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力 擁有做夢的勇氣

自學力 擁有做夢的勇氣

實驗教育面面觀

原來他們都是自學生!桌球神童林昀儒、體操精靈丁華恬、霹靂舞國手孫振

在各領域發光發熱的名人中,原來有許多大家耳熟能詳的人士都是自學生,例如東奧桌球混合雙打奪下銅牌的林昀儒、台灣女子體操第一人丁華恬,以及要替台灣搶下2024巴黎奧運霹靂舞(Breaking)賽事門票的孫振,他們都是申請在家自學的運動選手。 前進2024巴黎奧運霹靂舞賽事   孫振從小在家自學、沒穿過學校制服 孫振從小在家自學,成為台灣霹靂舞國家隊的一員,進入國家運動訓練中心培訓,要為台灣搶到2024巴黎奧運門票。(圖片來源/IG:quake_chan​) 霹靂舞(Breaking)將在2024年首度納入奧運競賽項目,全世界僅有16位選手能躋身賽事殿堂,目前世界排名第16的孫振,相當有機會代表台灣出賽。 今年23歲的孫振他出生於921大地震那一年,他的英文名就取名為Quake,讓人印象深刻,而他其實是一位自學生,一輩子沒穿過學校制服。孫振的父親是醫師、母親為工研院員工,自學教育由母親一手包辦,因此得以讓他的舞蹈天分發揮得淋漓盡致。 11歲那年,孫振看到鄰居大哥哥跳街舞而受到啟發,對舞蹈產生濃厚興趣,並在家人的全力支持下展開超過十年的練舞人生。因為在家自學,孫振有許多時間可投注在練舞上,從小就夢想著希望讓世界看見台灣的霹靂舞,不過當年霹靂舞還不流行,因此他只能在家看著影片自己練習。 看到兒子對跳舞如此瘋狂,孫媽媽於是帶著他到處拜師學藝,在網路上找到教街舞的團體,拎著當年害羞的兒子一起加入,如今孫振已成為名聞國際各大賽事的霹靂舞國手。 圖片來源/IG:quake_chan​ 用行動支持兒子興趣的孫媽媽,甚至把家裡客廳的電視挪開,空出大空間讓兒子能隨時練舞;跳舞練習、比賽受了傷,孫媽媽也立刻擔任救護小隊替兒子療傷,買止痛藥、貼痠痛藥布樣樣來。 從小自主安排學習的孫振,目前走入體制內大學就讀台北市立大學運動藝術學系,也希望兼具運動科學知識,此外他更賽事上表現亮眼,不但2020年拿下台灣霹靂舞國手選拔賽積分賽冠軍,2021年還一舉獲得Red Bull BC One Cypher台灣大賽冠軍,代表台灣前往波蘭出戰Red Bull BC One外卡賽拿下八強好成績,更代表台灣前進巴黎參與霹靂舞世錦賽,在國際頂尖好手環伺下成功挺進32強。 現在孫振的新身分是「運動員」,成為台灣霹靂舞國家隊的一份子,並加入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進行培訓,期望為台灣搶到2024巴黎奧運門票。 台灣桌球神童林昀儒  小五起在家自學 圖片來源/Lin Yun Ju 林昀儒 FB 另一位家喻戶曉的桌球國手「小林同學」林昀儒,打進東京奧運桌球男子單打前四強,並與鄭怡靜搭檔在混合雙打賽事中奪下銅牌,其實也是體育專長的自學生。 林昀儒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接觸桌球展露天份,有「桌球神童」之稱,小五起就申請在家自學,排定合適的課程與教練,每天進行6~8小時的訓練不喊苦。此外,為了能和國外選手溝通,還特地找家教1對1學英文,曾有媒體報導他一周固定上2堂課英文課,還在練球之餘努力拚到多益710分,可見自學對運動選手來說必須兼顧自由和自律,學習並不輕鬆。 圖片來源/Lin Yun Ju 林昀儒 FB 林昀儒的父親林學宜是宜蘭大學休閒產業與健康促進學系教授,母親陳貴玲是壯圍國中退休校長,林學宜曾分享對兒子的教育採「適性發展」,不逼兒子做不喜歡的事,例如教練曾要求打球時要喊出聲音才有氣勢,但林昀儒天生個性溫和,硬要求大聲吶喊反而變得不會打球了,因此順著他的個性「適性發展」,於是林昀儒才有了現今桌球場上「沉默殺手」的稱號。 國高中都在家自學的林昀儒目前就讀輔仁大學體育學系,預計在2023年畢業,輔仁大學校方也表示,林昀儒個性謙虛有禮,沒有球星架子,平時除了訓練,只要受邀校內各種大小活動,都一定會親自出席。 體操精靈丁華恬  暑期夏令營意外開啟體操之路 圖片來源/IG:huatianding 有「體操精靈」之稱的體操選手丁華恬同樣也是自學生,她於2019年亞洲體操錦標賽為中華隊奪得第一面女子平衡木金牌,並代表台灣參加2020東京奧運體操比賽,成為台灣女子體操第一人。 從小喜歡翻來翻去的丁華恬接觸體操後一玩就玩出興趣,幼稚園時,父母幫她報名了暑期夏令營,意外開啟了丁華恬的體操之路。從起初的「好玩」到決定投入訓練,丁華恬在國三時發現升學壓力逐漸增加,要兼顧體制內教育和體操訓練實在為難,因此家人替她找到了解決之道:自學。 從國三起投入自學的丁華恬目前和林昀儒一樣,就讀輔仁大學體育學系,她更入選2022世界體操錦標賽國手選拔賽,獲得榜首。 圖片來源/IG:huatianding 這三位在家自學的運動選手,共同點皆為從小對特殊體育項目展現濃厚興趣,並獲得家長支持及全力栽培,陪伴孩子走出另一條路,可見選手自學趨勢在體育界逐漸成長,除了家長需要投注心力陪伴外,往往也必須投入大量資源,並在訓練、學業間找到平衡點。

看更多

實驗教育面面觀

因拒絕作弊被霸凌,從小學休學走上自學的唐鳳:沒經歷過的人沒資格說「你不痛」

某天在小考時,同學要求唐鳳幫忙作弊,他拒絕了,卻被四、五位同學追趕,肚子還被重重地踢了一腳,最後昏了過去。那天晚上,唐鳳在洗澡時叫母親過來,讓她看自己瘀青的肚子,訴說道:「媽媽,妳看。這樣妳還要叫我去學校嗎?」深感訝異的母親終於說道:「不用了,媽媽不要你再去上學了,你回來好了。」 當時唐鳳的精神已被逼到絕境,甚至開始出現了自殺的念頭,因此母親總是再三地叮嚀唐鳳,外出時絕對要跟家人交代去向。然而,某天他卻突然消失了。母親拚命地尋找,終於發現唐鳳在路上遊蕩的身影,母親將他帶回家後徹底崩潰了,就用手上碰巧拿著的竹叉敲打唐鳳的身體,一邊如孩子般地放聲大哭:「你怎麼可以?你怎麼可以離開媽媽?」 唐鳳的母親如此形容當時的情景:「宗漢可能從來沒有想過我會打他。他看著我的眼神,我這輩子都忘不掉—那麼空洞,那麼無情!」 圖片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唐鳳 「家庭大戰」的開始 就這樣,母親為了挽救沮喪失意的唐鳳而支持他休學,然而親愛的丈夫和當時同住的公婆卻激烈反對,於是上演了「家庭大戰」。她每天都與丈夫爭執,晚上則抱著做惡夢的唐鳳睡覺,連過去關係不錯的婆婆也嚷著要回自己的老家……日復一日地過著艱難的生活。 另一方面,唐鳳本人也持續過著痛苦的日子。祖母問他:「所有人都去上學,為甚麼你不去上學?」唐鳳回答她:「阿嬤,如果所有人都死了,我是不是也要去自殺?」 唐鳳回顧過往時,說道:「當時的老師常說『我們必須培養韌性』,就是碰到不好的狀況時,要有克服它的能力,就像在臺灣也有句諺語說『吃苦當作吃補』。但是,如此鍛煉出來的真的是韌性嗎?或者其實是奴性呢?這是很難區分的一件事。所謂『習得的無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就是一旦在感覺自己無能為力之後,這種無能為力的感覺就會伴隨一輩子,就算未來有一天有機會去改變不公平的世界,也會像一隻已經被關在籠子裡太久的鳥,籠子打開了也飛不走,變得甚麼事情都辦不到。 當時的我,已經超過了極限。就像過度訓練肌肉會受傷……如果損及韌帶或骨頭,說不定一輩子都很難復原。我覺得當時學校的情況,已經超過我的極限。」 父親的「撤退」 從那個時期開始,唐鳳對父親逐漸採取反抗的態度。 「對於我當時的態度,或許會想用『叛逆期』來形容,但我當時才九歲而已,所以好像也不能用一般的青春期叛逆來解釋。而且我只有對父親一個人感到生氣,所以只有在面對他時採取反抗的態度,但是對於父親之外的所有家人,我都不會覺得不高興。而那份不舒服的情緒也並非只是一個時期、等時間過去就自動結束掉了,所以不是所謂的『叛逆期』。至於我為甚麼要對他採取忤逆的態度呢?其實理由是很明確的。因為一個人覺得『痛』是主觀的現象,只有經歷到那個現象的人才有講話的資格,其他人不能說『你不痛、你這個痛苦不是真的』。當時父親認為『去學校並沒有像你覺得的那麼痛苦』而要求我繼續去上學,但他這句話本身無疑是矛盾的,所以我必須讓他知道這件事。」唐鳳如此回顧當時的狀況。 然而,當時尚未意識到這點的父親,做出了大膽的行動。他對妻子放話:「我走了! 孩子就這樣交給妳了, 以後妳要負全部的責任!」語畢,他隻身前往德國留學攻讀博士。這令人不敢置信的發言不只令我驚訝,唐鳳的母親當年似乎也對此感到怒不可遏,但另一方面,她也轉念一想:「我完全瞭解,在我這麼不容退讓的情況下,他完全使不上力也插不上手,只好發揮撤退的智慧,以免加劇父子的衝突。」 在德國留學的父親以航空郵件和母親通信,彼此詳細地訴說自己這邊的狀況;同時,他也和兩個兒子分享在德國的所見所聞。柏林圍牆被推倒的時候( 一九八九年),他親身到現場見證,並且將拍攝的照片和柏林圍牆的碎片寄回臺灣給孩子。從那之後,父子之間終於又慢慢地重啟對話。 「大概是從那時候開始,父親的態度轉變了。後來就沒有再那樣子對我講一些例如『你的感覺是沒有意義的』、具有壓迫性的話。」唐鳳回想當時說道。 「有人能夠肯定自己的感受非常重要。尤其人的感受或情緒是相當複雜的,不太可能可以完全地講出來或寫出來。所以當時的我到底經歷了甚麼事情、心中有怎麼樣的感受,其實都沒辦法很好地訴說或表現出來。這時候,很需要有一個人跟你說『我肯定你這個感受是真的』,只要這樣就可以了。不去否認我的感受,我的感受才有可能慢慢平復;倘若一開始我的感受就被否認,我就無法與外界溝通了。」 「所以,母親願意肯定我這樣子的感受,這是很好的一件事。」我想,現在的唐鳳之所以在做任何決策時都特別重視要貼近人心、顧慮不要忽略社會弱勢或少數派的意見及聲音,絕對不僅僅是因為她是跨性別者而已,必定也與她過去一路以來的經歷有所關聯。 《想法才是主角:轟動日本的「天才數位大臣」唐鳳,打破框架的30種破繭思考。》

