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所說的抑鬱症不僅僅是“情緒沮喪”,而是一種醫學疾病,每年有上百萬的人患上這種疾病。這種疾病不是一時的情情緒低落,而可能會持續幾個星期、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具有破壞性的效果。以下列舉一些事實:
婦女患有抑鬱症的可能性是男性的兩倍。
每年有1千1百萬多的女性患上臨床抑鬱症。
抑鬱症是導致女性患病的最主要因素。
抑鬱症在育齡婦女中最為常見,但是任何年齡的人都可能患上這種病症。
抑鬱症同許多生理疾病相關。
患有其他疾病,比如心臟病、中風、癌症及糖尿病的患者抑鬱症的發病率更高
抑鬱症患者在醫療檢查、醫師約見、醫療門診電話諮詢等此類活動中所占的比例相當大。
實際上,在醫師約見最頻繁的10%患者當中,50%的患者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三分之二的患者患有抑鬱症。
抑鬱症可以引起顯著的精神方面的症狀,主要包括:
嚴重頭痛
胃痛或噁心
呼吸問題
慢性頸痛、背痛
許多時候,女性並不會因為抑鬱向醫生求助,而是在就診時中屢次提到其他一些症狀,比如精神不振、食慾、體重和睡眠方面的變化等。在多次的診治之後,醫師可能會意識到這是抑鬱症的表現和症狀。
所幸的是,抑鬱症是一種可以治愈的疾病。據估計,80%至90%的抑鬱症患者可以經專業治療而痊癒。專業治療包括藥物療法和心理療法,也可以二者並用。
然而不幸的是,很多患有抑鬱症的人沒有得到治療。針對抑鬱症的定期健康普查是發現早期症狀或嚴重病症的一種快捷方法,這樣做可以發現那些患有疾病而未就醫的病人。
要使抑鬱症的治療更為完善,一個重要的步驟就是讓公眾知道,抑鬱不是一個人虛弱的表現,而是一種複雜的、有著真正誘因的醫學疾病。增進對抑鬱症症狀的了解可以幫助患者和那些有抑鬱跡象的人對抑鬱症有所認識。同時,去除人們對抑鬱的不良印象將使抑鬱症患者就醫更為容易。
抑鬱症的常見症狀
如果你持續兩個星期以上表現出以下五個或以上的症狀,你就需要就醫或拜訪其他心理健康專家:
持續的悲傷、焦慮、或頭腦空白
睡眠過少或過多
體重減輕,食慾減退
失去活動的快樂和興趣
心神不寧或急躁不安
持續的對治療無反應的軀體症狀
注意力難以集中,記憶力下降,決策困難
疲勞或精神不振
感到內疚、無望或者自身毫無價值
出現自殺或死亡的想法
(原作者於 2004-08-11 12:33:40 重新編輯過)
這種病是現代文明病.....
很難醫治......
希望大家都開心過日子......
喜歡這文章的歡迎帶回家......
這是我收集的....
好東西要和大家一起分享
壓力的調控
過輕的壓力讓人頹廢,過重的壓力則會導致疾病。到底什麼程度的壓力才算適當?
研究者發現:即使再輕微的壓力,仍然有人會支撐不住;相反的,即使處在足以致病的壓力下,還是有人可以安然渡過。所謂「適當」,根本沒有一個準則,即使面對相同的壓力,每個人的反應也是差異極大。就像在同一波人事精簡計畫裡被裁員的員工,有的會自暴自棄,終日醉茫茫;有的人則會藉此休養生息,規劃下一次的衝刺。
為什麼面對相同壓力事件,反應卻是如此不同?
