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爸媽請成為孩子從小能模仿的好榜樣!孩子的禮貌其實不是用教的,而是來自大人的示範

趁孩子很樂於模仿的時機,透過大人本身的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孩子的社交行為。

爸媽請成為孩子從小能模仿的好榜樣!孩子的禮貌其實不是用教的,而是來自大人的示範_img_1

大人請成為孩子從小能模仿的好榜樣

你知道嗎?其實孩子從小都在學習爸媽的一舉一動,孩子要學會良好的人際社交行為模式,其實不是用教的,而是來自大人的示範!

孩子的學習從模仿開始!幼兒即使仍不會說話,也能透過觀察大人肢體表情後,模仿出同樣行為。培養孩子良好的人際社交行為也是如此,大人要先熱情的為孩子示範如何做,並同步做解釋。像是說話時會有眼神交流、看到人要微笑、別人說話時要有回應、外出遇到人打招呼時要說你好、要多說謝謝、請、幫忙或借過、要排隊輪流⋯⋯等,趁孩子很樂於模仿的時機,透過大人本身的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孩子的社交行為。

在我全職陪伴雙寶的時候,我經常帶孩子出門,當遇到熟人、公園的小朋友,有時就連路邊的阿貓阿狗小動物,我也會熱情的為孩子示範打招呼的動作語言,因此孩子也能開心的模仿。而這樣的熱情,最後也成為了兩個孩子長大後有禮貌的好習慣。

在遊戲中演練社交能力

對於學齡前的孩子,玩即是最容易學習的方式!培養兒童良好社交人際能力,當然也能在遊戲中學習。

2~3歲以前的幼兒時期,我們在家可以透過大人陪孩子,或是手足一起玩扮家家酒遊戲,練習一來一往的互動、等待與對話。在扮演中模擬社交情境,用輕鬆的方式讓孩子練習基本的社交技巧。同時,在扮演不同的角色時,孩子要學著跳脫自我,探索更多不同的關係,感受到他人的感受,逐步培養出社交能力。

當孩子2~3歲後,你會發現孩子一個人玩似乎很沒有樂趣,或一直要拉著你陪他玩,這時家長你除了想著要生個弟妹來陪他之外,更好的選擇是帶孩子踏出家裡,到公園遊樂場玩遊戲和找玩伴囉!

孩子從遊戲中交朋友,3歲後是孩子交朋友的年紀,因為他們有互動遊戲的能力了!這時的孩子會渴望進入社會,家庭已無法滿足孩子的人際互動!但是也別急忙的推孩子入幼稚園,這只會讓沒有團體的社交經驗的孩子反而過度挫折、無法適應大團體的生活,甚至討厭上學。因此,孩子的社交人際,別到了進入幼稚園才開始!2歲開始,就能陪著孩子進入社區公園遊玩了,像是親子館、公園、學校、教會團體等,讓孩子接觸家庭外的人事物,製造社交經驗,家長同時能了解孩子的人際互動可能出現的問題?至於如何進入團體,可以參考前面有提到的分齡的兒童遊戲社交行為,來適齡適度的引導。

另外,除了動態遊戲之外,與孩子共讀社交人際主題的繪本,也是透過遊戲中學習社交的一種好方法。親子共讀中能讓孩子透過繪本情境,學著用第三者的角度客觀學習到人際社交細節的對話和方式,讓孩子在沒壓力的情境下,先在大腦想像演練社交情景,或與孩子用繪本當劇本演戲社交當然更好,這樣針對內向敏感易退縮型的孩子特別合適。

爸媽請成為孩子從小能模仿的好榜樣!孩子的禮貌其實不是用教的,而是來自大人的示範_img_2

有細節的引導社交人際行為

現代兒童心理發展專家認為,兒童人際社交能力,除了受先天氣質影響,更受後天團體互動的環境塑造。但現代孩子常常只有電視陪伴,缺少真人互動,缺少互動的彈性和經驗,容易自我為中心、不懂分享合作、不懂輪流禮儀、不懂欣賞他人、也容易輸不起,遇到困難衝突更是不會解決!那家長們要如何「有細節」的引導社交行為呢?

1、幫孩子找玩伴和社交環境,大人再從旁觀察

我們的孩子在團體裡是什麼樣貌,是如何跟同儕互動,你清楚嗎?上幼兒園前,建議就得多製造機會,鼓勵孩子主動去跟小朋友互動,像是到公園學校的遊玩環境。偶爾,也可邀請鄰居孩子到家裡來玩,在熟悉的環境裡,讓孩子自然的與他人相處,將經驗類化到幼兒園上學。當孩子上幼兒園後,我也一向不會在放學後匆忙的離開學校,還會刻意讓孩子留在學校跟同儕玩。除了幫孩子找「玩伴」,更希望能從中能觀察孩子在團體中的狀態,了解孩子社交上的困境,也藉機能正向引導。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有手足應該就有社交經驗了吧!事實上,手足關係不等於同儕關係,因為手足的年齡或排行會有難以改變的地位差距。孩子在不同團體,會就有不同姿態!因此,我們可以「有細節的幫孩子找玩伴」。像是個性較內向溫和的孩子,我們可以找同齡或小一點的孩子,讓內向的他們有機會在團體中當大哥哥姐姐協助他人,有助於展現能力增加自信。而衝動活潑的孩子,可找同齡或大一點的孩子,讓大孩子能用口語反饋他們的自我控制,也能有良好的模仿對象,建立正向行為規範。