看更多

實驗教育面面觀

實驗教育是什麼?就讀前不可不知的幾大重點

實驗教育是什麼?邊玩邊學嗎?與傳統的教學方法差別在那?我的孩子適合嗎?相信家長們只要一聽到「實驗教育」這四個字,腦中一定有著一堆的疑問。以學生做為中心的實驗教育,確實不同於傳統教育,從開放且帶有特定教育理念的課程、教法與學習評量,來引導學生做適性學習,並以從中開展個人潛能為目標。此篇詳解就讀實驗教育前,不可以不知的幾大重點,幫助你解開對於實驗教育的各種疑問。 Imagine photo created by freepik - www.freepik.com 實驗教育的目的、特色、發展法規 處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想要的資訊上網隨手可得,自由又多元。而原本單一的教育已不足教會孩子多元的面向及發展,為了順應時代的變化,經由最根本的教育來翻轉創新,以求達到讓學生發展出自我潛能,更順利的嵌入社會生活為目的。教育部也在2014年通過的實驗教育三法發展法規,透過以下的目的及特色,讓「另一種選擇,不一樣的學習」,為學生帶來無限的可能。 實驗教育的類型有那些?分別有那些不同的學習面向與效益 凡有獨特教育理念,都可依據實驗教育法申請為實驗教育,所以實驗教育單位不單只有在學校,在實驗教育三法中細分為「公立學校」(公辦公營)、「公立學校委託民營辦理」(公辦民營)及「非學校」(機構、團體、個人自學)三類。不論那種類型,都有它不同的學習面向及效益,在就讀前可以依照學生的適性及能承擔的費用來做考量及選擇。 一、實驗教育三法之「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 ● 公辦公營 公立學校利用學校中原有的團隊,做課程轉型而成的實驗學校,需要依照學區來入學,學費部份大多比照公立學校標準收費,部份另照不同學校的課程來收費,費用約在一千至幾千元不等。 二、實驗教育三法之「公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委託私人辦理實驗教育條例」 ● 公辦民營 引進有教育理念且與之相符的民間團體運用公家資源辦學,排除了國民教育規範的學區劃分,可以跨區入學,費用比公立收費稍高,但比非學校型態便宜一些。新的民間團體不受課綱限制,可以開發特色課程,所以也常因此帶來新的嘗試及創新。 三、實驗教育三法之「高級中等以下教育階段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 ● 自學 「自已的孩子,自已教」,可以完全依照孩子的需求及喜歡的模式來因材施教,但也因為沒有太多的限制,家長更需要有特定的教育理念及規劃。 ● 團體共學 擁有共同教育理念的家長,一起組合成的共學團體,依照孩子的特性,請各類型的老師來上課,並分攤費用,上課模式、教材及地點皆不拘,讓家長能更易子而教。 ● 實驗教育機構 實驗教育機構每間都有各自的教育理念,需先端看教育理念是否相符,也因為場地、師資、課程,皆沒有政府補助,所以學費也最高。 實驗教育為孩子帶來的好處有那些?與傳統教育的差異在那? 不同於被框架著的傳統教育,實驗教育著重於突破框架,進行各種教育面向的嘗試,讓學生在體驗、實作下,訓練學生溝通能力及跨思維的知識應用,從中找出各個學生的獨特及各差異性,誘發興趣後,誘導學生產生學習動機並主動學習。 如何判斷我的孩子是否適合實驗教育 傳統教育大多為單向聽課的模式,而實驗教育以發展學生個體的多樣化思維為主,課程中會經由各種挑戰,在其中進行引導與討論,讓孩子學習思考、表達與操作,來刺激潛能的發揮,讓思維能更加的拓展。但是如果你的孩子是需要在穩定、變動不多的環境下學習,才能自在提升表現的孩子,那可能就比較適合在傳統教育中。 但也先別急著定義自已的孩子,各個實驗教育的學校、機構的理念都不大相同,建議先參加學校的理念適性座談,就以開平餐飲學校來說,全校學程皆為實驗班級,是體制內的實驗教育,課程透過運用「關係動力學」及「PTS創新教學法」厚實的理論與有效的操作技巧,做分段式學習、主題式教學、社會化互動環境等三大策略型塑系統性的教學,引領出學生找到自己的夢想目標,與適合的學習模式,及自主學習動力,並營造社會化互動式學習環境,以順性發展為理念的創新實驗教育學校。 了解學校辦學理念與之相符後再就讀,如此一來家長及學生也能更明白實驗教育不同於傳統教育之處,加上家長理解後放手式的陪伴,才能成為學生背後的支柱。 現有的實驗教育體系有哪些,各有那些特點與優勢 目前的實驗教育以六大教育體系為大宗,但也有實驗學校另發展出更創新的實驗教育體系,以達到更完整的多元學習。 ● 「蒙特梭利」混齡式教學,主張順著孩子天生性格來加以指引。 ● 「華德福」主張親近自然、重視創造力、強調孩子的學習節奏、重視藝術陶冶。 ● 「生態教育」主張堅信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 ● 「民主學校」主張以​​⼈本自由主義為核心的,課程、校規等皆由師生一同討論。 ● 「探索體驗教育」主張培養自然探索、體能活動與自主。 ● 「原住民學校」主要為發展原住民族文化特色及課程為主。 ● 「PTS 創新教學法」:由​​開平餐飲學校多年經驗教學經驗而所累積開創,以順性發展為理念的創新實驗教育,以「分段式學習、主題式教學、社會化互動環境」三大主軸概念,打破學科與傳統教法,針對其生涯發展與職場需求,設計出適合的教學主題與教材,讓學生從實做中積累經驗,並習得宏觀視野與社會所需之能力。 在面臨多元的實驗教育學校選擇時,找到了理念相同的實驗教育體系,才能讓真正引發孩子的學習動力,並找引領學生找到自己的夢想目標。就如同開平餐飲學校曾說:我們的學生,三年畢業後帶走的是「終身學習的方法」、「看見自我價值的能力」以及「面對社會挑戰的堅毅與經驗」,我們教導學生勇敢「做夢」,勇敢「踏出」自己的步伐。

看更多

實驗教育面面觀

無校自學是什麼?答:拋開套裝課程,連動孩子的興趣,由好奇心去主導學習

「無校自學基本上是一種讓好奇心主導的學習方式,沒有考試與預訂的課程。無校自學交由孩子去探索與應用知識,而非依賴成年人提供,並由其判定應學內容所組成的書籍傳遞的資訊。」  ​—阿奇拉.理查茲(Akilah S. Richards)  photo created by rawpixel.com - www.freepik.com 「從在子宮裡算起,我的整個人生都在教室裡度過。」自學媽媽凱蒂.萊恩| 卡納斯(Katie Lane-Karnas)說,她有兩個女兒,梅依(Mae)與朱尼佩(Juniper)。凱蒂的父母親都是任職於傳統教室與學校管理單位的專業教育者。凱蒂早期的學校記憶是,她還在學步時就被帶去母親任教的暑期課業輔導班。取得教育學位並成為公立學校的老師,幾乎是凱蒂預定的人生道路。這是一條理所當然,而且前人眾多的道路。 一九九○年代晚期到二○○○年代中期,在幾個州任教過後,她對於在學校所看見的情況愈來愈感到沮喪。她回想,「讓我不安的是,不管幾歲的孩子,都很容易因為一些小事而被退學、噤聲、貶低、批評。」「一個二年級生回答問題時揚起手,便可能因為這個肢體語言,而被視為想法或參與意圖不夠正確。一個幾乎不會說英語的三年級生,知道自己母語的識字能力就是無法讓他升到四年級。一個興趣在跳舞、種植、打獵或帶小孩的中學生,都沒有辦法把這些技能用來支持他的教育。許多玩樂團的高中生其實不太會看譜,卻知道在學校問如何完全掌握音樂這類的問題太愚蠢。」  對大眾教育的強壓制度失望,凱蒂最後辭去了教職;但她依然期望把自己的孩子送到當地的公立學校。儘管身為老師,她有些保留的看法,但她相信學校教育,並希望學校教育對她的孩子有用。無論如何,她決定為五歲女兒梅依去看看幼兒園的模樣,並要求在梅依入學之前去旁觀教室的上課情形。凱蒂記得:  我的孩子忽然之間顯得有點太吵、太快、太有意見,外加不是穿得像結婚禮服,就是赤裸裸,而不適合上學。我試著想像,梅依和這些乖乖舉手的小女孩在一起,旁邊一群精力旺盛的男孩被處罰時還不斷鬼吼鬼叫,在半小時圍坐著的團體時間內,那些安靜的小女孩沒有喊過一聲。想到梅依會多麼願意在課堂上為奧林匹克環按照老師說的唯一正確的方式著色,或是避免嘗試使用膠水,因為顯然只有調皮的男孩才敢嘗試,我就覺得難過。 凱蒂在課堂上看到的情況,反應了她之前在自己任教課堂上看到的事。她知道,她不能讓自己的孩子受制於學校教育,看著她們的創造力與好奇心消失殆盡。 在探訪了幾間不同的學校,評估了幾種教育選項之後,凱蒂與先生決定讓孩子在家自學。他們立刻受到自然、由兒童主導學習的無校自學哲學吸引。那感覺簡直如釋重負。凱蒂沒有意識到,學校教育的思維已經以各種微妙方式影響了她的親職作風,直到她將之拋開。她回想,「忽然之間,少了學校期望的陰影」──  我和女兒的關係馬上大幅改善。我這才意識到,有多少我試著要「溫和」改變她,讓她在學校可以更被接受的事情,她也都在抵抗。我也意識到,為了保護她,我多麼想讓她變得更不像她自己。不去上學,就是不再去改變她。我在學校的框架中看到自己的五歲時光。拿掉學校這個框架,我開始看到她有更多力量,也更信任她,如同我們在她幼年成長時期所做的。我很快開始注意到,「學校化」這個想法多麼傷害我對孩子心靈自由的尊重。我們在家庭計畫中愈是從學校教育中鬆綁,我們就愈能放鬆,再一次擁抱自己的孩子。 凱蒂繼續解放她的學校教育思維,更誠實地檢視她自己當學生與老師的學校經驗,並見證到我們周圍許多通常隱而不見的學校教育思想。學校教育文化反應在我們的行事曆上、小說中、我們與鄰居的談話中,以及星期五晚上美式足球賽的城市精神裡。這文化也可見於返校快照與畢業舞會的照片中、暑期閱讀計畫與學校戲劇演出、當月模範生獎與保險桿貼紙、畢業演講,以及一大堆讓我們從學校現實的殘酷中分心的其他瑣碎儀式。才一百五十多年,學校教育就已經占據了我們大部分的集體意識,讓我們根本無法想像一個沒有學校機構的文明社會。從學校教育思維中解脫,不是件輕易的事。 從學校教育改為無校自學,凱蒂重新用上了她在孩子還是嬰兒期與學步期時培養他們興趣、撫養他們成長的方法。她看過孩子自然學會探索他們周遭的世界、嘗試與冒險、走路、講話、理解。她現在把這些經驗用來支持女兒成長。她聽她們說話、信任她們,並在周圍安排豐富的資源與機會。就像許多自學生,凱蒂也沒有使用一套包裝好的固定課程。更精確地說,她看到了孩子的興趣,並把這些興趣和她周圍的人、場所、事物連結起來,包括書籍、教材、數位資源、活動、課程、社區成員、公共場所。梅依現在已經八歲,喜歡畫畫、藝術、彩妝、數學,還有許多三分鐘熱度的興趣。朱尼佩現在六歲,她的主要愛好是雞與地質,以及任何與美、仙女、裝扮有關的一切。在這些興趣的推動下,在細心成年人的幫助下,以及在更大社群共同智慧的支持下, 孩子時時刻刻都在學習。對凱蒂來說,從學校教育到無校自學,從老師變成追隨者,是一種特別的淨化作用。她說,「身為老師,我受到的訓練是,要以尊重的態度控制我周圍的所有人,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需求,並且只在該環境下明確定義適當的範圍內做自己。我做得非常好。但是, 在那樣的關係裡,感覺實在太糟了。」  圖 / freepik 無校自學的定義 無校自學不只是一種教育方法。它無關乎教與學,或是用先進的教育理想取代傳統的。它是要挑戰主流的控制架構,尋找自由與自主性;是要理解我們的學校教育濾鏡如何影響我們看待學習與知曉的方式,以及決定我們看不到的事物。它也關乎重新檢視受教育的意義。某方面來說, 其觀念非常簡單:經由讓孩子學習,而非強迫上學,讓孩子對自己的人生與未來有更多的自由與掌控。執行面才是複雜的。在一個普遍實施學校教育的社會中,學習自由是什麼樣貌?自由與責任的平衡點在哪裡?由誰決定?這些問題是無校自學與一般自主教育哲學的根本,而且沒有簡單的答案。 每一個無校自學家庭在樣貌上與行動上都不一樣。每一個自學合作社或學習中心也會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每一個自主教育的學校或營隊或社區方案,也有自己的精神。有些可能會認為自己的方法較好、較友善、較純粹。但沒有 一個是完美的。多樣化是無校自學途徑的一個優勢。無校自學既是一種哲學,也是一種生活風格;是一種理想,也是一種實踐;其中也有自己的福氣與包袱。在理想上,是利用整個社區的全部資源,給孩子學習的自由,完全不強迫,讓他們按照自己的興趣學習。在實務上,是在一個複雜的網絡下做這件事,這個網絡包括人際關係、社會動力、家庭價值觀、文化現實、社區責任。實踐,是其中的關鍵字。 考慮到這樣的混亂,我們可以得到一個不算完善的無校自學定義。最簡單的是,無校自學就是學校教育的反義,就是沒有學校的學習,也不在家複製學校教育。它否定了學校的教育樣板, 轉而重視一種完全不同於學校的學習方式。它的教育途徑是非強制性的,即不需要也不期待學生使用在強制性學校或類學校環境中的方式學習。無校自學的孩子就像大人一樣,有說不的自由。它不採學校普遍的配套作業,包括成人規定的課程、年級劃分、學科分類、年齡區隔、教學計畫、獎懲,以及專斷的測驗與排名。無校自學將學校和教育兩個概念拆開。 一九九年代初期,在研究在家自學家庭及其不同的學習方式時,密西根大學研究人員發現,在家複製學校模式的在家自學生(homeschooler),以及我們現在所謂的無校自學生(unschooler),有一個明顯的差異。他們把這個差異定義為學校教育(schooling)與教育(education)之間的分歧點,「藉由系統性的課程、老師指導的課堂,以及外在的獎懲制度,學校教育提供學生一種需要外在動力的結構。相反的,教育則隱含著學習者的成長,也包含學習者負責要決定學什麼的觀念。」 無校自學反映了教育的這個定義,專注在學習者的自主性,並擺脫了學校教育的制度,包括擺脫在家複製學校的概念。經由無校自學,學習成為一種內在的、個人的、持續的教育過程。 無校自學意味著,信任人類在周圍有充分的資源與機會時,藉著追隨內在好奇心學習周遭世界的傾向,而成為受教者。學校教育關乎控制,無校自學則關乎自由。這意味著連「無校自學」 這個詞彙本身都還太帶有學校意涵。就像溫蒂.普利斯尼茲說道,「如果我們真的活在沒有學校的世界,就可以不必再用學校相關詞彙來描述自己了。我們可以把學習(以及我們與家人過的生活)與學校制度完全脫鉤。」因此,在這種學習類型中,「自主教育」(self-directed education) 很快變成一個更受歡迎的字眼,一來是因為,這個字眼說明了何為無校自學,何為不是,二來是因為它更能包含現在已有、非常廣泛與多樣的自學途徑,從家庭中心式自學(family-centered unschooling)到自由學校(free school),以及瑟谷風格(Sudbury-style)的民主學校到自學營隊, 以及課後與社區計畫,到自主學習中心和青少年沉浸式體驗。在本書中,我會把「無校自學」與「自主教育」交替使用,因為這兩個詞彙有共同的基本理想、實踐方式、哲學根源。 學校教育在我們的文化中是如此地根深柢固,因此要把學習從學校中解放出來的對話,需要時間與思想的準備。不只我們需要在自己的思考上脫鉤,我們也必須幫助別人這樣做,而且, 當別人還不能理解時也要表示同理心。無校自學打破了我們學到的有關學習與知曉的所有一切, 勢必會引起困惑。我兒子傑克八歲時,有一天,我們去家庭醫師那裡做健康檢查。我們很喜歡我們的醫師,她也一直非常支持我們的教育選擇,即使她並不是非常了解。在家自學聽起來簡單明瞭,但無校自學指的是什麼呢?那看起來是什麼樣子?她和傑克聊到他對滑板運動的熱情,他每星期都在滑板公園花上大把時間。他解釋了目前正在努力練習的技巧,並為她說明了某些滑板運動的術語。她認真地聽著,接著有點搞不清楚狀況但親切地問傑克:「所以,呃,你在學校學什麼呢?我的意思是,我知道那不是學校,呵,你知道我的意思。」  傑克回她,「這樣說吧,我現在真的對化學鍵非常感興趣,所以我想要盡可能花時間和我爸爸一起弄清楚這些化學鍵、質子、電子、周期表。」 醫師笑了起來,對傑克的回答感到驚喜的樣子,她說,「嘿,我以為你說你沒去學校,但這聽起來就像上學啊。」  我回話,「是的,『無校』,並不是不學習或不教育,只是這種學習方式不是綁定在一種套裝課程上──」醫師幫我把話說完,「而是連動他們的興趣。」  正是如此。採取無校自學,學習會與孩子的興趣連動。有時候,這種學習方式會牽涉到我們認為的「學術」主題,但有時候,這種學習方式會包含完全不像學校科目的主題,例如滑板運動。但是,這一切都是學習。我想,傑克也能像談滑板運動一樣地談化學鍵,讓醫師鬆了一口氣;但更重要的一點是,當我們不把學習分割成某些獨立的特定科目時,也就是說,當我們不說只有在某些特定的地方、在某些特定的時間,向某些特定的人學,使用特定的教材才是學習時, 所有的學習都會變得很有趣。孩子天生就有好奇心。他們想知道東西是怎麼運作的、什麼意思、為什麼會這樣。任何父母親都可以證實這一點,小孩子會有一籮筐的問題,有時候還停不下來。學校教育因為忽視孩子的興趣與問題,而抹滅了孩子對世界的好奇心,學校只是把知識裝進某些桶子裡,然後強迫孩子學習桶子裡的東西。上學與學習真的是兩回事。 我真的不知道傑克對元素週期表的興趣是哪裡來的,或他對化學鍵為什麼這麼熱中。他可能在一天當中的某個時候看到或聽到或讀到一些有關元素週期表的東西,然後還想學更多。我和先生布萊恩,便和傑克一起在網路上搜尋有關週期表的資訊,一起看可汗學院(Khan Academy) [2] 的串流影片與其他線上影片、化學鍵的教學錄影帶、去圖書館找更多書籍與資源、參觀我們家當地科學博物館的週期表展覽,諸如此類。這與任何課程計畫或學習目標無關。傑克就是對這個主題非常感興趣,所以我們注意到了他的興趣,並收集適當的資源,和他一起學,並支持他自己去學更多。當他對化學鏈的興趣冷卻時,他就停下來了。這就是無校自學。 現在,資訊這麼容易取得,學習資源這麼充分,靜態的學校教育已經變得過時。在過去,學校是書籍與知識所在的地方;現在,書籍與知識就在我們周圍,不管我們想學什麼、何時想學, 想和誰一起學,都有一個才華洋溢的老師與輔導員所組成的網路來幫助我們學習。無校自學可以導向更深刻、更有意義、更真實的學習,因為這種學習方式的動力是來自學習者,主動利用周遭的各種工具。在一個由網路連結的全新世界中,資訊觸手可及,一套制式的固定課程實際上可能會讓我們的學習倒退。 《自主學習大未來:家長最想知道、認識自學的第一本指南》

