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中後段學生能力才是教改 - 王道維的部落格

多多
多多 2013-04-23 10:29:02 版主 504

跟大家分享這篇文章***

---------------------------------------------------

提升中後段學生能力才是教改

2012/11/20 16:39:01瀏覽117|回應1|推薦5

引言:如果教育不再只是看知名校友的成就,而是衡量中後段學生在社會上的貢獻,那教育改革才有實際的成果。

前些日子參與教育部舉辦的十二年國教討論會議,在熱烈討論後,大家自然地歸結到一個核心問題,就是這十二年國教到底有什麼非要達到不可的目標,以成為檢驗整個計畫成敗的關鍵?

中後段學生為關鍵

就我個人的了解,當天許多與會人士也都認同的關鍵是:「中後段學生學習程度的實質提升與發展」。也就是說,整個教育改革如果不能全力讓中後段生的學習成效可以到達一定的水準,不管前段學生如何傑出卓越,都會使我們在教育上所有的投資與努力變成一場虛空。二十年後的台灣社會也將為此付上嚴重的代價。

為了要說明為何這個方向的重要性,超過目前檯面上許多看似紛擾實屬枝微末節的議題,以下是幾點補充的說明:

未來青年壓力倍增

一、由於少子化的現象持續嚴重,而國人平均年齡越來越長,且戰後嬰兒潮的一代開始退休,所以二十年後的年輕人必須負擔比現在多兩、三倍的經濟壓力,這絕對是個國家安全的重大問題。

所以我們現在必須立刻調整人力資源的培養方向,不能只將資源或關注焦點著重於少數菁英學生,而是要拓寬整體教育的承載能力,讓原來在學校學習程度中後段的學生,不但可以工作養活自己,也要能有自我發展的空間,並有餘力照顧他人。

如果能夠如此,不但讓他們可以在大學畢業後,立即分擔前段學生所承擔社會經濟壓力,也更幫助其自我價值的肯定。事實上,過去台灣教育對於菁英學生的表現缺乏更有視野的培養,以至於多數有能力的學生只為個人的財富利益而選擇職業,過度集中於少數明星產業(如電子業)或熱門行業(如醫生),使得這些優秀人才在整體社會發展中的貢獻不能有更多的發揮。

二、目前教育部所推動的十二年國教是以「拔尖、扶弱、普及」為最主要的方向。這三者都能顧及是最好的,但教育資源顯然極其有限,在這三個面向的資源分配一定會互相衝突,最後互相制肘,反而沒有一個做得好,徒增社會成本。明確地訂出優先順序與階段性調整的條件,絕對是有感施政的必要方式之一。

提升社會水準

三、「中後段學生學習程度的實質提升與發展」與一般以為的「扶弱」意義完全不同。後者以為協助這些弱勢家庭的學生,就能幫助他們脫離貧窮而得到新的發展機會,促進階級流動。但從整個社會結構來說,如果本來就僧多粥少,現在只是換個人喝粥就能算是解決問題了嗎?根本原因其實還是在於我們仍習慣用「競爭與淘汰」這種「減法」思維在看待人才培育,關心的只是「一個小圈子內」教育資源或工作機會的爭取,例如有幾個人考上台大、多少人上國立大學等。

教育整體的目標是在提升社會生活的水準,而佔大多數的中後段學生是否具備有相當的學習效果,以至於在未來工作中有好的表現發展,這才是真正決定我們未來社會生活品質高低的關鍵。目前這個方向的標準幾乎是沒有設限的,沒有掌控的,難怪產業會覺得找不到人,而這一大批學生卻又找不到工作。

重點不是在於做什麼樣的工作,而是在那工作中是不是可以因為所受的教育而有更大的產值,如何讓這些學業表現不算突出的學生也能充分的發揮所長,這必須是教育成效最重要的衡量標準,也是企業界對人才培訓上所應擔負的責任。

重視免試入學的學生

四、「中後段學生學習程度的實質提升與發展」就是把餅作大,提供有實質影響力並有效的中產階級力量,而同時開放更多元的選擇與國際化的發展機會給能力較強的學生,避免兩者的發展方向互相衝突。

以近年來的推動最受爭議的免試入學方案為例,教育部推動的方式讓許多人認為「免試入學」的學生比較不受學校的重視,既無特色課程,也無任何期待。但事實上,如果一個學校願意花更多的精神在免試入學的學生身上,協助在基礎科目的紮實學習與個人性向的探索,甚至與產業界或教學型大學合作發展,那這樣的教育栽培豈不對更多的學生有助益,為社會培養中堅人才嗎?這樣對社會有實質貢獻的學校才應該得到更多的補助與更多的關注。

大材小用搶飯碗

至於那些特色招生入學的學生或明星高中,就可以讓其自由於學科上的競爭,引導開拓他們的見識與多方面的涉獵,為國際化的人才培育作基礎,而非反過來在國內的小圈子裡擷取更多的資源來保護個人利益,徒然浪費教育資源與壓低本來中下程度學生就可以擁有的工作機會。