答案很簡單──因為真正影響你我的,不是壓力本身,而是我們對於壓力的感受與處理方式。你從不同角度去看待一件事情,得到的感受就會不一樣,你用不同方式去處理它,得到的結果也就會不一樣。
近來的研究越來越強調:人類不會被動地站在那裡,等候壓力來打擊;相反的,人類是主動與壓力發生互動的──不管你自不自知,你的內心都會不斷設法化解壓力,只有在技巧太差,抑或壓力實在太大時,傷害才會發生。
因此,壓力究竟是好是壞,要看我們鬥得過鬥不過它。要了解我們鬥得過鬥不過它,就不能不探討這段互動經過。
根據Ransom Arthur的理論,壓力與人的互動共分六個階段:
1. 壓力的覺知
2. 心理防衛
3. 身心反應
4. 反應處理
5. 疾病行為
6. 疾病評估
接下來,我們將為您介紹這六個歷程。
一、 壓力的覺知
一件事物要影響我們,就得先讓我們覺知。覺知可以分成兩個步驟:首先是訊息透過眼、耳、鼻、口、皮膚等感官,在我們心中形成一組感覺與印象,即所謂的知覺(Perception)。譬如說:你看到一幅油畫,你便有了油畫的知覺;你聽到鋼琴聲,你就有了鋼琴聲的知覺;你被打一拳,你就有了被揍的知覺。
倘若我們是盲人,看不到畫作;倘若我們是聾子,聽不到鋼琴聲;倘若我們是植物人,被打也沒感覺,那麼就算畫得再精妙,彈得再動人,打得再用力,我們也渾然不覺。所以撇開幻覺等病態經驗不論,覺知的首要步驟就是訊息要能進入感官裡。
但我們並非被動等候訊息進入,我們也會主動地去解釋訊息,以建構經驗。信念、心情、過去經驗等,都會影響我們最終的判斷結果。透過這兩個階段,訊息就能為我們所覺知。
壓力事件也不例外。
真實世界中的壓力事件林林總總,嚴重的壓力事件如親人過世、離婚、被捕入獄等,中等的壓力如決定生涯規劃、新生小寶寶等,較輕的壓力包括規劃旅遊、買車等,嚴重度有大有小,但不管怎樣,它們都得等候我們解釋。
我們所建構出來的經驗,會忠實地反應出真實事件的嚴重度嗎?答案通常是否定的。
就如一位突然被裁員的中年男子,即使目前積蓄頗豐,早以夠他舒舒服服過完下半輩子,但他仍舊可能回想起小時候父親失業時全家的淒涼景況,而不自覺地誇大了失業的嚴重性;反之,一個長年與監獄為伍的混混,面對再次被捕入獄的事,可能一點感覺也沒有──前者因為童年記憶,加重了壓力事件的嚴重度,後者因為經驗豐富,而減輕了壓力事件的嚴重性。
可想而知,覺知歷程對於壓力事件的嚴重度影響有多大。覺知歷程就像一面偏光透鏡,透過它,有的壓力變重了,有的壓力卻變輕了。每個人的鏡片不一樣,看到的世界也就不一樣。
到底是哪些因子在影響人們的覺知歷程?Richard H. Rahe.指出了個人過去經驗、社會支持網路與個人資產三者。就以先前的中年失業男子為例,對於失業,他有著痛苦的過去經驗,因而加強失業的壓力意義;而社會支持網路,指的是他身邊可以支持、協助的人際網絡;至於中年男子的個人財產、社會聲望等,則是個人資產,也發揮了支持的效果。
Sarafino進一步將影響覺知歷程的因子分為個人控制感、社會支持、堅毅性格與行為模式四類,分述如下:
1. 個人控制感
所謂個人控制感,指的就是我們自覺能夠做決定與採取有效行動,以獲得想要的結果,避免不要的結果。Elliott, Trief, Stein, Matheny, McFarlane, Norman, Streiner, Roy, Suls, Mullen等多位學者在各自研究中都證實了:有強烈個人控制感的人,會傾向於減輕壓力的嚴重度,換句話說:面對相同壓力,個人控制感高的人,會覺得一切都在掌握之中,自然不會那麼害怕或緊張。
然而,怎樣才能增加個人控制感呢?多位研究者發現,提升控制能力有助於增加個人控制感,而控制能力又能分成五類,分述如下:
我前鎮子有去診斷出我有憂鬱症
可是我是拖到生完我女兒才去看
剛生完我兒子那鎮子,心情沮喪不說(公公會搶小孩)
又因為小孩哭被公公罵,導致我很害怕看到婆家任何人,甚至聲音
常常抱著老公一起哭,每天想著要殺我恨的人,甚至想過帶孩子去死了算了
或許也因為憂鬱症的關西,我生完兩各小孩體重只剩下42公斤就在胖不上去(天天吃宵夜哦)
之後確定有憂鬱症,醫生開藥給我吃,可是因為我在哺乳,我捨不得段
當初一部分就是因為老大只喝3各月母乳,讓我每天覺得對不起他
所以在更確定我有憂鬱症之後,我就事著轉移注意力
例如搞網拍等等的...
現在有好一點了,只是有時候會忽然心煩又開始哭,甚至對老公動拳腳
好在我老公很支持我,所以如果你覺得自己似乎有憂鬱症
不要向我依樣害怕看醫生,我看過之後才知道根本沒什麼好丟臉的
該看就要看,另外能得到老公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哦 ^_^
另外因為我有哺乳,所以我是先去找我產科醫生開藥
他是覺得我壓力太大導致失眠才引起的憂鬱症
但是他還是介紹我精神科醫師去看看,精神科醫師開的藥中也有跟產科醫師開的安眠藥是一樣的
另外兩種不外乎鎮定劑這樣,不過我很怕吃這安眠藥
因為我吃過兩次,都在想睡覺卻睡不著的情況下吃的
我吃完不到10分鐘我整個人都會暈,在來又忽然睡死了
連我女兒半夜起床要喝乃我都沒聽到(我老公說的)
這讓我覺得很恐怖!!
(原作者於 2004-08-12 17:11:54 重新編輯過)
延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