看更多

實驗教育面面觀

如何選擇自學團體?聽聽過來人的想法

常被格友問到關於怎麼選擇自學團體的問題。 photo created by pressfoto - www.freepik.com 我們家自學沒有參加任何自學團體。但我們有一群正在自學或計畫要自學(小孩未達學齡)的朋友,常常見面交流感情或分享資源,我覺得這樣就能達到參加自學團的目的了,不需要特意組一個團體。 我常覺得奇怪,為什麼會有自學家庭好不容易脫離學校的制式規範,卻想要趕緊一頭鑽進另一個自學團體的規範中? 也許你會說,自學團體和學校不一樣,但我很明白,只要是三人以上組成的團體,就需要一些規範,彼此要協調,有可能需要犧牲自己的原則。這種妥協也許不會像學校那麼沒有彈性,但一定是必然的條件。 當我好不容易帶著孩子離開學校後,我只想要自己靜下來,找出生活的規律和學習步調,建立自己的模式。 在自己的模式還沒建立穩當之前,參加自學團體很容易被團體的目標帶著走,而忘記去思考:我帶著孩子自學到底是為了什麼? 我覺得,當我進入廣闊無垠,毫無限制的在家自學領域後,我必須先緊緊把握住自己的初衷,清楚明確的對準自己的目標,才能一步一步穩穩的走下去。 如果忘記自己帶孩子自學最原本的目標是什麼,就很容易被路邊的小花小草吸引,走進原本不在計畫中的小路,迷失方向,就算走的出來,也是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和資源。 所以,參加自學團體一定要審慎考慮啊! 我覺得,家長必須先花一段時間觀察這個自學團體的運作狀況,除非家長100%完全贊同自學團體的理念與作法,並在時間、地點、金錢、資源各方面都能配合的條件下,再來考慮是否參加這個自學團體。千萬不要為了參加而參加,最後累到的是自己。 經過審慎考慮再參加自學團,也可以讓未來家長與自學團體的合作更順暢。自學團體不是學校,不是繳了錢把孩子送去就沒事了,很多自學團體需要家長的投入與犧牲,沒有很大的互信基礎,是很難做到的。 我很佩服許多自學團的發起人和帶領者,我覺得他們真的是「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也知道,對自學團來說,「門庭若市」有時候反而是困擾。人越多,溝通理念與形成默契更需要磨合的時間與精力,甚至到最後,這件事反而喧賓奪主,造成本末倒置,主辦者多半在處理家長的問題,而沒力氣關注孩子的學習發展。 我個人覺得,選擇自學,註定是要走上人煙稀少的道路,那就不要再老想要參加大拜拜,或逛菜市場--人少的地方,反而容易發現不為人知的大寶藏。 就算揪團上課也是一樣。除了老師的教學內容和教法之外,一起上課的學生和家長,一定也會影響到課程的進行與走向。自學家長有千百種,是否都能相處和睦,彼此體諒,產生默契,這是能否繼續走下去的關鍵。 自學生無論是參加自學團或是揪團上課很多都要花錢,常常並不便宜,這筆錢花下去之前,請務必三思啊! 如果真的有太多問題不能解決,我覺得其實不用勉強自己去加入任何自學團體,來滿足「讓孩子有團體生活與人際互動」的目的。 要參加團體?家庭就是最基本的團體了,先好好經營親子和手足之間的關係吧!不用急著要孩子認識一樣在自學的朋友。只要繼續自學,未來總有機會認識的! 要人際互動?打開大門,左右鄰居都是人,走到馬路上,來來往往的也都是人。住在台灣,就算是鄉下,也一定可以很容易看到人,人際互動的機會多的是!重點是:家長有沒有教孩子把那些形形色色的路人甲乙丙丁當人來認真相處?還是視若無睹這些人的存在? 用心跟生活周圍會碰到的人相處,就是最好學習人際互動的機會。自學團?太刻意了! 另一個選擇是部分時間回學校上課與參加社團,孩子也能有機會認識同齡的朋友,瞭解學校生活到底是什麼樣子。認識不是自學生的朋友,讓孩子有機會去思考自學對自己的意義何在,我覺得也是必要的。 自學家長需要資源共享、互通消息?網路能突破地域的限制,及時找到各種自學的資源和訊息,絕對比參加自學團方便又快速。我自己也透過網路交到一樣是自學家長的朋友,很多到目前都還沒見過面,但因為理念相同,網路上就可以聊得很愉快—只是自己要注意不要沈迷網路,忘了正在自學的小孩了! 的確,網路不能取代所有的人際互動,我們還是會定期和朋友見面,這時就看出自學的好處了—我們可以約週間所有人上學上班的時間,無論約任何地點,都不需要跟週末人潮擠到一起! 我深深瞭解剛自學的家長會感受到的孤單感覺,所以會很想找個自學團體趕快加入;我也不是要告訴你應不應該加入自學團體,因為這答案只有你自己會知道;我更不是要為自己的自學團體招生,因為我說過了:我目前沒有組任何正式自學團體。我只是想說:加入自學團體前,務必考慮清楚,想遠一點,不要一頭熱,人云亦云,這樣很容易造成自己的麻煩和別人的困擾。 畢竟,沒有任何規定在家自學一定要加入自學團體,不是嗎? 既然我沒有參加自學團體,這些自學朋友是從哪裡找來的?除了之前說過網路上認識後來約見面的,或偶爾參加自學活動時認識的,還有,從孩子小時候我自組playgroup共學團體時就認識,後來一直維持關係到現在的。 我一直覺得友情是持久深刻的最好,團體中的互動,往往流於表面,團體活動能讓我有機會認識朋友,但認識之後,我比較喜歡私下單獨和朋友相約,這樣比較能更深入交往。 當初孩子小時候,我開始組共學團體的目的,就是希望能掌握這個團體的風格和走向,希望吸引到談得來的朋友(無論是家長或是小孩),未來隨著孩子長大,能一直深入交往下去。 所以我不喜歡參加人數眾多的共學團,自己組的共學團也不希望太多人參加(3-5人我覺得是最理想狀態)。一方面人數太多,我當主辦者壓力很大,非常累,這不是我組共學團的目的;另一方面,人聲吵雜的場合,很難有深入的交談,對我來說,非常不利於培養友誼。 我承認,也許是我個人因素,我很難在人很多的狀況下培養深刻友誼,也許你不會,也許你可以在熙來攘往的人群中,依然深刻的與朋友談心,並感到滿足快樂;也許你和孩子只要在團體裡就精神百倍,你也有足夠的時間和體力接送小孩,有足夠的金錢付上課和自學團的費用--那麼,我覺得你想參加什麼自學團就去參加吧! 當然,這中間也有時間分配的比例問題,從完全不參加任何自學團體,到每天在各種不同的自學團中奔波,中間是有很多可能性的。為了配合家庭成員的需要和小孩的成長,我們家也常在「全無」到「爆滿」的光譜間挪移位置。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家長應該清楚自己與小孩的獨特需要,調配最適合自己家庭的自學方案,不要因為跟別人不一樣而害怕。 加入自學團體的好處是,有點類似上學,所有準備工作都有人已經幫你鋪好路,基本上不需要花太多精神自己來,當然也不需要想太多。 我是比較偏向喜歡自己動手,直接帶著孩子從前置作業開始,一起學習一起做。 我覺得,在家自學的學習不光只是在課堂中,有時候從「準備開始學習」的過程中,能比「學習當下」學到更多東西。 我也喜歡慢慢尋找投契的朋友和可以利用的資源,不想一下子就跳入團體中,被團體的規範束縛住。

看更多

實驗教育面面觀

全台實驗教育機構懶人包

根據教育部資料顯示,目前全台有2.1萬人選擇實驗教育,全國學校型態及公辦民營校數從104學年僅11所,到110學年已增加至114所,而學生人數又以台北市最高,其次為宜蘭縣、台東縣、雲林縣。實驗教育、自學提供孩子不同教育選擇的機會,BabyHome替親子們整理全台實驗教育機構懶人包,提供有需要的家長快速找到適合的學習環境。 全國學校型態及公辦民營校數從104學年僅11所,到110學年已增加至114所。(圖片來源/教育部統計處​) 【台北市】 在「台北市創新教育實驗發展中心」的網站上,就依照行政區域清楚詳列出實驗機構、實驗團體各項資訊,讓有需求的親子搜尋參考。此外,另有學校型態的學校型態的和平、溪山、湖田、泉源、博嘉實驗國小,以及濱江、民族實驗國中等。 圖片來源/台北市創新教育實驗發展中心 【新北市】 忠山實驗小學 猴硐蒙特梭利實驗小學 德拉楠民族實驗小學 石門實驗國中 坪林實驗國中 【基隆市】 八堵國民小學 瑪陵國民小學 南榮國民中學 【桃園市】 新屋高中華德福教育實驗教育班 仁美國中附設華德福實驗國中小 【新竹市】 新竹市華德福實驗學校 【新竹縣】 北平華德福實驗學校 大坪多元智能生態美學實驗小學 尖石鄉尖石國民小學  五峰鄉桃山國民小學 尖石鄉嘉興國民小學  尖石鄉新樂國民小學 芎林鄉五龍國民小學 尖石國民中學 峨眉國民中學 【苗栗縣】 南河國民小學 泰興國民小學 象鼻國民小學 私立全人實驗高級中學 【台中市】 成立「台中市實驗教育中心」網站,在「單位介紹」分頁中,可見「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底下再細分為三類型:公辦公營、公辦民、營民辦民營,以及「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分為團體、機構。 圖片來源/台中市實驗教育中心 【彰化縣】 民權華德福實驗國民中小學 鹿江國際中小學 國立和美實驗學校 愛因斯坦國中小實驗教育機構 基石華德福實驗教育機構 雅典娜華德福實驗教育機構 【南投縣】 都達國民小學 久美國民小學 長福國民小學 復臨國際實驗教育機構 嘉大高級中等實驗教育機構 【雲林縣】 山峰華德福教育實驗國民小學 潮厝華德福教育實驗國民小學 古坑華德福實驗高級中學 華南實驗國民小學 蔦松藝術高級中等學校 拯民國民小學 樟湖生態國民中小學 私立福智高級中等學校 私立福智國民小學 110學年全國學校型態及公辦民營實驗教育學生人數,以台北市最高,其次為宜蘭縣、台東縣、雲林縣。(圖片來源/教育部統計處​) 【嘉義縣】 太興國小 太平人文生態實驗小學 仁和國小 豐山實驗教育學校(國小部/國中部) 大埔國民中小學 美林國小 達邦國民小學 北回國民小學 阿里山國民中小學 光榮國民小學 【臺南市】 虎山實驗小學 口埤實驗小學 光復生態實驗小學 南梓實驗小學 志開實驗小學 文和實驗小學 西門實驗小學 光榮實驗小學 仙草實驗小學 【高雄市】 巴楠花部落國民中小學 樟山國民小學 多納國民小學 壽山國民小學 吉東國民小學 茂林國民小學 南海月光實驗學校 光禾華德福實驗學校 【屏東縣】 長榮百合國民小學 地磨兒國民小學 北葉國民小學 丹路國民小學 賽嘉國民小學 建國國民小學 青葉國民小學 霧臺國民小學 大路關國民中小學 餉潭國民小學 大成國民小學 【宜蘭縣】 「宜蘭縣實驗教育中心網站」以及「宜蘭縣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專網」有許多相關資料及訊息可參考。 大進國民小學 湖山國民小學 東澳國民小學 武塔國民小學 南澳高級中學 大同國民中學 慈心華德福教育實驗高級中等學校 人文國民中小學 蘇澳鎮岳明國小 【花蓮縣】 豐濱國民小學 鶴岡國民小學 永豐國民小學 萬榮國民小學 國立東華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 波斯頓國際實驗教育機構 三民國民小學 三民國民中學 【臺東縣】 台東縣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於105年啟動,培育學生擁有帶得走的能力,成為「具適應力的生活家」。(圖片來源/台東縣政府​) 南王puyuma花環實驗小學(原南王國小) 富山國民小學 溫泉國民小學 達魯瑪克民族實驗小學(原大南國小) 三和國民小學 土坂vusam文化實驗小學(原土坂國小) 椰油國民小學 初鹿國民中學 蘭嶼高級中學 均一實驗高級中學 桃源國民小學 【澎湖縣】 合橫國民小學 【實驗教育、自學相關常見問題】 如家長和學生對於實驗教育、自學有相關疑問,可以參考「台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的解答。