另一種例子是,最近大家發現科學班(與許多數理資優班)的學生畢業絕大多數都不讀基礎科學,而是去考醫科。這雖然是學生的個人決定,但顯然是錯誤的教育投資方向。如果將這些資源多去補助數理成績是中後段的學生,讓他們能提升對數理的興趣與能力,雖然他們很可能讀不到醫科,卻可以進入數理與工程相關科系,成為很好的工程師或成為企業可用的人才。

至於那些原來就對數理有很高天賦與熱忱的學生,就應直接引導他們跳級進入大學相關科系,給予更多留學與參與國際研究的機會,以後若非待在學術界,也能在世界級的大公司作第一流的研發,而非後來又回頭與中後段學生搶那用不到他們才能的位置。

如果這樣適當的分級,頂尖大學的學費就應該可以鬆綁,讓學生學到最有國際競爭力的學問,並作出應有的貢獻與回饋。這多出來的經費就可幫助有能力但家境真屬弱勢的學生。而同一時間,那負責造就一般中堅人才的教學型大學則可維持較低廉的學費,得到政府較多的補助來培養好一個有貢獻的社會公民。

「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

其實任何一個學校都有中後段的學生,這本是一個自然的統計結果,但是教育可以協助並且藉由全面提升中後段的學生程度來縮減這樣分布的寬度,並且讓這些學生可以獨立並貢獻社會,這就是芬蘭教育中「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的核心思維。

如果我們的教育不再只是看學校裡知名校友的成就,而是衡量一般甚至學習能力中下的學生最後在社會上的貢獻程度,那我們的教育改革就可能有希望,也幫助我們比較有能力與人力,面對未來因少子化所帶來的社會經濟結構衝擊。

�X�B: 提升中後段學生能力才是教改 - 王道維的部落格 - udn部落格 http://blog.udn.com/dawweiwang/7061532#ixzz2RFX3qSAI

多多
多多 2013-04-23 10:45:00 #1F
 
因為教育部需要學生成績當常模、當改善方針、檢視學生學習成效; 所以全國性考試不可免,會考不過是另一形式的考試. 我比較傾向考一次,特色招生(自認有特色的學校、科學班、資優班......等).就取其所需科目加權加重計分.教育部認可的競賽加分等. 另外各特色班(科學班)和各大學面試口試部分是否有一定的標準? 科學班甄選也屢傳口試不公.各大學面試也是有憑自己主觀意識來決定錄取與否的教授. (原作者於 2013-04-23 10:55:08 重新編輯過)
Crazymom Lee
Juliana57 2013-04-24 11:09:40 #2F
 
我只想說”十二年國教”也許一開始立意良善,但目前做法未具同理心,亦未顧及大部分學生的權益。 十二年國教想要拉提後段學生的程度看似冠冕堂皇,實則害後段學生學力更差,只用會考測驗根本幫不了這羣孩子。因為不看在校成績,表示平常不努力也可以進高中、高職或五專,那後段學生會努力嗎?我覺得反而把中段意志力薄弱學生拉進後段中。為什麼教育當局想的不是在國中階度段就幫他們?依我看來,只是延長在學期間是毫無意義的。不如把經費用在國中的加強輔導教育上,每學期末若有不及格科目要上補救教學不是更經濟實惠?或者幫這些孩子找出興趣。 這幾年的在校成績免試入學其實已為十二年國教鋪了前引磚,也平衡了明星國中與中等國中的距離,這個方向才是對的,教育當局卻要另起爐灶。應該要讓大多數的孩子以在校成績免試入學,父母在為孩子選國中時就會選離家近的學校,也不會選明星學校或私校,以免在校百分比差。成績優異的孩子想選擇明星學校再拼考試,那也是他們的自由。但十二年國教本要減輕壓力,卻讓想念書的中前段學生考兩次試,請問減輕了誰的壓力? 十二年國教政策中的高中職免學費未排富政策(家財萬貫者也免學費?為何不把錢用在刀口上),也是造成大家一窩蜂報考私校的主要禍因,因為家長不想孩子以後考兩次試,對教育當局反反覆覆的政策感到無力,既然私立高中跟公立高中一樣免學費,那不如現在搶升學率高的私校入學。於是,經濟能力好的家長提前讓孩子小五、小六就補習,那經濟不佳的家長怎麼辦? 無言啊無言! (原作者於 2013-04-24 11:10:35 重新編輯過) (原作者於 2013-04-24 11:12:16 重新編輯過)

圖解媽媽百科

特別企劃

2024 新生兒保單》還不知道怎麼規劃嗎?30秒快速瞭解還有抽獎等著你!
2024 新生兒保單》還不知道怎麼規劃嗎?30秒快速瞭解還有抽獎等著你!

2024 新生兒保單》還不知道怎麼規劃嗎?30秒快速瞭解還有抽獎等著你!

媽咪最愛的養身補體神器,桂格滴雞精試用滿意度100%
媽咪最愛的養身補體神器,桂格滴雞精試用滿意度100%

媽咪最愛的養身補體神器,桂格滴雞精試用滿意度100%

媽咪投票趣

你家誰簽小孩聯絡簿?媽媽還爸爸?

※可複選1~3個答案

精選專題

more >
媽咪質感必修課 用心愛自己
媽咪質感必修課 用心愛自己

媽咪質感必修課 用心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