樣可愛、值得被愛的關鍵,來自父母的教養態度。

我經常在諮商室中問個案:「你覺得自己在父母眼中是什麼樣子?」

誰不希望生到好吃、好睡、好脾氣的天使寶寶呢?反過來說,哪個孩子不希望父母可以接納任何樣貌的自己呢?

我最喜歡的繪本《 不管怎麼樣你都會愛我嗎?》(No Matter What )中,小狐狸把世界鬧得天翻地覆來探詢媽媽對自己的愛,而狐狸媽媽溫柔又一致的回應穩定了小狐狸的不安。

書裡的小狐狸彷彿是我小女兒的雛形,讓父母理解當孩子發怒時,他們其實是無所適從,只能透過表達負面情緒來排空內在混亂。

愈不可愛的孩子,愈需要愛:一個被愛過的孩子,從一開始就知道如何去愛,他也會由衷相信自己是可愛的_img_2

假如父母更進一步聽到孩子生氣背後的可能需求,可以做什麼呢?回到前文餐桌現場,當小女兒激動大喊:「你們都不喜歡我了,只喜歡姊姊。」這時,我先去抱緊她,並用眼神暗示先生和大女兒。

我:「媽媽喜歡你!好喜歡好喜歡!」

先生:「爸爸也是喔!你是爸爸心中永遠的可愛第一名。」

大女兒:「我也喜歡你啦!你不鬧的時候很可愛。」

我們三個紛紛給了小女兒擁抱,當下的氣氛相當溫馨(雖然小女兒因為姊姊說只有不鬧的時候很可愛小小抗議一下),擅長情感催化的我在當下又說了一些會保護她的話,我們陪著她再次走過內在情緒風暴。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因為他們的身心靈仍處於萌芽階段,需要父母悉心的照料;當你覺得眼前這孩子的行為舉止不可愛時,其實是孩子發出求助的徵兆,需要父母多點耐心與時間找出「不可愛」的原因,給予理解與安撫,讓孩子知道自己是全然被父母接納的。

父母請記得,要讓孩子可以做自己,並且可以在童年的每個當下真實體驗與正視自己的感受。

本文節錄自:天下文化《親子膠水:心理師媽媽教養手記,陪伴孩子探索自我、自信成長,打造溫暖堅實的安全堡壘》
孩子的眼淚需要被讀懂,先和他站在同一國,別急著講大道理!_img_2

圖解媽媽百科

特別企劃

精選專題

more >
親子共玩好點子 玩樂童年起步走
親子共玩好點子 玩樂童年起步走

親子共玩好點子 玩樂童年起步走

Page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