看更多

經驗談

【專訪】王仁甫與季芹:王母三遷找學校,如今兒女自發學習感動老淚縱橫

王仁甫與季芹結婚16年,育有一子一女,兩人對孩子的教育用心至極,當年因為大女兒樂樂一份課堂作業,讓夫妻倆發現體制內教育不適合自家孩子,於是踏上「王母三遷」之路,在尋覓學習資源的路上選擇了實驗教育學校,從小學到孩子已就讀國高中,每天看著兒女充滿愛、有動力的學習,讓兩人感動到老淚縱橫。 一份課堂作業 成為進入實驗教育的契機 王仁甫與季芹的女兒樂樂、兒子YAYA從小就讀實驗教育學校,為讓孩子快樂成長,曾在國小階段就咬牙搬離城市,從台北舉家搬遷到宜蘭。為何當年會決定跳脫體制內教育?王仁甫回憶孩子就讀公立國小一年級時老師出了一份作業,要學生舉出三種交通工具,孩子回答「馬、大象、駱駝」卻被老師認定是錯誤答案,讓全家人都相當不解。 王仁甫向老師請教後得到「交通工具必須是沒有生命,才叫工具」的解釋,夫妻都無法接受如此有框架、制式的答案。季芹則希望讓孩子童年多探索世界,但卻因常帶孩子外出旅行請假而影響作業進度,「孩子後來都說,媽我不要再請假了,功課寫不完。」 「這樣的教育不是我們想給孩子的」,夫妻倆於是踏上王母三遷之路,開始尋找各地不同的學習資源,從宜蘭的實驗國中小學一路就讀到目前台北的國際實驗教育學校,對孩子的成長之路帶來深刻影響。 多存親子存款,爸媽不能把教育責任丟給學校 樂樂、YAYA過往於宜蘭就讀的實驗國中小學主張適性發展、展賦教育,且要求家長參與陪伴的程度較高,季芹表示:「家長必須考量自己的工作、家庭夫妻間的時間分配,是否有辦法協助學校。如此才能了解老師希望的目標、孩子在學校做些什麼。」她也強調,家庭給孩子教育的比重應該占七成,學校只有三成,家長不能把所有的教育責任都丟給學校。 在實驗小學的日子裡,老師建議孩子九年級之前要多存親子存款,親子間多互動、多出遊、多請假,和體制內教育大相逕庭。季芹笑著說:「本來都不好意思請假,聽到老師鼓勵多請假出去玩才放心,我們還開玩笑說『你看我們現在存款好多喔!』」直到現在,在季芹與王仁甫的臉書及Youtube頻道仍時常看到一家分享親子露營、旅遊的豐富遊程,全家人的好感情嶄露無遺。 當我們進一步詢問「當初如何知道孩子是否適合實驗教育?」芹仁表示其實這問題兩人也曾無數次互相詢問對方,真的是對的選擇嗎?會不會害了他們?經過多年沉浸在充滿愛的家庭及教育環境中,最近孩子主動表示「爸媽我感受到你們好多的愛,我也想把愛分享給別人」,讓季芹與王仁甫聽了老淚縱橫,現在回頭來看,兩人可以肯定回答當初的選擇是對的! 圖片來源/​王仁甫和季芹之永遠的芹仁FB 老爸主持人上身!家中上演選課會議,把決定權留給孩子 目前就讀高中的樂樂開始審視自己的學習規劃,想要探索新的學習重點。王仁甫回憶:「七年級下學期時,樂樂說覺得自己玩夠了,想要去新的學校學習不同的領域和目標,於是我們一家人又踏上了參訪學校之旅,真的差一點王母三遷又要搬到新竹去了。」 為何最後選定目前台北的國際實驗教育學校?王仁甫分析主要因為該校學習資源豐富,孩子被過往沒學過的課程所吸引,以及來自各國的老師會教導不同生活觀念。而目前孩子的選修課程都是自己來,「我們家都讓孩子自己選修課,不是爸媽幫他規劃好、強迫的。」 決定選修課之前,爸爸還會主持人上身在家上演選課會議,從旁引領孩子進一步思考,在白板上寫下選擇這門課的優缺點在哪?孩子不足想補強的地方又是什麼?季芹說:「最後就讓孩子自己決定到底要選修哪些課,我們也會支持他的決定!」 圖片來源/​王仁甫和季芹之永遠的芹仁FB 實驗教育「實驗中」 家長要及時介入、調整 許多家長對實驗教育興致勃勃,但尚未決定是否投入,若以過來人身分,季芹和王仁甫會給這些爸媽們哪些建議呢?王仁甫提到實驗教育沒有前車之鑑,因此仍存在缺點,很多時候需要爸媽幫忙孩子去察覺和補足,「我經歷過幾所實驗教育組織之後發現,有可能遇到學校很有想法、老師很有想法、父母親把小孩送過去也很有想法,在這三方中各種聲音會很多,容易讓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非常混亂。」 王仁甫強調,把孩子送到實驗教育學校後並非就完全交給機構,而須要不斷確認孩子是否有好的變化和成長,「當發現有不好的化學變化出現時,家長要及時介入、調整,因為它叫做『實驗』教育。」季芹則認為實驗教育百百種,家長應先了解自己的孩子最重要,「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是否要跟著實驗教育的風潮?要觀察自己孩子的樣貌去深究討論,才能判斷到底適不適合。」芹仁夫妻分享,教育的路上家長參與度關鍵至極,不論孩子選擇何種教育體制,爸媽都應深度了解學習環境、內容適不適合孩子,父母的專注度和陪伴是第一重要的功課。 現在,每天清晨兩人都會看著孩子們充滿朝氣的往車站走去、準備上學,「朱自清是看爸爸的背影,我是看孩子的背影,這個畫面我每天最少都會停下來欣賞10秒,我覺得好值得......」看著孩子有動力的學習,而非痛苦學習,王仁甫與季芹甜蜜相視會心一笑說:「還好當初我們的選擇是對的!」 圖片來源/​王仁甫和季芹之永遠的芹仁FB

看更多

經驗談

小六兒子在家自學四個月,媽媽徐玫怡的體悟:被孩子磨練過的心志,沒有在怕的啦!

可以說這十二年來,我的心與思滿滿地被孩子的事情以及孩子帶來的生活型態所填滿——填滿滿、滿至每個心思的角落。尤其在我以孩子的學習為主題的專欄中,每週完整的兩篇文章(加上臉書上的雜文),今年我有一個深刻的感覺是——對自己滿意了。已經好好地當了母親的我,這一段歷練扎實地建構了我的生命。 Mother and daughter photo created by prostooleh - www.freepik.com 「嗯,足夠了,帶著這份禮物來做別的事吧!」 我心裡似乎有一條蓄勢待發的新道路藏在未來的森林裡,不清楚從哪一個時間點,生命又將展開另一段旅程。但連筋疲力竭、灰頭土臉養小孩的崎嶇之路都可以走到平坦,套句台灣話:「沒有在怕的啦!」被孩子磨練過的心志,沒有更堅強的了。 小福發展成一個不太需要我叨叨念念的孩子,在外與社群團體互動時順暢流利,在內是有穩定性有自尊的男孩。我心裡想,帶著這份開朗和健康一直長大就好,遇到困境時不要被生命的難關卡住就好,媽媽沒有要求更多。 人生的際遇太詭異,有才華者不一定被讚賞,知識高者不見得有良知,富有者經常憂慮,積極追求目標者常感欠缺。所以我通常不要求孩子做社會主流價值下的供品,被制約的生命比較難過日子。我喜歡有彈性的生命,不一定一定要怎樣,也不一定一定不要怎樣,有彈性的生命讓我感覺自由與開心。 或許這只是對我個人帶來意義。(每次都很怕影響別人,因為我不負責別人的生命,所以請斟酌使用我的看法,它對你不見得正確。) 或許是我曾被制約過,而後發現制約下人們的瞎忙,脫除制約後無限輕鬆的感受讓我特別受用。所以我經常喜歡談跳脫主流價值的事情,或是探討習以為常的細節。我並非不清楚眾人所在意的規範和現實的考慮,甚至因為太清楚,所以有時喜歡挑戰,不在意他人意見而去做相反的事。 有一段時間、很長的一段時間,我以為當母親失去了自己,我必須配合小孩、家庭、另一半、另一半的家庭、社會期待⋯⋯ 但我發現,如果去掉了另一半的家庭的意見、另一半的習性以及社會對家庭的慣有框架,我竟體驗到「當母親」這件事激發了我,讓我呈現「完全的自己」。我竟然有機會能嘗試到這一步,並體會到這個好處。 我們當了母親並沒有失去自己,只是失去「做喜愛事情的時間」,減少「喜歡過的生活型態」,或者只是失去一個形象,那個你以為是自己但可能是虛構的自我模樣。你失去的只是表面的東西,那些你對自己懷疑的時刻,事實上正在提煉或是引誘真正的我如何出現。 當了母親不會丟掉你自己,它激發了藏在我們內在的真我。使人意識到「我原來是這樣的一個人」。在育兒道路上我一直有這樣的體悟,所以一路上,也希望讓孩子成為他真正的自己。 《沒有學校可以嗎?》

