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需要早點矯正?解密新手爸媽都該懂的孩童矯正「三大時期」
新手爸媽總是對孩子的牙齒與口腔健康很在意,擔心小朋友蛀牙、恆牙排列不整齊等等,而有著豐富兒童矯正經驗的黃汝萍醫師分享,過去家長普遍有「等孩子換完牙齒」再矯正的觀念,認為如此才能縮短治療時間,一次解決所有問題。不過黃醫師則表示,若是等到換完牙才評估的話,將可能忽略其他的「口腔問題」,如錯誤口腔習慣,如口呼吸,造成顎骨發育過窄或下顎骨往下旋轉;或是因遺傳基因傾向上下顎有落差,而導致戽斗、小下巴等情況,錯過骨頭誘導黃金期。有鑑於此,黃醫師提出小朋友牙齒發育的 3 大時期,建議爸媽可觀察小孩平時的咬合狀況、呼吸習慣乃至牙齒排列,評估是否有早期矯正的需求,並訂定未來的矯正計畫。
完全乳牙期:5 - 7 歲,培養良好呼吸習慣、訓練口腔肌肉功能是關鍵
黃醫師分享,此時期的小朋友骨頭正在迅速生長,較常見的兩大問題為牙弓較狹窄與口呼吸。爸媽若發現小朋友的乳牙排列很整齊很密時,就需考慮到日後恆牙長出來的時候,可能會有空間不夠的問題。此外,不少鼻子過敏的孩子習慣用嘴巴呼吸(口呼吸),口呼吸也常伴隨打呼,這種錯誤的呼吸習慣長期下來將變成「長臉症候群」,影響孩子未來的美觀與牙齒排列。若遇到以上狀況,黃醫師建議可從改正孩子口呼吸習慣開始,若牙齒空間明顯不足,則建議配戴功能性擴張矯正裝置,提供足夠的空間給恆牙。而對於有口呼吸症狀的小孩子,慢慢擴張顎弓,也有機會讓呼吸更順暢。不過此年齡層的孩子因為年紀較小,要考量到孩子的配合程度。
混合齒列期: 8 - 10 歲,矯正黃金期,改善咬合與顎骨發育問題
當小朋友掉下第一顆乳牙時,便進入大家熟知的「矯正黃金期」,也是若有早期矯正需求,主動介入的最佳時間。黃醫師也建議爸媽可以在刷牙時注意小朋友的生長狀況,若觀察到小朋友有出現下列情況,則應盡早請醫師評估早期治療的需求。
咬合不正:錯咬、深咬將影響臉型正常發育,若發生前排牙錯咬問題,將有可能導致牙齒咬合創傷的牙周問題或牙齒型態不正常的磨耗,且會造成牙齒排列不齊、中線歪,骨頭生長不對稱的情形。
上下顎骨大小落差:上顎骨較大的小朋友可能出現暴牙或小下巴,而下顎骨較大則容易造成戽斗。
牙齒空間不足:乳牙時期牙齒就排列緊密,換牙期可能遇上空間不足的問題,或是孩子受基因遺傳影響,牙齒很大顆,也容易空間不足。
針對咬合不正的問題,黃醫師認為混合齒列期的介入是非常重要的,小朋友此時骨骼彈性佳,透過數位隱形矯正較溫和漸進的方式有機會慢慢擴張牙弓,並運用大數據精算預測可挪出的牙床空間,讓孩童的牙齒能夠順利萌發。
另外黃醫師也再舉因下顎骨有戽斗傾向的孩子,可運用孩子骨頭生長的動能,使用反向面弓促進上顎骨發育,減少上下顎骨的落差。而暴牙、小下巴傾向的孩子,可運用數位隱形矯正療程,在擴大牙弓創造空間排牙的同時,利用下顎前置誘導裝置來幫助下顎骨的生長。
恆牙期: 11 - 20 歲,青少年時期,打造理想齒列
當孩童的乳牙全部更換完恆牙後,人體的牙齒排列及寬度大致就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了,此時就進入恆牙齒列期。顎骨的發育在一開始還是很有可塑性與誘導潛能的,要盡量把握這個最後黃金期,到青少年的晚期顎骨的彈性與發展潛力就慢慢減弱了。
黃醫師分享,這時期的孩子邁入青春期,越來越愛美,此時期最常提出的問題是:「需不需要拔牙做矯正?」,也因此,醫師們開始矯正前會針對孩子的整體條件,如臉形、骨骼發育、牙齒排列、舌頭大小及呼吸道寬窄等綜合評估,分析拔牙矯正的利弊及可以達到的效果。此外,此時期的孩子與成人相比,因骨骼相對具彈性,治療時間短於成人。黃醫師也分享,數位隱形矯正是這時期孩子很好的選擇,青少年時期的小朋友開始會在意外表,且常常運動、碰撞,隱形牙套無論是美觀、舒適度,都更能鼓勵孩子們配合。
早期矯正一定好嗎?矯正醫師這樣建議
不少爸媽時常面臨「那麼早矯正好嗎?要不要等小朋友換完牙之後再一次調整?」對此,黃醫師分享,每個時期孩童遇到的問題各不相同,不會斷言愈早矯正愈好,而是建議在「對的時機點介入」。她也遇過早期曾以矯正方式調整牙弓大小與臉型的孩子,二次矯正時便不需再拔牙,甚至可以避免做正顎手術,而是專注讓牙齒排列整齊。現在的創新數位矯正技術,能藉由分析全球超過數百萬的數據資料庫,根據需求預測每階段療程的改變,讓爸媽和小朋友都更放心,孩子也能在最舒服快樂的情況下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