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持續有做抹片檢查,今年的醫院通知異常。

直接掛台北馬偕的婦癌門診複檢

做了陰超,內診後醫生說子宮頸沒問題

因為報告顯示異常,懷疑是內膜的問題,安排下星期做切片。

醫師說這個檢查會很痛,所以要全身麻醉,需要家人陪同。

過程約10分鐘,麻醉退要2小時。

 

聽到要切片,又要全身麻醉,其實心裡不免緊強。

但是爬文過,子宮頸內膜癌最不容易發現。

姐妹們,記得每年要做抹片檢查喔~

後續再上來補充~

 

*****************************************************

子宮頸3大危機

子宮頸癌是女性好發的癌症,隨著抹片檢查的推廣,可讓子宮頸癌提前在癌前病變時即被發現,加上人類乳突病毒的檢測,以及子宮頸癌疫苗的介入,讓女性得以遠離子宮頸癌的威脅。

  抹片檢查可望在子宮頸癌發生前的癌前病變即被發現,而在這個階段的病變是沒有臨床症狀的。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癌科主任鄭丞傑表示,除了接受抹片時發現的子宮頸癌外,大多婦女被檢出有子宮頸癌多是因性交後出血而求診,但這時往往都已是第一期以後的子宮頸癌了。

  雖然子宮頸癌並非單一因素所致,但人類乳突病毒(HPV)的感染是近20年來醫學界最重視的致病因子。多項研究證實,無論是子宮頸癌或是癌前病變的患者,曾感染HPV的比率比一般人來得高。侵襲性子宮頸癌的患者,有高達99都曾感染過HPV,而HPV主要是經由性行為所傳染。

  初次性行為的年齡,與性伴侶的人數是兩大重要的危險因子。研究顯示,愈早有性行為,罹患子宮頸癌的風險愈高,可能是18歲以下的少女,子宮頸上皮細胞尚未發育成熟,對外來的致癌物質較缺乏抵抗力所致。

  此外,曾經有過的性伴侶人數愈多,也會增加罹患子宮頸癌的風險。鄭丞傑強調,臨床上發現,很多上了年紀的婦女,從未做過抹片,當被檢出有子宮頸癌時很難接受,因為這些女性認為自己只有單一性伴侶,不太可能被感染,但事實上,就算女性只有一位性伴侶,並不代表自己的性伴侶也是從一而終。女性的男友或丈夫的性伴侶人數是影響台灣地區婦女子宮頸癌機率的一大因素,這在十多年前一篇台大公共衛生學院的調查研究即已指出來了。

  此外,很多上了年紀的婦女,已經有數十年沒有性生活,自認為排除在子宮頸癌的威脅之外,但桃園和睦家婦產科女性健康中心院長周全益強調,不論是否已邁入更年期,或是早已沒有性生活,都仍持續接受抹片檢查。

  HPV感染是罹患子宮頸癌的重要危險因子,鄭丞傑指出,HPV可在人體存在數十年之久,臨床上不難發現70多歲,甚至90幾歲被檢出罹患子宮頸癌的患者。通常,有性生活的女性對於子宮頸癌的威脅較有警覺,反倒是很久沒有性生活的年長女性,往往忽略抹片的重要性,一檢查時已經是中晚期,令人遺憾。

  雖然子宮頸癌前病變可經由抹片檢查被發現,但根據厚生基金會委託民調發現,20歲以上女性,有28從來沒有接受過任何篩檢,3年內完全不做抹片篩檢的人更高達46。鄭丞傑發現,抹片檢查的城鄉差距很大,都會區女性,且知識水準愈高、年齡較輕者,對抹片檢查的接受度愈高。

  子宮頸癌的進展可從正常子宮頸到HPV感染,再到癌前病變,接著演變為子宮頸癌。抹片可阻斷癌前病變演變為子宮頸癌的機率,至於HPV檢測則可避免從HPV感染演進到癌前病變,而子宮頸癌疫苗則可預防正常子宮頸感染HPV的風險。