看更多

經驗談

在家自學?從輟學到考進國外大學名校

在家自學的概念在台灣還不算非常普及,但在西方國家卻是家長的教育新選擇。 圖 / Becca Chen 最近10年來,在美國選擇在家自學人口大幅成長,根據美國教育部估計,自學的學齡前兒童約有200萬人。加拿大、英國和日本…等國,對於在家教育也都呈現開放的態度。 在英國,教育部完全地給予父母對孩子教育的決定權,甚至不需要通過註冊。 在家自學的學習方式,讓我從一個中輟生到考進國外大學名校,並且真正的愛上學習。如果你也在體制內的教育中喘不過氣或是覺得自己總是格格不入,也許我的故事會給你一些新的出路! 這篇要跟你分享:   ■ 我為什麼選擇「在家自學」?   ■ 在「體制內」內教育中,我對「學習」的態度?   ■ 美國高中同等學力|GED?   ■ 分享轉換為「在家自學」後的心路歷程 |「體制內」教育,似乎不適合我 由於父母受西方教育影響,較為推崇「啟發性教育」、「適性發展」,更注重「培養我獨立思考能力」,因此從小在「體制外」和「課本外」的教育上給我不少的啟發與影響。但他們卻非常反對去做額外的課後學科補習或是任何超前的學習,他們從不以成績定義我的表現,就算考的成績不理想,他們更在意我是不是真的有把錯的地方搞懂。 這讓我在「補習班」和「超前學習」風氣盛行的亞洲非常地適應不良。 上國小的第一年,「英文」這門科目成為我的頭號天敵。因為班上多數的同學已經在上小學前,上過了字母A-Z的知識,所以當時的老師就選擇不在基礎上多著墨。 這也使我從一開始學習「英文」這門科目就遇到極大的挫折感。跟不上課堂進度,使我開始對英文產生一種自卑感,看到「英文」就跳過、看到「外國人」就跑走…甚至因為害怕被嘲笑發音或是犯錯乾脆直接完全的拒絕英文。不管我怎麼努力地背文法、背單字我的英文仍舊是一點起色也沒有。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 我的父母在成長過程中都受過一段時間的西方教育,母親的英文口語能力甚至被評為「Native Speaker」的程度。小時候也常常會和我在日常生活中用英文進行簡單的互動和對話。那時候的我並沒有對英文產生排斥感,怎麼會一上小學一切就變調了呢? 在體制內的學習中,大多的時候學生總是為了考試而去硬背,所以考試結束以後,好像所有知識就馬上從我腦中的記憶卡被格式化…於是最終我做出了這樣的結論「我的英文就是很爛不要跟我提英文」、「我討厭英文」、「我放棄英文好了」 台灣體制內的學習環境,給我的感覺是,重視考試成績更甚於學生是否真正的懂得如何融會貫通。取的好的成績與排名、上有名學校,好像變成我認真讀書唯一的目標。(當然這可能是我個人的感覺,不代表所有的學生,還是有不少在體制內教育下適應良好的學生) 所以我想強調的是,適性學習,每個孩子都有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以結果為導向,考試失利頓時失去全部的目標  準備考高中的時候,我給自己設立了一個目標。希望自己能考上某一間高中,而且除了此間高中外別無其他選項,但實際上除了知道對該校的名聲和排名有些瞭解之外,並未對這所學校有任何其他實際的認識。 帶著這樣「盲目期待」我開始過著每天倒數預備考試的生活。我並不知道我為了什麼要去拚進那一所學校,除了我覺得考上的話「會覺得很有榮譽感」。 或許這也算是一個理由吧?! Online library photo created by jcomp - www.freepik.com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終於到了考試成績公布的時間,雖然我以不多的分數之差無法進入那所高中,但是畢竟現實是殘酷的,分數不夠就是不夠。 這下可好了,我只有想過如果進去這間學校以後會怎麼樣,卻從來沒有去仔細想過「沒有考上」之後應該要怎麼樣...就像印度電影「萬萬沒想到」中, 那句經典的台詞 — 「他們以為輸掉的不只是考試,而是整個人生,那些孩子根本無所適從。」              看到考試結果的我,憤怒地拿著我的志願選填單,甩在桌子上, 我:「我不要填了,我根本不知道要填什麼!」最後,我甚至將我的志願單交給父親,請他來為我作決定。(真是情緒化的小孩哈哈哈沒錯我當時真的是,因為對當時的我來說失敗的結果基本上是宣告我過去一段時間而來的努力都白費了!) 但學習不應該只是為了成績、學校、排名。當我能學會不為了成績表現而去讀書,而是單單因著對知識的渴望而去學習的時候,我對學習的動力和熱情,甚至是成效都是加倍的,而這適用在學習任何東西上面。 |生涯發展中重要的選擇卻受到刻板印象的制約 故事的最後,因著受到對各個科系依照成績及排名所形成的刻板印象所制約,我又再一次的選擇了一所「不了解」、「也不知道為了什麼而選擇」的校系。只是覺得也許不討厭,也算是個名聲不錯的學校。」 這是體制內教育的另外一個問題。 學校的教育並沒有教導我們如何去探索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像是熱情或是興趣。甚至會用成績及排名去限制我們對科系的印象。認為成績和學業表現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進入學校以後,我發現自己其實並不討厭這個校系,但是對這所就讀的科系有越多的認識,就越看不見自己在這個地方的未來。甚至早在入學的第一年我就已經暗自決定,進大學以後要選擇一個完全不同的領域就讀。 但是眼看想跨考的科系,對我這種要跨科系的考生是如此的困難,機會也是如此渺茫…我清楚知道自己不是擅長考試的學生。而學長姐畢業之後的出路,也不是我所嚮往的狀態…各種聲音開始在我的心中交戰著 。 「休學」的聲音開始在我的心中萌芽… p.s 請不要誤會我寫這篇的目的絕對不是要抱怨體制內教育到底有多不好。只是希望可以鼓勵那些在體制內教育中沒有好的表現的學生,千萬不要放棄! 因為很有可能你只是還沒有找到適合你的學習方式。 |被繁重課業消滅的創造力 根據研究顯示,98%的3~5歲幼童具備創造力必要的發散性思考能力,進小學後,到中年級時,比率降到32%;到了高年級,剩下10%;到了25歲時,只剩下2%的人還有這種能力! 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自學孩子的媽媽陳裕琪女士,一次就在採訪中提到自己孩子求學的故事:「我家老大讀國中時給我很大的震撼。」她回憶著,經常,在一個稀鬆平常的午後,正在讀書的孩子會突然暴怒起來,開始大罵自己「根本不能接受這些內容,卻做了老師要他做的事」,然後不停地告訴陳裕琪「他快瘋了」。看完整採訪 以我所熟悉的亞洲教育文化為例,在課程中許多被看為「較不重要的課程」很容易被其他較為重要的課程所取代。例如:英文老師跟體育老師借課來補小考、做考前複習。「社團課」的設立只是為了給教育部審查,但實際上卻沒有再進行任何實質的課外學習。 為了取得更好的成績上更好的學校,家長瘋狂地將孩子送到課後輔導或是補習班學習,甚至連週末都要到補習班去報到。 在「對知識的渴望」被激發以前,已經先被這些可怕的壓力所消滅了。就更不要說有餘力去發展或是研究與課程內容不相關的「小時候的夢想與熱情了」。 應該使我們自由的教育和學校,最終卻把我們塑造成一個個高等教育的複製品。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之下,我們只被訓練如何考出好的成績,錄取更好的學校,卻只有極少數的人會去思考這些與我們未來實際的關聯性。誤以為達到優良學業表現或是名校的畢業證書就是美好生活的保證。 圖 / freepik |「在家自學」是什麼? 在家自學又稱在家教育(homeschooling, home education)是指以家庭或個人主導的學習,不一定去學校上學。 在各種不同的教育方式中,在家教育的限制最小,時間安排也最自由,家庭與孩子能依照自己的需求與步調,決定在什麼時間、什麼空間學習什麼內容。 在家自學其實有很多種執行的方式(這邊僅討論高中自學的部分做詳細的討論),如果是希望辦理國中、國小在家自學的家長可以參考:自主學習促進會網站。查看更近一步的資訊。 一、台灣教育部核可的自學申請方式: 目前在家自學的法源為「高級中等以下教育階段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其中又分為個人自學、團體自學與機構自學,各縣市政府均應遵循條例辦理。 ●在台灣現行法令中,在家自學的孩子還是擁有學籍的,通常是掛在學區中的中小學,因此所有公文往返大多也是透過學區中的中小學,請與戶籍學校保持密切聯繫。 ●每個縣市送「自學申請」的時間依照法規,在4月30日及10月31日,一年有兩次機會,僅台中市提供隨到隨辦。 ●請依照孩子所在學籍的縣市,上教育局/處網站下載申請書, ●如果超過期限才決定要自學,可先用請長假的方式,直到下一次申請時間,這方面需跟學校溝通協議。 二、國外自學資源  以下所提到的自學資源,目前並不確定台灣教育部是否認可,建議可以致電教育部去做進一步的詢,但一般來說這類的學分廣泛的被國外的大學校系認可,所以若是有考慮繼續到海外受教育的人也許會更適合。 1. Accelerated Christian Education(基督教在家自學系統) 專為基督教宣教士家庭所設立的自學系統,但是並沒有身份上的限制。外國人也可以申請。 2. Home school Program 提供學生從國小到高中12年的完整教育課程,也可以採用拿單一課程學分的方式。 3. Gener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GED)  美國高中同等學力評量 提供學生五科的高中基本學科考試,在世界各國設有專業考場(包括台灣) |如何接觸到在家自學? 從來沒聽過這個概念的我,第一次聽到這種教育方式,是家姊的一位好友,因為家庭因素的緣故,需要和父母到另一個國家去生活,但是那個地方十分偏僻沒有好的學習環境,所以他們當時只能選擇在家自學的方式繼續學習。 他們使用的教材是美國一所公司專為傳教士子女所設計的全英文課程Accelerated Christians Education (ACE) 所有的課程、作業、考試都採用線上的方式進行,另外也會提供一些實體的課本教材。但是要從這樣的課程中畢業不容易,除了所有的教材均為全英文的,還需要定期定時定量的回傳作業、完成考試和老師進行遠端的連線等等。 但若是對於課程進度有完好的計畫,且孩子也能認真執行,那麼要提早畢業也是有可能的。 因為當時選擇從高中休學是我自己的決定,加上父母平時也工作繁忙,因此我必須自己去摸索和辦理所有的申請流程。 對於當時對英文「呈現放棄」狀態的我來說,確實是頗具挑戰性。剛開始根本不知道自己所做的決定需要附上什麼代價。  自學並不像去上學,學生必須要「主動」的學習和安排自己的工作進程。因為如果自己不動,那麼除了時間會一天一天的過去,什麼也不會發生。              圖 / Becca Chen 剛開始,我一面打工一面摸索申請的流程。結果是從線上申請到繳費的,從完全不懂到開始有點懂,轉眼就過了半年。我開始慌張了,甚至質疑自己選擇在家自學的決定。 因為在學校中就算是低空飛過考試,只要每天去上學,還是可以準時畢業。但是在家自學卻不是這樣,我只要耽誤一天的課程,接下來的每一天我都需要補上落後的進度。 因為若是不這樣做,我就很有可能無法準時畢業。 「我仍需要為自己所做的決定負責任。我始終不斷的在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美國高中同等學力評量 美國高中同等學力評量 (Gener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是我誤打誤撞在網路上找到的一種升學管道。在台灣因為接觸的人不多,所以並不是非常多人認識這個考試。 這是一個在美國許多人會選擇升學管道,雖然不同的州對考試規範會有不同的規則,不過大致上的規定都是考生要年滿18歲,有高中的休學證明及家長同意書,才能參與考試。 考試內容包含四個大科目,自然科學、數學、社會和英文(閱讀、寫作)五項考試。每個科目需要達到至少145分才算是通過考試,每個科目可以分開報名考試,並在世界多個國家設立考場。 p.s如果你想了解報名和考試方式可以留言給我~我很樂意幫助你! 若是通過考試,就會拿到一張美國高中同等學力證書,證明你有美國高中學習程度的能力,即可以如一般高中生向大學提出入學申請。 GED 證書。圖 / Becca Chen  適合對象: (1)台灣高中未畢業學生 (2)美國高中未畢業學生 (3)國外讀中學未畢業學生 (4)高中不想讀完的學生 (5)滿16歲以上學生 (6)想跳級的學生 (7)運動員或自學學生 對於高中沒畢業或無法讀高中的運動員或是沒時間的學生。 在美國和加拿大地區高達97%的大專院校都承認GED的考試認證,也得到世界各大國家認證的。點這裡看看你所想申請的國外大學是否認可GED。但是清單上的只是其中一部分認可GED的國家。建議若有想申請的學校可以先去該學校的網站上看看,或是寫信給學校做詢問會更準確。 雖然GED的考試已經被世界各國廣為採納,不過目前台灣教育部是不認可的(這點我還是覺得納悶)。不過還是建議大家可以自行打電話去詢問有關單位,畢竟規定都是會改變的。 |我是如何考過GED?會很難嗎? 厚厚一大本的原文書,對我這個曾經「選擇性放棄」英文的人來說真的是恐懼萬分,當時腦中第一個想到的辦法就是,去找 補!習!班!  一個小時2000台幣的昂貴學費繳下去以後才發現所謂的老師根本只是照著我的課本逐字翻譯,而且這位老師自己也沒有考過這個考試的經歷。 美國高中同等學歷教科書。圖 / Becca Chen P.S畢竟這個考試在台灣還不算是普及,所以自然資源也會比較少。如果在美國加拿大或是其他國家應該很容易可以找到幫助的資源和管道。 不得已的情況下,回到家以後,拿出國中拼基測的那股戰力,決定死馬也要當活馬醫! 開始翻開課本第一頁,一看到不懂的單字就查字典,然後寫在單字卡上,把手機系統轉成英文模式,只要有空閒的時間就逼迫自己聽英文,甚至隨身攜帶英文單字卡。 在社群軟體上只追蹤英文內容的平台。這樣可以確保自己在滑手機放鬆的時候也能練英文。並限制自己在一年之內的時間通過五個項目的考試。 個人認為雖然GED的考試內容對從小不是受全英文教育的台灣學生來說會有點難度,但是其實美式教育有很多的問題討論的都是概念,所以當你在「閱讀速讀」、「英文聽力」和「語感」上面多加努力,基本上要考過這個考試絕對是很有希望的! 附上我的青澀照片 | 去考最後一科考試的那天。圖 / Becca Chen 雖然現在講起來好像整個過程很輕鬆,但這其中的不容易之處只有自己還有身邊的家人才能了解。(擦汗) 透過這個不斷尋找解決方法和預備考試的過程,我學會了幾個重要的功課。 那就是… 「主動學習」— 學習是為了自己,努力和自律是對自己負責的表現。             「獨立思考的能力」— 解決方法不一定只有一個,答案也不是只有ABCD 。             「資源整合」— 沒有學不會的東西,只要你能找到對的資源並且善用它!             在投入學習某樣事物前,我們應該先確認自己的學習動機和目的為何?因為那才是可以讓你在遇到挫折的時候仍能繼續堅持下去的動力。當我的目標確立,那激勵我去學習的就不再只是成績,而是對學習新知的渴望。 用最適合自己的方式、時間規劃和學習速度去學習,雖然不一定會是最有效率的方式,但卻是對我最好的方式;在家自學的孩子,沒有被規定的行程、沒有競爭排名、也不被任何人督促,在家自學的孩子更需要學會對自己的事負起責任,在遇到問題困難的時候也要學會自己去尋找資源或是解決辦法。 但是當你真實的跨過了這一些挑戰,這項技能將成為你一路上的技能,讓你在自己去嘗試或是學習各樣的事物不再有恐懼。 在家自學的經驗讓我相信,沒有什麼學不會的東西,也沒有什麼太困難的挑戰,只有你願不願意和有沒有找到對的方法並持之以恆地做下去。 後記:在通過GED的測驗以後,我考進菲律賓排名前三的大學 DE LA SALLE UNIVERSITY 德拉薩大學。從小在台灣受教育而且英文還爛到放棄的我,竟然可以完全沒有阻礙的銜接以全英文授課的大學課程,而且還愛上英文。 菲律賓得拉薩大學。圖 / Becca Chen 加油希望你也能找到那個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看更多