另外,讓孩子在熟悉固定的場域(親子館或公園)和玩伴中,學習社交互動與碰撞,會比起在不熟悉的人事物中互動,更能讓孩子與家長輕鬆學習與引導。

2、在實際互動中觀察意圖,適時示範協助技巧

接著,父母要觀察並了解孩子的氣質度,再適性引導合適的社交行為。當孩子是較內向被動型,你會發現他想跟別人玩時,會在一旁徘徊或故意拉媽媽過去!家長要察覺並抓緊孩子想一起玩的意圖,幫孩子說出「你是不是想一起玩?」,除了允許孩子能先觀看,更示範並鼓勵孩子說出「我叫OOO,我可以跟你們一起玩嗎?」,示範讓孩子能開啟話題,加入團體的能力。

當孩子是較衝動自我型,就不是急著讓孩子進入團體,反而要陪孩子學等待先觀察(陪孩子了解玩什麼?規則?)、學尊重使用語言(問玩伴「可以一起玩嗎?我可以先當鬼歐!」、要複誦一次規則)、學遵守要輪流(再度提醒要排隊、不開心也勿動手找大人協助!)

確認孩子是否能持續跟朋友互動,或者還需要引導一些互動技巧,如互動的肢體或語言(眼神注視、打招呼、牽牽手)、等待輪流、了解規矩、分享行為、幫助他人的舉動、學會道歉……等。通常孩子較為自我,大人則需多觀察孩子互動過程中發生的衝突問題,適時引導孩子了解別人不喜歡與他玩的原因,如沒排隊不守規矩、沒問他人就拿別人玩具、不懂得分享、生氣就大哭等,也實際地告訴孩子怎麼做才是適當的行為!

大人無須過度介入孩子的社交互動,但是可以當孩子的社交顧問,幫孩子察覺自己的弱點,如遊戲中過度在乎輸贏,陪孩子探索互動過程中衝突的原因或找出解決方法。當然,有時進入團體也可能遭拒絕,如果這群孩子不願跟你家孩子玩,也記得讚美孩子的勇敢和嘗試,再陪孩子找找還有什麼更適合的玩伴!

爸媽請成為孩子從小能模仿的好榜樣!孩子的禮貌其實不是用教的,而是來自大人的示範_img_3

正向回饋良好社交行為

陪伴孩子,不能只有著重在負面行為的改善,更需要對正向的社交行為給予關注回饋,才能讓大腦牢牢記住,將良好行為變成習慣。

當孩子做出正向的社交行為,父母應給予回應,像是孩子熱情跟我們打招呼時,要給予相對的回應,增加被認同感。當孩子在團體中有輪流等待或遵守規則,也要記得正向回饋讚美孩子的好行為,讓孩子感受我能感和自我價值。

當孩子上幼兒園後,家長與老師要有良好溝通,了解孩子在校社交狀況。除了有不良社交行為適時討論調整,更重要的是當孩子在有良好的社交行為時,家長回家後也能正向回饋鼓勵孩子在校的好表現,如「今天小花哭哭了,老師說你貼心的安慰她,這樣很體貼呢!」透過正向回饋方式來逐步建立社交好行為習慣。

治療師雙寶阿木悄悄話

孩童的大腦與情緒學習,就在孩子的社交人際互動中!孩子用原本的氣質與他人產生連結,從父母的親子互動、同儕的人際互動、環境的多元互動經驗中,持續刺激原有的大腦神經產生新的人際社交與情緒迴路,最後形成人際社交的認知、情緒感受調節模式,逐步形成大腦的習慣。

我們千萬別當個老是擔心孩子在團體中被欺負霸凌的焦慮父母,也別在孩子面臨社交困境時,急著衝到最前面幫忙擋著的父母。試著幫孩子找玩伴,讓孩子去面對「玩伴」的多元刺激與挫折,而父母只要協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緒氣質,適當引導孩子解決問題策略與互動技巧,就是對孩子最實用的大腦與情緒學習。

父母別總是期待學校老師來幫忙訓練社交能力,畢竟教學現場人數眾多,老師壓力龐大,情況常常複雜難以釐清原因。因此父母在生活中,要提供孩子「團體經驗」,從中「觀察孩子的社交行為」,更「有細節的介入」,才能真正幫助孩子脫離「沒有人要跟我玩」的困境。

本文節錄自:台灣廣廈有聲圖書有限公司《孩子,陪就對了!: 兒童職能治療師雙寶阿木親授,0-6歲有效陪伴法!科學育兒X感統遊戲x情緒教養,用心養出小孩好情商、好專注、好聰明!》
遇到不如意就任性哭鬧?孩子並非天生小惡魔,而是大腦尚未成熟_img_5

圖解媽媽百科

特別企劃

女人40歲還不到放棄的時候,抓牢髮根黃金救援期!理科太太:「妳的頭髮很可能還有救!」美國最新AI養髮液82%有感豐盈!
女人40歲還不到放棄的時候,抓牢髮根黃金救援期!理科太太:「妳的頭髮很可能還有救!」美國最新AI養髮液82%有感豐盈!

女人40歲還不到放棄的時候,抓牢髮根黃金救援期!理科太太:「妳的頭髮很可能還有救!」美國最新AI養髮液82%有感豐盈!

媽咪最愛的養身補體神器,桂格滴雞精試用滿意度100%
媽咪最愛的養身補體神器,桂格滴雞精試用滿意度100%

媽咪最愛的養身補體神器,桂格滴雞精試用滿意度100%

媽咪投票趣

你家誰簽小孩聯絡簿?媽媽還爸爸?

※可複選1~3個答案

精選專題

more >
媽咪質感必修課 用心愛自己
媽咪質感必修課 用心愛自己

媽咪質感必修課 用心愛自己

Page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