  子宮頸癌疫苗的上市備受女性關切,早期證實疫苗有效性的研究是針對926歲女性進行,但上市以來,熟女反而有較高的意願接種。鄭丞傑表示,後續的研究已證實,26歲至45歲的女性接種子宮頸癌疫苗同樣具有保護力,甚至可將年齡上修到55歲。周全益也建議40歲以上的婦女,可依照個人需要接種。

  目前婦產科醫學會建議,只要抹片檢查正常的婦女,都可接種疫苗,但鄭丞傑則建議,除了抹片之外,不妨再加做HPV檢測,若兩者都正常,接種疫苗的效果會更理想。

  隨著抹片的推廣,讓不少女性可望提前在癌前病變時即被檢查,大幅降低子宮頸癌的死亡率,但若已有出血等症狀才求診,往往已是中期甚至是後期,癌細胞甚至已蔓延到骨盆壁、膀胱、直腸黏膜等其他器官,早期檢出與否與癒後有密切的關係。

  鄭丞傑指出,經由抹片提早發現癌前病變,不論只做子宮頸錐形切除,或單純切除子宮,只要切除變性區域,治癒率將近100%。已進到子宮頸癌的病程,則視期別採取不同的治療方式。一般來說,早期的子宮頸癌以手術為主,中期則以放射線治療與電療為主,到了末期只能採取支持性療法。

  至於單純HPV感染但並未引發細胞病變者則不需要接受治療,可於半年到1年後再測檢1次,但必須每年接受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由於抹片有偽陰性的問題,鄭丞傑建議女性朋友,最好每年都接受1次檢查,除非連做3年的結果都呈陰性反應,且HPV檢測也呈陰性,才能隔3年後再接受抹片檢查。

子宮頸息肉更年期癌變機率高

  子宮頸息肉是女性常見的子宮頸疾病,雖然屬於良性疾病,但除了不正常的出血會影響生活外,仍有癌症病變的可能性,除了必須接受治療外,且因復發機率不小,必須持續追蹤。

  桃園和睦家婦產科女性健康中心院長周全益表示,子宮頸是子宮下端的部分,子宮頸內管呈現圓筒形或梭形,管腔的上段開口是子宮頸內口,下端開口則為子宮頸外口。在子宮頸的內管表面有一層粘膜,若經由長期慢性發炎的刺激,會致使子宮頸內管的粘膜不斷增生、堆積,且從粘膜的基底層向子宮頸外口突出,形成息肉。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癌科主任鄭丞傑指出,子宮頸息肉用白話一點來說就是子宮頸長出贅肉。子宮頸息肉表現的差異性很大,可能只長一個,也可能同時有好幾個,有的只有幾毫米大小,但也可能長到幾公分大。

  子宮頸息肉的根部大多附著在子宮頸內管裏頭或是接近子宮頸的外口處,隨著息肉持續生長而突出子宮頸外口,息肉較小的,則仍留在子宮頸內管處,在子宮頸外口處只能些微看見。

  周全益表示,息肉較小時,通常患者並無自覺症狀,一般是在婦科內診時才被發現,但如果息肉已長得較大,可能出現帶有血絲的白帶,或是在性行為後、大便時出現異常出血、月經間異常出血而求診。

  來自於子宮頸粘膜的息肉表面被一層柱狀上皮所覆蓋,有豐富的微血管,顏色鮮紅,且柔軟、脆弱,只要輕觸即可能出血,以至於經常發生感染而形成潰瘍。另有一種來自子宮頸陰道部分的息肉,表面則由複層鱗狀上皮覆蓋,由於細胞間質內主要是纖維結締組織,顏色較淡,為淺紅色,質地較堅韌,基底部較寬。

  除非經由婦科醫師內診,否則多半子宮頸息肉的患者是以不正常的出血做為表現而求診,異常出血症狀與早期子宮頸癌類似,也讓不少患者感到恐慌。

  鄭丞傑指出,由於子宮頸抹片檢查的推廣,愈來愈多女性朋友對於性交後的微量出血會有所警覺,但通常子宮頸糜爛、子宮頸息肉、子宮內膜息肉等良性疾病也會引起出血的症狀,不需太過恐慌。