經驗談

在家自學經驗談:個人實驗教育的風險與解方

教育與學習不是一場競賽,我認為應該是競合,競爭且合作。 Home learning photo created by freepik - www.freepik.com 在這系列文章的第一篇裡,我曾經寫到以下這一段。 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俗稱「在家自學」。 2014年底實驗教育三法通過之後,目前有三種合法的實驗教育類型:機構實驗教育、團體實驗教育、個人實驗教育(俗稱在家自學),我家女兒是申請第三種類型。 而,會參加實驗教育的原因,我大致上粗分為: 1️. 孩子因個人因素,對學校教育極度不適應。(請勿錯誤解讀成孩子的問題) 2️. 孩子在學校很適應,但家長對於教育有一套非常明顯與體制內教育不同的觀感與期待。 因為我們自己是申請「個人實驗教育」(俗稱在家自學),因此我想在針對這個部分來談談我們自己的經驗。 通常來諮詢「在家自學相關問題的」,我會先問以下三個問題: 1️. 家長與孩子對於學校現況的經驗與觀感是什麼? 2. 家長對於教育的觀感與期待是什麼? 3️. 為什麼要自學? 這三個問題非常重要,若無法確認些問題的回覆,我個人甚至不會提供任何經驗分享與協助,原因在於「中途下車」首先要確保安全,接著要確保父母與孩子的動力源是否足夠讓他們在枯竭之前尋找到下一個動力源,甚至要避免因為變更了教育模式而導致家庭內戰不斷。 常常在網路上看到類似這種問題出現…,原則上這會被我判定為「目前不適合在家自學」,而不予回應。 在家自學,就如同出國旅行你選擇了「自助旅行」,機票、住宿、移動的交通、景點…這些都要自己想辦法提前做足功課,總不會橫空一問「自助旅行所需要的花費是不是很多?該如何申請?」 因此,每一個家長、學生在任何管道諮詢自學相關問題之前,你必須先問問自己對於教育、學校與自學的想法,才能讓每一個有相關經驗的能手給予真正對你有益的幫助。 畢竟每一個自學家庭所面臨的風險、成本問題都不太一樣,大哉問的方式只會讓自己原本應該要擔負的責任直接外包給不認識的前輩(而且還不給錢),若是在自學的過程中遇到非預期的狀況(絕對會發生),就很容易因此衍生各種決策問題。 人際關係怎麼辦? 沒有同年齡的朋友怎麼辦? 孩子不知道要學什麼怎麼辦? 素養是什麼? 學習歷程怎麼處理? 該不該回學校? 該不該考高中? 該不該讀大學? 即使是同一棵樹的同一片葉子,也會有各種時程與進度~ 【 在家自學的各種隱憂 】 1. 初期的時間成本、經濟成本不容小覷。 年紀越小的孩子,因為人身安全的顧慮,更需要大人的陪伴與保護,儘管台灣社會已經是人身相對安全的國家之一,但包括在交通往返上,尤其是越熱鬧的都市,越是高風險的行車環境,真的不太適合讓孩子自己騎著單車往返,因此家長陪伴的時間成本,會比單純地丟進學校給老師照顧還要高。 年紀越小,學習效益的可量測性就越困難,而且更需要包容在「師生比控制在一定人數之下」的學習環境,因此若是向外尋求多元的學習機會,在經濟成本上會比在校來得高。 另外,因為課程彈性且自主、萬物皆可學,因此同一日接連兩個課程之間的移動距離可能會超乎想像,極有可能產生早上的課程在北台中,下午的課程在南台中、甚至是南台灣,因此移動成本與風險也是自學的隱憂之一。 〔 解方 〕: 想辦法湊成小班教學,一起分擔時間與經濟成本,年紀大一點之後可以往成人班的學習環境送;又或者善用網路學習環境,透過各式影片、遠距教學來持續學習。 2. 容易流於碎片式學習,改弦易撤再正常不過。 因為學習自主,因此不同於學校有個固定的學科負責人依照既定的方式照表操課,這種狀況很容易產生「這個有趣這個馬上碰,但因為很快地就失去熱度之後而束之高閣」,無法有效累積出真正具有穿透力的知識能量。 再喜歡、有興趣的學習內容,過程中依然會產生自我懷疑與不如預期的挫敗感、麻痺,因此如何度過這段“極度想放棄的挫敗時期”反而是最重要的課題之一。 光有信仰,是很危險的事情;但是沒有信念,本身也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 如何在信念與信仰之間,保持自己的學習彈性與成就穿透力,是在家自學生非常重要的課題! 〔 解方 〕: 適當地在各種課程開始前吊足孩子胃口,提高孩子對於課程的飢渴程度才真正開始進行課程,又或者強制介入「必修課」的概念,由家長判斷什麼是孩子一輩子都需要的能力積累,以 3 年或 5 年為一個學習單位進行建構,在每一次變更前,都應該徹底分析問題與各種可能性。 3️. 同齡朋友的匱乏。 雖然我不太認同「同齡朋友的匱乏」這種狹隘視角的觀點,畢竟過去農忙時代、工業時代,許多人的童年會在大量的家務、農務中消耗歲月而不是我們口中的學校同儕。 我曾經幾趟跟著志工、義診到貧困國家的弱勢地區,看見許多真正是經濟弱勢的窮苦孩子是無法待在學校讀書的,他們都必須忙著家中的大小事務,照顧長輩與弟妹,甚至是必須外出工作、掙錢。 因此,不同空間、不同時間的情況下,每個孩子應該要有的童年形式與內容應該都不太一樣。 而「在家自學的孩子」,也的確可能會在同年齡的情誼累積上,少了許多相互刺激與磨合的機會。 〔 解方 〕: 篩選學習模式,可刻意地挑選某些同年齡的課程或是社交機會,或是適當的讓孩子回校參加園遊會、戶外教學等相關活動,也能稍微交流不同面向的價值觀與行為模式。 圖 / freepik 4️. 直昇機父母的全面掌控,過度保護。 因為時常帶在身邊,孩子容易直接依賴父母的決策力,而且許多主觀意識強且外在表現也強勢的父母親,可能會提前為孩子排除所有被認為是風險、危機的關卡,讓孩子在各種充滿順遂的環境中安逸著。 〔 解方 〕: 隨著年齡層不同,刻意置入各種學習風險、情緒壓力在不同的關卡上讓孩子自然引爆,適時且適度的介入或不介入,讓孩子擁有抗體與自癒能力,甚至可以放手讓孩子在自己擅長的領域,試著課程招生、進行教學。依照孩子年齡的不同,而施予各種影響力不同的決策時機。 5️. 容易缺乏自制能力與禮貌。 「睡覺睡到自然醒,電動打到手抽筋」這雖然被某些自學家長認為是一種排毒過程,但是如果沒有設置地雷區、絕對領域,讓孩子絕對不能超過,則孩子可能會衍生出「視力」、「睡眠」、「生長」的健康問題。 另外,我也常常在自學生的共學場域裡,看到自學的孩子因為沒有學校體制的壓抑而呈現著高度活性、接近失控的動能,比如「在不該滿場跑的場合,練習自己的肌耐力與肺活量」、「比如搶快、搶時間」、「比如缺乏信守承諾、守時不遲到的自制能力」、「比如缺乏照表操課的自制力」、「比如不懂得請、謝謝、對不起等最基本的禮貌」。 〔 解方 〕: 讓孩子養成「盡量不要妨礙別人」、「適時的把請、謝謝、對不起放在說話的習慣裡」、「學會尊重自己與每一個人」。 當遇到孩子不認同禮節與尊重是存在必要的場合時,試著讓孩子以「如果你是那個人…」的同理心來轉換思考、判斷立場,父母也可以想辦法讓孩子預視「缺乏自制的結果」,比如透過某些醫療費用或是疼痛、視聽觸覺衝擊來讓孩子有「直接後果的想像」,而不是「你不聽話,爸媽就會打罵你」這種「間接後果的經驗恐嚇」。 善用,但不濫用「生物本能」的管教方式~ 6️. 少了學校充當緩衝,不易管教。 學校老師、同學因具有各種型態樣貌,因此可能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一種與父母親的緩衝,尤其是自主學習的自學生,在某個年齡層的自我意識會突飛猛進,更容易因為與父母的人生經驗不同而產生觀點不同的詮釋,甚至是選擇,因此朝夕相處、直昇機父母這樣的模式,反而可能會提高家庭革命、親子嫌隙的發生機率。 〔 解方 〕: 適度的讓孩子情緒發洩,無論是透過音樂或是繪畫創作、文字書寫,即使是操弄三字經、五字經、八字經…,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也是可以被允許的,畢竟再美好無缺的生活環境裡,都有可能產生毒素的累積,適度的讓孩子在合理範圍、風險被控管的場域裡頭放肆、脫序,這是絕對必要的生命緩衝。 正因為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而成長也是,所以在這個資源與資訊充斥生活中的現代裡,反而更容易迷失在各種可能與選項裡。 但,適當、適時的迷路是好事,只要我們有能力「找尋」、有能力「評估風險」,或許我們就能有更大的機會可以「創造未來」。 下一篇,或許會談一點申請自學的相關細節、我當初所撰寫的相關文件,但也可能會談一些我認為自學生的優勢。 108學年度為孩子所準備的自學申請書。 申請期程:每年四月底與十月底前,向學籍所在的各縣市政府提出申請。(請自行google所在縣市政府的聯絡方式) 繳交內容:「自學申請書」與「實驗教育計畫」各一份。 自學申請書:申請人資料、聯絡方式、實驗教育對象資料、期程。

看更多

經驗談

在家自學經驗談:自學申請書與計劃書怎樣寫?

距離上一篇跟在家自學相關的文章,竟然隔了將近17個月,當初說好要分享女兒的個人申請書,拖到現在剛好自學申請季,倒是挺應景的。(人生最重要的能力就是總是要給自己搭一個華麗台階~) 這是女兒最近幫朋友拍攝的貓貓 (包括LR修圖)。 108 學年度為孩子所準備的自學「申請書」。 108 學年度為孩子所準備的自學「申請書」。 108 學年度為孩子所準備的自學「計畫書」。 108 學年度為孩子所準備的自學「計畫書」。(本計劃書、申請書內容的文字與照片著作權屬於洪心容女士,請勿任意分享或非法使用。) 108 學年度為孩子所準備的自學「計畫書」- 01。(本計劃書、申請書內容的文字與照片著作權屬於洪心容女士,請勿任意分享或非法使用。) 108 學年度為孩子所準備的自學「計畫書」- 02。(本計劃書、申請書內容的文字與照片著作權屬於洪心容女士,請勿任意分享或非法使用。) 108 學年度為孩子所準備的自學「計畫書」- 04。(本計劃書、申請書內容的文字與照片著作權屬於洪心容女士,請勿任意分享或非法使用。) 108 學年度為孩子所準備的自學「計畫書」- 05。(本計劃書、申請書內容的文字與照片著作權屬於洪心容女士,請勿任意分享或非法使用。) 108 學年度為孩子所準備的自學「計畫書」- 06。(本計劃書、申請書內容的文字與照片著作權屬於洪心容女士,請勿任意分享或非法使用。) 108 學年度為孩子所準備的自學「計畫書」- 07。(本計劃書、申請書內容的文字與照片著作權屬於洪心容女士,請勿任意分享或非法使用。) 108 學年度為孩子所準備的自學「計畫書」- 08。(本計劃書、申請書內容的文字與照片著作權屬於洪心容女士,請勿任意分享或非法使用。) 108 學年度為孩子所準備的自學「計畫書」- 09。(本計劃書、申請書內容的文字與照片著作權屬於洪心容女士,請勿任意分享或非法使用。) 108 學年度為孩子所準備的自學「計畫書」- 10。(本計劃書、申請書內容的文字與照片著作權屬於洪心容女士,請勿任意分享或非法使用。) 108 學年度為孩子所準備的自學「計畫書」- 11。(本計劃書、申請書內容的文字與照片著作權屬於洪心容女士,請勿任意分享或非法使用。) 108 學年度為孩子所準備的自學「計畫書」- 12。(本計劃書、申請書內容的文字與照片著作權屬於洪心容女士,請勿任意分享或非法使用。) 108 學年度為孩子所準備的自學「計畫書」- 13。(本計劃書、申請書內容的文字與照片著作權屬於洪心容女士,請勿任意分享或非法使用。) 108 學年度為孩子所準備的自學「計畫書」- 14。(本計劃書、申請書內容的文字與照片著作權屬於洪心容女士,請勿任意分享或非法使用。) 「高級中等以下教育階段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第6條: 申請人應填具申請書,並檢附實驗教育計畫,至遲於每年四月三十日或十月三十一日前提出申請。 前項申請書及實驗教育計畫,應分別載明下列事項: 一、申請書:申請人、聯絡方式、實驗教育之對象及期程。 二、實驗教育計畫:實驗教育之名稱、目的、方式、內容(包括課程所屬類型與教學、學習評量及預定使用學校設施、設備項目;身心障礙學生使用設施之需求,應予載明)、預期成效、計畫主持人及參與實驗教育人員之相關資料。 根據第六條,申請書僅需要提供申請人、聯絡方式、孩子資料與申請年限,而實驗教育計畫只需要提供名稱、目的、方式、內容、預期成效、主持人與教育人員的相關資料。 至於總是被詬病的「日課表」、「週課表」、「月進度表」、「學期與學年進度表」…這些表格或要求,按照法規內容並不是自學家庭必須提供的資訊,自學家長或申請學生可以依照實驗教育三法的條文向審查主管機關進行權利主張。 不過,若是站在風險防範的保護孩童立場,我認為審查機制的確在某些情況下是有其必要性,但總不能像電影分歧者一樣,在「無派別」將 Jeanine (珍寧) 博學派政權推翻後,Evelyn (伊芙琳) 馬上封鎖全境出口。 「革命成功的掌權者,往往會成為下一個革命者的推翻對象。」既無奈又悲哀~ 無論是審查的把關者、或是被審查的自學申請者,我們的共同目標應該都是「讓孩子能自由且快樂的豐富學習」,雖然我也曾經見識過「把國中女兒關在家裡讀經,光是看個鋼鐵人電影都嫌其暴力色情而把女兒直接帶走的自學家長」。 這是女兒幾個禮拜前在合歡上拍攝的照片,也包括自己LR修圖。 我們自己的在家自學經驗裡最常聽到其他家長的一句話:「哇,你們在家自學耶,實在好勇敢!」 以前都會靦腆的微笑後回應:「其實我們都知道未來十年的工作機會將產生重大異動,明知道用傳統的老方法學習是一定會列車出軌的,所以我反而比較佩服明知道會出軌,卻還是安穩坐在原位的學生與家長,這才是真正的勇敢吧?!」 但現在,除了靦腆的微笑依舊,評斷誰勇敢與誰不勇敢就不太有開口的衝動了~ 畢竟,孩子的童年、學習機會,是個單向道、無法重來,不是嗎? 目前國二女兒寫的文章,平均落在三千字,而且偶爾會來個五千字的長文,雖然在文字架構上、詞藻選用上還有許多進步的空間,但,她的文字論述能力應該是不需要我有任何的擔心。 鋼琴、插畫、素描、插花、茶道、攝影、瑜伽、攝影藝術史、影像後製與剪接、數學、理化…,這是目前女兒正持續累積的學習內容,最主要是希望能在國三以前累積大量的「五感學習」,透過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來大量累積屬於個人的生命經驗,也因此她平常所聆聽、累積的音樂歌單可能會遠超過許多人。 藉由挑選過、去細節化的各種歌曲風格,訓練孩子在聽覺上的音律節奏;透過攝影與觀看,來學習洞察、感受、欣賞各種視覺經驗;透過透過插花、茶道來累積視覺、味覺、嗅覺的豐富性,還有觸覺的不段延伸;透過插畫、素描來分解、重構與再現眼前所見。 而數學與物理,是很重要的學習,畢竟…邏輯很重要呀~(笑) 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邏輯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可是無比重要的能力基礎。 女兒最近開始參與偏鄉攝影教學的活動,除了直接參與協助教學,也同步進行影像紀錄。 女兒除了寫文章、經營網誌,她近期內還藉由幾個攝影計畫、專訪計畫來累積實務經驗,畢竟要把一件事情做好、追求極致,所需要的各種能力可以說是 四通八達、五花八門。 【 最常聽到的幾個問題 】 孩子沒有同學,怎麼學會團體生活? 孩子沒有老師管,怎麼會自律? 你們怎麼會那麼勇敢? 自學要花很多錢吧? 要上班的家長,怎麼幫孩子選擇自學? 沒有學歷怎麼辦? 你們孩子一定很聰明,所以才選擇自學吧? 你們孩子是不是有毛病,所以才選擇自學? 自學可以學什麼? 自學是不是都在家不出門? 自學是不是都家長自己教? 自學是不是就領不到兒童節禮物? 自學生最大的共通點除了錢不夠用(這誰不是?),就是「時間不夠用」,因為可以學習/分岔/斜槓的事情與技能實在是太多太多了,人生可不是設計好的 RPG 遊戲,你只要點滿力量、魔法、敏捷、智慧、體力、幸運,就可以所向無敵、四處遊走打怪去。 人生其實是各種意外、突然、非預期、書 錢到用時方恨少…,學習與進步都是一輩子的事情,然而我們教育基因裡卻不斷提醒我們學習只有國英數社自、學習是為了考試… 人生中唯一的標準答案就是「人生沒有絕對標準的答案」,也因此我總是讓女兒嘗試接觸到更多不同領域的人,透過各種不同的經驗分享來充足她的學習視野,從專案計畫執行、偏鄉攝影教學…到最近才又重新開始的「奶貓教養」。 知道自己為什麽選擇做這件事情、這個決定。 知道自己為什麽不選擇做那些選擇。 這兩個知道,是女兒從小到大的學習教條。 有關於教育與在家自學這一系列的文章也來到了第六篇,或許也到了應該要交棒給女兒自己完成她的個人經驗與視野分享,未來有機會再來分享她個人所經營的文章網誌吧~ 選擇自學,是為了讓孩子能更好、更自由與無限發展,而不是為了用自己的框架綁住他。

