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仔
娘仔 2010-11-03 12:50:31 版主 23K

DD已經六個月了,但是一定要吃副食品嗎?

上星期用了米湯給DD喝(用湯匙)

但是吃了幾口就不要了

而且我發現好像之後都會便秘1-2天

這樣還要繼續嗎?

還是可以換別的副食品(EX:水果泥)??

阿肥的媽咪
臭臭的媽咪 2010-11-03 13:00:10 #1F
 

米湯不會便秘吧

米湯沒什麼營養可言 能吃太多啦

水果泥 蔬菜泥(根莖類的) 寶寶接受度都很高

版媽~

其實餵食寶寶副食品的主要目的

是訓練寶寶的咀嚼與吞嚥能力喔

至於餵什麼倒是其次

吃副食品真的重要,這關係到很多地方吔,重點是媽咪要勤,!!!

訓練寶寶的咀嚼能力

Chapter 1:咀嚼的重要性

寶寶從一出生後,就有尋覓乳頭及吸吮的本能,一旦吸入母奶之後,寶寶就會進行吞嚥奶水 的反射動作,而且隨著月齡的增加,吞嚥能力會越來越協調且進步。

咀嚼能力需要漸進發展:

但是咀嚼能力的完成,是需要舌頭、口腔、牙齒、臉部肌肉、嘴唇等配合,才能順利將口腔裡的食物磨碎或咬碎,進而吃下肚子。所以,咀嚼能力是寶寶整個口腔動作長時間且經常的練習使用,才能達到良好的能力,如果家長沒有積極訓練寶寶的咀嚼能力,並忽略提供各個階段不同的副食品,等寶寶過了1歲之後,家長就會發現寶寶因為沒有良好的咀嚼能力,而無法咀嚼較粗或較硬的食物,有可能造成營養不均衡、挑食、吞嚥困難等問題。

Chapter 2:口腔動作的發展&咀嚼訓練

1. 月齡:4~6個月

發展狀況: 4個月大以後,寶寶的吸吮及吞嚥液體食物的動作已成熟,可以順利喝進奶類食物,而不容易流出來。此階段開始,寶寶的舌頭也變得較靈活,他會嘗試利用舌頭及口腔的動作,將嘴中的糊狀食物或果汁進行吞嚥,不過,動作還不是很協調,有時會把食物推了出來或是只吃進去少量的食物。

訓練重點:

*建議從4個月大開始(如果有過敏體質可從6個月大開始),媽媽就要開始給予寶寶糊狀或泥狀等奶類之外的食物,讓寶寶有機會訓練口腔的動作。

*為了配合寶寶的嘴巴大小,建議媽媽使用小型、材質安全且較淺的湯匙來餵食。

*剛開始寶寶或多或少會將食物頂出或吐出,媽媽不用灰心,也不要太心急,只要每天嘗試就會發現寶寶吃進食物的機率越來越高。

*果汁或菜湯類的食物,媽媽可以用小湯匙來餵食。

*到了6個月大左右,媽媽可以準備一些小牙餅,讓寶寶自行抓握、塞進口中,幫助寶寶訓練手眼協調的能力。

副食品形態:流質或半流質。

副食品建議:米麥粉糊、蘋果泥、果汁、菜湯、合適的牙餅等。

2.月齡:7~9個月

發展狀況:大約到了7個月大,寶寶也開始長牙了,此時期寶寶咀嚼及吞嚥的能力會較前一個階段更進步,寶寶會嘗試以牙床進行上下咀嚼食物的動作,而且,寶寶主動進食的欲望也會增強,有時看到別人在吃東西,他也會做出想要嚐一嚐的表情。

訓練重點:

*媽媽可以提供更為多樣化的副食品,並讓副食品的形狀較4~6個月大時更硬或更濃稠些。

*提供寶寶一些需要咀嚼的食物,以培養寶寶的咀嚼能力,並能促進牙齒的萌發。

*媽媽除了餵寶寶吃食物之外,如果寶寶已長牙,也能夠提供寶寶一些自己手拿的食物,例如水果條或小吐司。

*因為長牙,寶寶可能會覺得不舒服,建議媽媽準備幾個不同感覺的固齒器,除了可以讓寶寶磨磨牙之外,也能幫助咀嚼能力的發展。不過,使用時務必要注意固齒器的清潔。

副食品形態:半流質或半固體

副食品建議:菜泥、較粗的果泥、水果條、麵包片、豆腐與稀飯等。

3.月齡:10~12個月

發展狀況:

寶寶已經長出4~6顆牙,咀嚼能力及口腔動作更加協調,寶寶會嘗試先咬碎或咬斷食物,再進行簡單咀嚼的動作。此階段開始,寶寶能否好好的咀嚼食物,對於牙齒的發育也有影響,適當的咀嚼,可以刺激乳牙的生長,增進下頜、臉部肌肉的發育,同時,也能使寶寶透過副食品得到身體健康需要的營養。

訓練重點

*寶寶的副食品已漸進到成人化的階段,不過,原則上,不易消化或太油膩的食物還是不適合讓寶寶吃。

*可以選擇成人化的食物中,較軟、較易咀嚼的食物。

*除了大人幫忙餵食之外,也可以培養寶寶自己進食的能力,媽媽不妨為寶寶另外準備一個防水圍兜以及一支適合抓握的小湯匙,讓寶寶自己也舀食物來吃,這樣還能訓練寶寶手眼協調的能力以及自理能力。

*三餐漸進改以副食品為主,牛奶為輔,一天約提供三~四次副食品,二次的牛奶。

*開始訓練寶寶改用水杯喝水,最初可先用裝有吸管的水杯,慢慢再改為一般的鴨嘴杯。

副食品形態:半固體或固體。

副食品建議:軟麵條、蔬菜粥、肉粥、肉泥、蒸蛋與煮爛青菜等。

4.月齡:12個月以上

發展狀況:

過了1歲,寶寶已經慢慢可以處理成人化的食物,同時越來越善於利用牙齒,另外,這個階段寶寶也有不錯的模仿能力,家長不妨常常做示範動作,提醒寶寶要把食物咬一咬、嚼一嚼,讓寶寶能夠順利轉換到一般的正餐食物。

訓練重點

*提供給寶寶長條的水果、煮過的蔬菜段或稍硬的餅乾,讓寶寶習慣吃固體的食物。

*只要寶寶願意,可以提供大人化的食物給他,不過,還是要觀察一下寶寶的消化吸收反應。

*大概到寶寶1歲半左右就能完全提供和大人一樣的食物,只是有些食物需要幫寶寶切成合適的大小或塊狀,但不要切得太細。

*提供寶寶比較容易舀或抓握的食物,最好讓寶寶學習自己進食。

*平時可提供寶寶一些訓練或刺激口腔動作的玩具,例如小喇叭、哨子等,也可以教寶寶吹紙片、泡泡等。

副食品形態:固體為主。

副食品建議:可給予易消化的六大類食物。例如魚肉、白飯、切成段青菜、切成塊水果。

Chapter 3 優缺點

訓練咀嚼能力的好處:

1.讓寶寶順利從副食品慢慢轉為成人化的食物。

2.有利於腸胃功能的發育。

3.有利於寶寶的營養吸收。

4.有助於牙齒的發育及排列。

5.有助於臉部、口腔肌肉的生長。

6.舌頭、嘴唇等口腔器官的靈活度,會影響未來說話的發展。

7.練習自己進食的過程中,也提高了手眼協調的能力。

阻礙咀嚼發展的錯誤做法

*沒有把握副食品關鍵期:寶寶學習咀嚼、吞嚥動作的關鍵時期就在於4~12個月大。家長給予寶寶副食品的時間,最慢不要超過6個月大,家長就必須添加適當副食品,否則可能會影響寶寶咀嚼的發展。