  子宮頸息肉是慢性子宮頸炎的一種表現,其發生原因目前並不清楚,有一種說法是較常有感染者較容易長息肉。常見於已婚或自然生產後的婦女身上,不過鄭丞傑表示,即使是處女,臨床上也並不罕見,常造成不明原因的出血,且因不方便內診而延誤診斷。

  雖然子宮頸息肉屬於良性疾病,但切除息肉後檢驗發現,仍有0.2%~0.4%是癌症,周全益提醒,只要年紀超過45歲,或是更年期前後發現有子宮頸息肉的患者,手術切除後都應將息肉送病理切片檢查,一旦不幸發現有惡性病變時,才能儘早採取治療措施。

  鄭丞傑表示,若檢查出有子宮頸息肉,還是建議手術切除,因為性行為中,在碰撞的過程會出血,且雖然癌病變的可能性很低,但還是有其風險,尤其更年期婦女發生癌症的機率更可高達10%~15%,不論是基於改善日常生活或是避免癌化的可能性,都建議患者切除。

  子宮頸息肉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通常在門診即可施行,周全益強調,子宮頸息肉的手術,不論在術中或是術後,患者並不會有疼痛不適的感覺,如果子宮頸息肉合併有發炎時,則必須先控制感染的問題再進行手術處置,若有急性出血現象則須先止血,只要子宮頸息肉一被發現即刻摘除,不需要打麻醉藥,整個過程也只需要幾秒鐘,不會有太不舒服的狀況。

  子宮頸息肉的患者在治療後,仍有復發的可能性,復發率約為6%。鄭丞傑表示,復發的機率與手術的方式有密切關係,有些醫師只將息肉摘下來,因未斬草除根,復發率較高,若手術中可將息肉連根拔除,可望降低復發的機率。

  子宮頸息肉雖然有癌症病變的可能性,但基本上仍屬良性疾病,女性朋友若有異常出血並不需過於擔心,只要由醫師進行手術切除,並經由病理鑑定沒有癌症病變的跡象即可放心,且在每年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時順道追蹤即可。

子宮頸糜爛沒有妳想像的可怕

  婦女朋友接受內診時,一旦被醫師告知有子宮頸糜爛的症狀,往往嚇得不知所措,其實子宮頸糜爛是內子宮頸外翻的意思,屬於一種良性的生理變化,女性朋友不用太恐驚慌,只要配合醫師指示,評估是否有接受治療的必要性即可。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癌科主任鄭丞傑表示,子宮頸糜爛由於在翻譯上使用「糜爛」兩個字,經常造成患者的恐慌,其實子宮頸糜爛是一種相當常見的良性 症狀,指的是原本粉紅色的子宮頸,一部分或全部變成鮮紅,且表面粗糙,如同 脫了一層皮似的,有些醫師直接稱其為「破皮」。

  子宮頸糜爛指的是內子宮頸外翻,桃園和睦家婦產科女性健康中心院長周全益解釋,病理上的子宮頸糜爛是指子宮頸有充血發炎的現象發生,移形帶柱狀上皮細胞外翻,呈現泛紅及破皮的現象,但有些正常的子宮頸內頸柱狀細胞往外移行,也有可能被誤認為糜爛。

  他進一步解釋,正常子宮頸是連接子宮與陰道的管道,可經子宮頸內管上通子宮腔。子宮頸口及整個陰道是由多層鱗狀上皮細胞所覆蓋,看起來平滑光亮,且呈現淡粉色,子宮頸內管的表面則屬於一種柱狀上皮細胞,較為粗糙,且是鮮紅色的。

  在子宮頸口及子宮頸內管中間,兩種上皮細胞形成一條移形帶。周全益指出,青春期前或是停經後婦女,其移形帶位於子宮內頸的較深部,從外觀來看,子宮頸是白色或是淡粉紅色,一進入青春期後,受到荷爾蒙的影響,移形帶的上皮細胞會向下往外移,內診時會看到呈現紅色,且不規則表皮狀的區域,這種移形帶外露的現象看起來就如同子宮頸破了一層皮似的,有時會被誤認為是子宮頸糜爛。