看更多

經驗談

在家自學經驗談:沒在學校學習,如何學會團隊合作?

你沒在學校學習,那你怎麼學會團隊合作? 一個參與會議的資深教育者這麼問我女兒。 某個小型研討會裡的女兒與夥伴… 有天,我那目前已經國三年紀的在家自學女兒跑去南部參加一個會議,據說參與者都是與教育高度相關的執行者或是知名人士,其中有個落在女兒身上的問題,在經過轉述後讓我覺得非常的莫名有趣。 「你沒在學校學習,那你怎麼學會團隊合作?」就在前往宜蘭的路上,女兒轉述了會議裡針對著唯一位在家自學生的她所提出的問題。 「那你怎麼回答?」我好奇的問。 「我覺得回答得不好,因為我把這個問題當作是『自學生沒在校的話,會不會沒朋友』的問題來回答了~」 「我大概有說明了『接觸的對象不一定要是同儕』,而且我有說明我近期參與了那些活動,是有關於團隊合作的…」 「恩,但我是你的話,我不會這麼順著回答。」 「那你會怎麼回答?」 「我會反問對方:『以您在學校教育的經驗中,假設一班有30位的成員來說,畢業後您認為會有幾位具備了您心目中最理想的團隊合作能力?』。」 「我會反問對方:『什麼是團隊合作的目的?』。」 「我會反問對方:『哪些是團隊合作最重要的條件?』。」 「恩。」女兒開始沈思了起來~ 「那你說看看,你認為什麼是團隊合作的目的?可千萬不要跟我說團隊合作的目的就是為了要團隊合作喔!」 「是為了一起做好一件事情?」 「是為了可以更好?」 我搖搖頭,給了她一個提示:「是一個我常常在說的東西。」 「該不會是…共好吧?」 「對,就是共好,團隊合作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團隊可以一起更好!這也是我們診所的職場文化一直在強調的!」 「那你說說看,哪些是團隊合作最重要的條件或特質?」 「互相信賴?」 「互相競爭?」 「有責任心?」 「會交流交談?」 「有共同的目標?」 「很認真、很努力?」女兒很認真的連續猜了好幾個答案。 「你自己想想看,如果你是組長,你會希望你的組員如何?有那些要件?雖然你剛剛說的這些都對,但還是不夠。」 「之前當組長的時候,真的會希望、拜託組員趕快交稿…」 「啊,該不會是…互相競爭又互相合作吧?」 我輕輕的搖了搖頭,又給了她一個提示:「也是一個我常常在說的東西。」 「該不會是…」 「做你現在應該要做的事情吧?」女兒略顯疑惑的口吻回答著。 「恩,沒錯!我不是常常這麼跟你說嗎?快去做你應該做的事情!」 「我們家不就是這樣運作的嗎?」 「不過,這個答案應該會讓你有一個問題要問,你知道是什麼問題嗎?猜猜看!」 「ㄜ…什麼問題?」女兒已經摸不著頭緒了。 「你這時候應該要問我『什麼是應該要做的事情?』呀!」 「就像什麼是藝術?什麼是藝術品?誰決定是不是藝術?誰授權給予了這些人可以決定是不是藝術?你攝影史也上了好一段時間了,應該對這些問題會有些概念吧?」 女兒坐在副駕,朦朧的點了點頭。 「『什麼是應該?』這是你這時候應該要問的問題。」我賊笑。 「那什麼是應該?」順著眼前的話,重複再講一次的女兒。 「就是當你是組長的時候,你會希望你組員應該做的事情,而這件事情本身就是你身為組員時也應該做的!」 「就是當你身為老闆的時候,你希望你員工應該做的事情,而這件事情本身就是你身為員工時也應該要做的!」 「就是當你身為爸媽的時候,你希望你兒女應該做的事情,而這件事情本身就是你身為兒女應該要做的!」 「這就是換位思考,又稱為將心比心。」 「你不能當你是員工的時候就想偷懶翹班,而反過來當你成為老闆的時候,卻又想要員工不偷懶、不翹班。」 「你不能當你是消費者的時候就想要省錢、可以少給多少就少給多少,但是當你轉身成為供給者的時候,卻又希望跟你購買服務的客戶可以給你更多尊重專業價值的價格。」 「恩,那我那時候真的回答得不好。」女兒望向剛出雪隧車窗外的一片黑,這麼說。 「我想,問你這個問題的教育者,應該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到底是什麼?他是不是錯把團體生活與團體合作給搞混了?」 「比如你剛剛說的有共同的目標,那補習班的同學們當然有拿高分、要考上第一志願的共同目標,難道這就是團隊合作?游泳選手每個人都有要最快游完全程的共同目標,那難道這就是團隊合作?」 「比如你剛剛說的互相競爭,那同班同學會有分數與名次排名,他們的確會互相競爭,那難道他們在班上的生活就是在團隊合作?拳擊比賽也是互相競爭要打倒對方,那難道他們就是在團隊合作?」 「當你是這個角色的時候,你會期待其他角色應該要做出什麼樣的事情,那就是你在其他角色時應該要做的事情。而我認為的團隊合作就是做你現在應該要做的事情,包括為自己努力尋求進步!」 「好像是這樣耶,以前我參加自學生的活動,有好幾個人都不做事情,是幽靈隊友,真正動起來在做事情的其實就那幾個人…」女兒幽幽的說。 「是吧,其實有團體生活經驗,不代表能真正進行團隊合作!真正的團隊合作就是你身為組員時,你就應該要知道你現在要做什麼事情、而且去做。」 「而且目的是尋求團隊的共好!」 「問你這個問題的人,一定連團隊合作是什麼都沒思考過,因為這是最本質、最理所當然的不是問題,就如同牛頓那個時代突然有人問:『為什麽蘋果會掉下來?』,這在當時候會是多麼的愚蠢?」 「因為那是再理所當然不過的必然、真理。」 「我不懂,明明蘋果為什麽掉下來是一個很好的問題,為什麼會被當作是愚蠢問題?」女兒很疑惑。 「因為蘋果就是會掉下來呀,所以這種一定會發生的事情的相關問題,會被一般人當作是蠢問題,就如同你等等在羅東夜市買東西的時候問老闆:『為什麽我要付你錢?』,這時候你要嘛被打、不然就是被當笨蛋看待!」 「好喔,那我等等就問。」 「為什麽要付錢?為什麼不是以物易物?為什麽可以刷卡?其實這些都是很本質的問題,但認真說起來這些也都是團隊合作的成果。」 「就像為什麽拿一張塑膠卡刷一下就能不付錢?這其中牽涉太多的信用與帳款、還有認證授權…的問題,這些的確都是團隊合作的成果。」 「所以我說問你這個問題的人,根本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問了什麼!」 Student learning photo created by pressfoto - www.freepik.com 在學校教育的經驗中,假設一班有30位的成員來說,畢業後會有幾位具備了最理想的團隊合作能力? 為什麼有人具備?卻有人沒有因此而具備? 真正影響團隊合作能力存在與否的,真的是學校教育嗎? 難道一百多年前沒有現代學校教育的台灣,就因此沒有任何人具備著團隊合作的能力嗎? 「做你現在應該要做的事情,包括追求個人的進步。」這才是真正的團隊合作! 就如同身為患者應該付錢就要付錢、應該吃藥就要吃藥、應該回診就要回診、應該運動就該運動、應該忌口就要忌口;就如同身為醫師應該要進修就要進修、應該要善待員工與廠商就要如實照做、應該要不斷維護院所軟體與硬體品質就應該要努力維持… 我們各自有自己應該要盡到的責任,而團隊合作就是讓團隊都能共享美好。 在教育女兒的過程中,我常常告訴她:「你要知道為什麽你要做這件事情,而且你也要知道為什麽你不做其他事情」 因為選擇的真意,在於選項的存在而且充分理解各種選項的意義。 團隊合作,不只是我們家庭運作的力量,也是我們診所能順暢營運的核心價值。 與其問「你沒有在學校學習,又如何能團隊合作?」這種虛假議題,不如問問孩子:「你希望能成為什麼樣的自己?可以如何達成?」

看更多

啟動自學力

關於自主學習,你所誤解的三件事

聽到學習歷程這四個字,你會有什麼O.S呢?「感覺好複雜」「讀書已經很累,還要再搞這個,真的好麻煩」「窩不知道……」如果有這樣的感覺,不用擔心,因為你並不孤單!108課綱引入的自主學習概念,雖想改變過往教育的考試至上,但實際運行時仍會受到升學導向思維用的影響。 但,你知道嗎?自主學習,其實不僅限於學習歷程檔案而已。 在上百場次的演講中,我們發現同學對於自主學習與學習歷程的關係仍有些誤解。因此,整理了三個經常誤解的概念,讓我們一起來發掘真相,並打破迷思吧!  迷思1:「自主學習?哦,你說學習歷程啊」 人類是最喜歡下定義的生物,喜歡用簡化的方式解釋複雜的概念,就像是看見笑臉會想到快樂、看見紅色的打叉會想到拒絕和否定。然而,當自主學習被學習歷程綁架,就彷彿它被分數「匡列」一樣,讓我們如臨大敵。 > 什麼是自主學習 因此首先,我們要先理解,究竟什麼是自主學習? 108課綱的最終目標,便是希望改變學生學習的終點與起點。 根據課綱的願景,「自主學習提供學生學習的選擇,探索自我的興趣、能力,改變學生由被動式的吸收知識,轉為主動追求知識的學習模式。」 白話文就是讓我們去學喜歡的事物!透過自主學習,激發想要主動學習的心態,進而實踐嚮往的目標。 > 為什麼自主學習這麼重要呢? 在2035年有75%的工作現今還不存在,舉例來說,現在火紅至極的社群平台如IG、Youtube、Tiktok,在過去都不存在,也沒有人能夠預想到未來能靠社群賺錢。未來的變動十分迅速,如果只單純仰賴學校所教授的內容,要如何面對未來無數未知的挑戰呢? 未來學大師艾爾文‧托夫勒 Alvin Toffler 曾說:「21世紀的文盲,將不是不會寫字和閱讀的人,而是那些無法學習、不願學習和不重新學習的人。」只單純依靠被動學習是絕對不足的,而透過自主學習,不僅可以學習自己喜愛的事物,更能夠訓練自己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適應變動快速的環境。除此之外,還可以放進學習歷程檔案,一舉三得。  因此自主學習是一種需要努力追求的過程,而學習歷程就是水到渠成的結果。 迷思2:「反正自主學習要拿來評分,做教授喜歡的東西就好!」 當然,在學習歷程中,放入跟未來打算申請的校系相關的內容,或許真的能獲得教授青睞;身為教授,肯定也希望錄取對於所申請科系已經有開始自主學習的學生,但這意味只能做教授喜歡的事情嗎? 其實,根據大學招生委員會公告,大學進行書面資料審查的「三重二不」原則,其中「重視資料真實性及學生自主準備」、「不是學系所列的所有項次都要具備,大學重視多面向的參採」等特質,就彰顯了學習歷程檔案是不只著重科系專業的,若是加入自身興趣,不僅具有個體的獨特性,讓教授更加認識你,也能更有說服力。 因此,關於迷思 2 爆學力的答案是:不見得。試想,如果你是個醫學系教授,所有的審查資料千篇一律都說暑假要好好讀 Campbell 生物學、要先讀人體解剖。突然看到一份學生真實的歷程,雖然不完全符合科系所學,但因為學生真的好好思考過、又有展現了濃厚的興趣,寫得特別精彩真實,你會不會眼睛為之一亮? 在大學,除了讀課內的知識,更重要的是發展興趣、進而自主學習,筆者和教授聊天時就親口聽到教授這樣說 「專業知識可以進來再學,我們真正要看的是妳是一個怎樣的人,而不是一個只會讀書的無聊小孩。」 再說,假設你真的寫得天花亂墜,面對閱人無數的教授,面試中牛皮能不被吹破嗎?因此,會建議大家在自主學習的準備中,除了教授喜好,也將個人興趣作為重要的考量。這樣一來,不僅能從興趣中漸漸培養出成就感,也能更深入理解所欲申請的科系內容。 迷思3:「自主學習是自己的事情,要全部自己完成」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想法,那大概是把自主學習和自主隔離搞混了! 你是否也曾在學習時,覺得自己抓不到重點? 當自身經驗不足,最快速、直接的方法就是從他人身上取得知識。學習之路上一定會遇到各種困難,不論是瓶頸期、或者不得其門而入,總有著不同的眉眉角角,就算是特定領域的專業人員,在精進時都有可能會因為新的挑戰而碰壁。 因此,了解專家學者是如何開始學習和持續突破瓶頸就特別重要囉。 例如,想要深入了解如何陪伴憂鬱症患者,就可以透過專訪諮商心理師,領略他在學生或實習時期,如何正確的學習憂鬱症成因、常見的症狀、陪伴的原則等;若有喜歡的 YouTuber、KOL,就可以在留言區互動或是寄 email 發問,了解他們工作的美麗與憂愁;或者主動寄 email 給教授、專家詢問是否可以解答學習上的疑惑,甚至前往實驗室實習。 在這個社群網絡發達的世代,只要我們做足功課,並且展現禮貌與真誠,一定能找到願意幫助自己的引路人。 綜合以上三大誤解,我們期待能幫助大家打破迷思,進而重新建立自主學習的觀念──從「為了完成學習歷程」的學習,調整成「精進自己」的自主學習。最後也勉勵大家,學力,決定你夢想的邊際:當你掌握了學習,就更有選擇的權利,也放大了做夢的勇氣。

看更多

啟動自學力

【專訪】大學外師Camila:青少年學習外語需要「原動力」!