*把食物烹煮的太軟爛:即使是大寶寶,有些家長仍認為他沒有良好的咀嚼能力,因此,只提供稀飯或煮爛的青菜、肉類,而讓寶寶沒有機會嘗試需要咀嚼的食物。

*主副食需要調整:寶寶大約10個月大開始,主食就要調整為以副食品為主,牛奶為輔,讓寶寶有足夠訓練咀嚼的機會。

散步娃媽咪
散步娃媽咪 2010-11-03 13:26:09 #4F
 

吃副食品的用意

是讓小孩練習咀嚼

因為寶寶的腸胃正在適應

所以可能一兩天會有點便秘

再試試看 如果一星期都一樣

可以先改水果泥

可選用能幫助排便的木瓜泥

記得一定要搗成泥喔

另外葡萄汁也不錯喔

若是選用市面上買的嬰兒果汁 記得要稀釋

今世精靈
今世精靈 2010-11-03 14:07:29 #5F
 

版媽~

其實餵食寶寶副食品的主要目的

是訓練寶寶的咀嚼與吞嚥能力喔

至於餵什麼倒是其次

-----------------------+1

五、六個月這段時間開始餵副食品

是為了以後做準備的

因為不可能一下子就給寶寶吃所有的東西

寶寶也不可能一下子就馬上接受和ㄋㄟㄋㄟ不一樣的東西

所以要花點時間 讓寶寶慢慢的接受各種食物

也要開始練習咀嚼和吞嚥

一開始從米精、米湯、水果泥(避免會過敏的水果)、蔬菜泥等等開始

(一些會過敏的東西要避例如:蛋、奇異果、花生等等)

不用多~!一天一天的增加~!~食物的種類也慢慢增加

在開始接受副食品後 水份的攝取也很重要 才不會便秘

這要花上一段時間 循序漸進 這樣到了一歲左右

奶粉(母奶)就變成點心 要開始吃和大人一樣的三餐了~!~

bbh有很多媽媽分享過副食品的經驗和副食品的食譜 可以參考唷~

喔 對了 也要開始讓寶寶習慣刷牙這件事~!~

以後才不會排斥刷牙唷~!

渟與洹
渟與洹 2010-11-03 14:21:12 #6F
 

為了要訓練咀嚼能力,是滿重要的呀!想像一下,如果將來小孩到一兩歲都還在喝ㄋㄟㄋㄟ,完全不吃固體食物,不好吧!

你可以試試喝果汁,吃果泥,甜甜的,baby接受度應該滿高的.就算只吃幾口就不要有可能是他還不習慣(不是不喜歡),過幾天再試幾次,加油!

莎莉Can't Wait
莎莉Can't Wait 2010-11-03 15:39:23 #7F
 

建議要開始吃了喔

餵食副食品主要是要訓練寶寶的吞嚥能力,為之後的離乳階段做準備畢竟寶寶不可能一輩子都喝牛奶阿

且隨著寶寶愈長愈大,營養需求也會增多,牛奶會無法滿足的

畢竟是第一次嘗試副食品,腸胃難免會比較不適應

剛開始有便秘現象,覺得不用太擔心,若繼續嘗試個一週仍然如此

則建議改換別種副食品

第一次嘗試副食品,建議可以從米精開始,用開水或牛奶和成糊狀

擔心便秘,也可以加果泥,甜甜的寶寶也會更喜歡吃

喜寶純穀物系列的有機米麥精滿推薦的,因為是無添加的

比較不用擔心健康問題,且味道還不錯拉

圖解媽媽百科

特別企劃

女人40歲還不到放棄的時候,抓牢髮根黃金救援期!理科太太:「妳的頭髮很可能還有救!」美國最新AI養髮液82%有感豐盈!
女人40歲還不到放棄的時候,抓牢髮根黃金救援期!理科太太:「妳的頭髮很可能還有救!」美國最新AI養髮液82%有感豐盈!

女人40歲還不到放棄的時候,抓牢髮根黃金救援期!理科太太:「妳的頭髮很可能還有救!」美國最新AI養髮液82%有感豐盈!

盈翠絲媽咪的毛髮蓬鬆感
盈翠絲媽咪的毛髮蓬鬆感

盈翠絲媽咪的毛髮蓬鬆感

媽咪投票趣

當年的裱框婚紗照,現在去哪兒了?

精選專題

more >
過敏別來亂!醫師&家長抗敏奇招
過敏別來亂!醫師&家長抗敏奇招

過敏別來亂!醫師&家長抗敏奇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