  這類的子宮頸糜爛主要是受荷爾蒙的影響,新生兒、青春期或生育年齡的婦女,常會呈現這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並不需要接受任何治療。

  如果病理上已發現子宮頸發炎糜爛時,子宮頸表皮會特別紅腫及充血,周全益表示,這類患者在內診時,只要一碰觸到患部,就容易出血,患者的分泌物較多,有時還會出現黃色或黃綠色的分泌物,且常伴隨異味,患者會出現局部長期疼痛不適或是搔癢等症狀,在抹片檢查時則會發現有不正常數目的白血球存在。

  鄭丞傑表示,造成子宮頸糜爛的原因,迄今仍眾說紛紜,最常見的是生產時,子宮頸有裂傷,再進一步受到細菌感染所致。此外,人工流產或是細菌、滴蟲、病毒的感染也是可能的致病因素。值得提醒的是,有些婦女光是血中動情激素較高,即可能造成子宮頸糜爛,孕婦和正在服用避孕藥的女性,就有不少比率會出現子宮頸糜爛的情形。

  臨床估計,約有超過半數的婦女都有所謂子宮頸糜爛的困擾,但有子宮頸糜爛並不不見得都需要治療。

  鄭丞傑表示,子宮頸糜爛是否需要治療必須視患者的症狀而定,如果沒有出現症狀,可以不予理會,但若經常有粘稠的膿狀分泌物,甚至導致腰痠背痛或頻尿等,則可考慮接受冷凍、電燒或鐳射治療。由於冷凍療法比較會影響到日後需要做抹片檢查的子宮頸移形帶部位內縮,在大醫院通常採用電燒或雷射治療。至於症狀較輕微者,只要以陰道栓劑的藥物治療即可。

  周全益表示,子宮頸糜爛的治療痊癒與否並無法由病人的自覺症狀做為判斷,還是必須經由內診才能知道。治療後患者應該每兩週復診一次,直到痊癒為止,只要治療完全,子宮頸糜爛的復發率並不高,只有0.5%左右。

  醫師通常會建議患者,治療後的一星期內宜避免性行為,如果真的需要,最好戴保險套,以免細菌感染。此外,子宮頸糜爛並不會破壞子宮構造,不會影響受孕,育齡期間的婦女大可放心。

  鄭丞傑強調,子宮頸糜爛與子宮頸癌並無相關,但因子宮頸癌病變有時的表現與子宮頸糜爛相似,患者應先做子宮頸抹片檢查,以排除是子宮頸癌病變。雖然出現子宮頸糜爛並不會增加得子宮頸癌的機率,但若合併人類乳突病毒的感染,即會導致癌症增加的機率,一再重複感染的女性除了要注意個人衛生與接受治療之外,定期子宮頸抹片檢查絕對少不了。

資料來源:http://www.womenclinic.com.tw/news/news-344.htm

♥喜從天降♥
♥喜從天降♥ 2016-03-23 14:31:01 #1F
 

希望這只是虛驚一場,否極泰來

亮光媽媽
亮光媽媽 2016-03-23 14:33:07 #2F
 

會平安的!

153麻麻
153麻麻 2016-03-23 15:47:10 #3F
 

加油!謝謝版媽的提醒

圖解媽媽百科

特別企劃

滿足媽媽心願「讓我躺平放空」一覺到天亮,德國Emma床墊KO媽媽睡眠3大困擾
滿足媽媽心願「讓我躺平放空」一覺到天亮,德國Emma床墊KO媽媽睡眠3大困擾

滿足媽媽心願「讓我躺平放空」一覺到天亮,德國Emma床墊KO媽媽睡眠3大困擾

盈翠絲媽咪的毛髮蓬鬆感
盈翠絲媽咪的毛髮蓬鬆感

盈翠絲媽咪的毛髮蓬鬆感

媽咪投票趣

當年的裱框婚紗照,現在去哪兒了?

精選專題

more >
過敏別來亂!醫師&家長抗敏奇招
過敏別來亂!醫師&家長抗敏奇招

過敏別來亂!醫師&家長抗敏奇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