如何幫助孩子自學英文更順暢、增加學習動力?原來台灣家長許多傳統觀念都錯了?任教於銘傳大學的英語老師蜜菈(Camila Saenz)認為學英文不必太在乎口音,能夠溝通、敢開口就是好英文。 孩子學習英文  台家長放錯重點 在瓜地馬拉長大的蜜菈(Camila Saenz)精通西班牙語、英語,18歲時以優秀的成績申請到獎學金來台念大學、研究所,目前是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管理學院管理博士班生,她同時也在銘傳大學任教,課程包括英文閱讀寫作技巧與實練及公眾演說。不只如此,今年27歲的她更創辦TUTEEMI外語家教媒合平台,幫助台灣學生學習外語。 任教於銘傳大學的英語老師蜜菈(Camila Saenz)於土耳其接受BabyHome專訪,她認為學英文不必太在乎口音,能夠溝通、敢開口就是好英文。 蜜菈熱愛語言、個性開朗、喜愛旅行,擁有多年英語教學經驗的她表示,台灣家長常問「孩子學習英文如何起步?」以年齡來看,她認為5歲之前起步學英語最合適,可以較快學會新語言;年幼孩子學習過程開心、還能和外國人聊天溝通,分享今天做了什麼事,而且可以聽得懂對方說的話,這是最重要的。 她觀察到,許多台灣家長非常在意小孩說英文的口音,但她認為口音不代表英文程度的好壞,也並非學英文的重點!「旅遊時不會有人在意或批評你的口音,能夠溝通就是好英文!像我現在講中文,你們也可以發現我有口音、我是外國人,但溝通讓對方了解是完全沒問題的。」 蜜菈的母語為西班牙語,從小學習英語讓能她走遍世界,目前已造訪過37個國家。(圖片提供/Camila Saenz​) 孩子不敢開口說  主因可能和家長有關 在蜜菈的觀念中,孩子學習英文不應該只是在補習班坐著寫功課,而是藉由活動的過程邊玩邊學更有趣。此外蜜菈發現,台灣家長給孩子的壓力是影響學習的關鍵原因,導致小朋友學英文時非常緊張,「假如講錯、文法錯、口音錯了,媽媽會責罵他們,所以孩子們當然不敢開口說」。就是這個原因讓台灣學生無論學語言多少年,心理仍有「假如英文不是非常好的話,我就不敢講」的陰影。 台灣學生從小學到大學畢業已學習英文超過十年,但能以流利英語溝通者不在多數,據蜜菈觀察,台灣人常給自己英文學不好的理由是「沒有環境」,她分享很多從來未出過國的台灣朋友,但英文非常流利,所以鼓勵大家不要給自已「沒有環境」的理由。她也提到很多外國人在台灣20年了,卻仍不會講中文,所以不是「沒有環境」,而是「願不願意跨出自己的舒適圈」。 蜜菈發現,台灣家長給孩子的壓力是影響學習的關鍵原因,怕說錯、文法錯被罵而膽怯。(圖片來源/IG:Camila Saenz​) 如何幫助孩子自學英文更順暢  青少年需要「 動力和原因」 如何幫助孩子自學英文更順暢?蜜菈認為聽英文歌曲、看全英文電影或找一對一家教都有幫助,進一步以年齡來區分,幼年孩子可以用開心玩的方式來學習英文,但青少年則需要學習目的,「 他們會想要知道為什麼我要學習另一種語言,如果沒有一個原因或目的,青少年可能會覺得『這是浪費我的時間,為什麼我爸媽要叫我學英文......』。」 若想引起孩子的學習興趣,可從他們喜愛的事物切入。蜜菈開玩笑的說,曾遇過一個10幾歲的女孩想學英文,是因出國時遇到心儀的男孩,想要和他聯繫進一步認識,才激起了她下定決心想學好英文的心;也有的學生課餘時玩國際線上遊戲,為了和國外玩家溝通而想學英文。蜜菈也提到,有了第二外語的能力,未來在職涯選擇規劃上機會也豐富許多。 蜜菈希望鼓勵台灣學生學習並勇敢開口說外語,增進與世界交流。(圖片提供/Camila Saenz​) 除了從興趣方面切入,她也建議家長要讓孩子知道世界有多大,各國的文化、建築、風情如此多元精采,若有了英語能力就可行遍天下,旅行世界各地增廣見聞。 今年27歲的蜜菈已造訪過39個國家,「 如果我不會講英文根本無法達成,因為這些國家都沒辦法用我的母語西班牙文來溝通,我非常感謝媽媽讓我從小開始學英文,改變了我的人生。」如果你只會一種語言,很難了解世界有多大。 蜜菈鼓勵孩子學習外語,認識世界文化增加國際觀。(圖片提供/Camila Saenz​)

看更多

啟動自學力

3成家長不滿意現行教育制度,5成曾想投入實驗教育

108課綱上路已三年,以發展「核心素養」為主軸,強調知識與生活有所連結,考驗孩子的學習動機與自主學習力,不過在現行的升學制度下仍讓學生們感到壓力重重,對於目前的教育制度現況,BabyHome日前進行調查,有三成家長對現行教育制度不滿意,更有五成爸媽表示曾考慮讓孩子投入實驗教育。 台灣國中小採「戶籍入學」,高中以上則採「考試入學」,即便經過多年教改,且111年考招新制上路,學生們的升學壓力似乎沒有降低,以北市來看,最新數據顯示國中補習學生數竟然高達七成以上,放學後仍為未來升學而苦讀。BabyHome日前進行媽媽大調查,當問到「您對目前教育制度滿意嗎?」,六成家長表示「尚可」,三成爸媽表達「不滿意」,更僅有8%投下「滿意」的選項,顯示目前的教育制度在家長的心目中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進一步詢問「孩子在校學習遇到了哪些狀況?」近六成家長發現自家孩子「努力念書卻不知未來長大想做什麼」,另有超過半數表示「學校教學未必聽得懂,得再補習加強」、「為應付考試花費許多時間,休閒育樂無法平衡」,以及四成孩子有「學習動機低落、對念書沒興趣」的狀況,孩子在校的學習狀態著實讓家長感到憂心。 那麼教育現況該如何改善?家長怎麼看?BabyHome爸媽說出心聲,有30%認為應「提早讓學生了解自我職涯發展方向」,27%希望「升學制度更多元友善、降低升學壓力」,在教學內容上則有23%意見指出「課綱內容要更符合現代趨勢」,以及20%家長建議「師資能力應隨著教改轉型」。 或許因為對體制內教育的不滿意,近年來部分家長轉而讓孩子投入實驗教育,根據教育部資料顯示目前全台有2.1萬人選擇實驗教育,本次調查我們也同步詢問家長「你曾想過讓孩子跳脫傳統教育體制,參加實驗教育嗎?」結果發現有53%爸媽「曾經想過」,但也有44%表示「沒有,對實驗教育很陌生」,實際已投入者僅3%。 為何曾考慮參加實驗教育的人多,實際行動者卻少?調查結果發現,家長「不了解實驗教育」、「教育費較高無法負擔」以及「沒太多時間精力投入陪伴」為前三大主因。 在升學主義掛帥下,體制內教育對學生的期許都落在考試成績上,108課綱上路後還多了準備學習歷程的新挑戰,但不變的是,家長期盼未來教育制度能持續改善,減輕學生壓力,並協助他們及早找到人生的方向。

看更多

啟動自學力

15個國內外線上學習資源,自學提升競爭力!

網路時代下,自主學習成為成為現代孩子一項重要的能力,線上資訊豐富,想要學習任何主題都非難事,不論在教育體制內或外的學生都能依照自己的興趣,找到適合的線上學習資源。 葉丙成教授曾表示網路時代教育最重要的精神,就是「多元」,孩子應該針對自己的需求,尋找多元資源自學提升競爭力。 BabyHome集結15個國內外線上學習資源,提供給有需要的親子參考。 1. 台灣通識網 圖片來源/​截自台灣通識網 想學鯨豚保育生物學、或是來趟世界文化巡禮,網站上課程通通都有。可依照課程名稱、發表年度、發表學校、老師來搜尋,相當方便。 台灣通識網>>http://get.aca.ntu.edu.tw/getcdb/ 2. 各大學開放教育平台 臺大開放式課程>>http://ocw.aca.ntu.edu.tw/ntu-ocw/ 清大開放式教育平台>>https://ocw.nthu.edu.tw/ocw/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開放式課程>>https://ocw.nctu.edu.tw/ 成大開放式教育平台>>https://i-ocw.ctld.ncku.edu.tw/ 3. 北一女中開放式課程x 典藏北一酷課師 2015年至今,已完成超過2700支課堂影片錄製,內容含括數學、物理、生物、化學國文、英文、歷史、、音樂等課程。 北一女中開放式課程x 典藏北一酷課師>>https://moodle.fg.tp.edu.tw/~tfgcoocs/blog/ 4. eWant 育網開放教育平台 圖片來源/​截自eWant  提供高中自主學習專區,與特定學校或機構合作開課,開放選修課程,也提供免費的磨課師課程,修課通過實體考試合格後可獲得學分。 eWant 育網開放教育平台>>https://www.ewant.org/?lang=zh_tw 5. 中華教育開放平台 圖片來源/​截自中華教育開放平台 秉持「開放、共享」的精神,透過平台聯盟合作與資源整合策略,深化校際合作關係與產學合作機制,建立營運模式,並發展多元化的推廣服務項目,提升聯盟的競爭力,以期實現深耕開放式課程的永續發展,接軌國際數位教育環境,邁向全民自主終身學習的願景。 eWant 育網開放教育平台>>https://www.openedu.tw/ 6. BBC寰宇知識教育影片庫 圖片來源/​截自BBC寰宇知識教育影片庫 由英國BBC電視台所製作的教育系列短片,分為世界、科技、動物為三大主題,底下又有分「遠古生命」、「身體景色」、「動物特徵」等五大類別。 BBC寰宇知識教育影片庫>>傳送門 (因網站直接連結需註冊,因此提供的連結是 Google 搜尋結果,點選 BBC MotionGallery 寰宇知識教育影片庫(中英文版),可跳過註冊頁面) 7. TED-Ed 頻道(中文化課程) 網羅了名人在 TED 上的各式各樣演講,製作成精華短片,並附有中文字幕。 TED-Ed 頻道(中文化課程)>>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app=desktop&list=PLDYWZUcGbh494_GlcJjd3SlF5p4JPAsUF 8. 均一教育平台 圖片來源/​截自均一教育平台 提供了從小學到高中的學科資源,亦提供了素養相關的課程。 均一教育平台>>https://www.junyiacademy.org/ 9. 線上博物館:Google Arts & Culture 圖片來源/​截自Google Arts & Culture 可認識各類藝術作品、近距離接觸著名藝術家的畫作,並設計了適合孩子互動的美術遊戲可體驗。此外,也能以線上實景直接逛全球各地的博物館、世界遺跡等等。 線上美術館:Google Arts & Culture>>https://artsandculture.google.com/ 10.  VoiceTube 圖片來源/​截自VoiceTube 看影片學英文,以新聞、廣告、微電影為教材,免費註冊提供中文翻譯字幕、句子或單字,影片頻道多樣化,如旅遊、影視娛樂、音樂、動畫等,另提供每日口說挑戰。 VoiceTube>>https://tw.voicetube.com/ 11. 科學與數學互動式模擬教材:PhET 提供許多提供有趣、免費的互動模擬練習,看不懂教科書嗎?來模擬做看看,讓更多許多抽象的理論變具體,且對所有學生和教師免費。 PhET>>https://phet.colorado.edu/zh_TW/ 12 .NASA 線上影音圖書館 圖片來源/NASA 收錄美國太空總署(NASA)過往太空探險任務所保存之照片、影像與音檔,免費開放教材,讓大家可以線上學習,增長知識。 NASA 線上影音圖書館>>https://images.nasa.gov/ 13. momo mini 親子電影院 富邦文教基金會引進許多國際精彩影片建立「momo mini 親子電影院」 momo mini 親子電影>>https://www.myvideo.net.tw/mainGroup/Group/mini/ 14. 可汗學院(簡體中文) 是一家非盈利機構,希望為全世界所有人提供免費的一流教育,課程內容自幼兒園至大學都有包含。 可汗學院>>https://zh.khanacademy.org/ 15. 網易公開課 (簡體中文) 收錄全球知名學校如哈佛、史丹佛、牛津等,以及可汗學院、BBC、TED、Coursera等著名機構的教育影音和圖文訊息,課程內容包括16 大類別、2000 餘集的課程,從文學、數學、哲學、歷史、商業、藝術、工程、宗教都有。 網易公開課>>https://open.163.com/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