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6歲的爸爸,才剛退休1年竟被檢查出罹患胃癌 晚期,而且轉移到肺部,醫生告知可能僅剩半年壽命。看著一生堅強的爸爸躺在病床上,脆弱的說出「我好害怕...不知道該怎麼辦...」,身為子女的我們只能努力的憋住淚水。想到死亡在接近,爸爸跟我們都好害怕,覺得脆弱的快要撐不住,該怎麼轉念....(台北趙小姐)
癌症 (惡性腫瘤)已連續42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榜首,儘管目前醫療技術進步,但當癌症走到晚期,明確威脅生命時,在面對死亡逼近,對於患者與家屬而言,仍是相當大的身心煎熬。
面對生命盡頭 先聽聽患者想要什麼
柳營奇美醫院血液腫瘤科臨床心理師林維君透露,台灣醫療技術發達,碰到這類第四期癌症患者,醫師首先會先了解病患本身最在意的是什麼,主要會詢問兩大方向。
第一種是,病患選擇想積極延續生命、想讓自己盡量活更久一些,若下定決心就要做好抗癌的心理準備,包括在身體和經濟上都會比較辛苦。若選擇這條路,醫師就會全力協助,用適合的藥物和治療方式,全力延續生命。
第二種是,患者不在乎生命長短,但想要在最後維持較好的生活品質、不要太痛苦,面對這類的患者,醫師會採取緩和治療,例如進入安寧病房或居家安寧。
家屬鬆不開的手 竟變成情緒勒索
除了患者的意願需要溝通,其實家屬、照護者面對家人的生命凋亡,心中也會充滿不捨和掙扎,家屬與患者取得共識顯得相當重要。林維君分享,在醫院第一線觀察發現,在生命最後階段好好珍惜在一起時光的家庭反而很少,而是爭吵的案例居多,使得不少家屬在病人離開後,都充滿懊悔。
最常見到的爭執狀況是,家屬希望病人能積極治療、為病情再努力一點,例如,家屬希望病人多吃一點才有力氣,卻忽略病人可能一吃就嘔吐或腹瀉等不適。家屬心急的責備病人「為何不努力」,病人在面對身體不舒服的情況下,還要被情緒勒索,最後變得兩敗俱傷。
林維君分析,這樣的狀況多半因為家屬希望患者能夠積極延續生命「陪我們久一點」,畢竟要輕易放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建議,當瞭解病情來到晚期,雙方都需要先花一些時間接受事實,過程中難免有焦慮、悲傷的情緒,但經歷過這些情緒起伏後,才能更清楚當下應該珍惜的是什麼。
家人間因為情感連結很深,也有一份深切的愛,但林維君提醒,這份愛也要讓病人的意願被尊重、被看見,不要因此否定病人的想法或限縮他的行動。例如,因為擔心身體虛弱,就限制患者不能再去登山;或認為芒果易上火,就不讓患者吃芒果,剝奪了他們原本喜愛的事物,反而是一件殘忍的事。
安寧照護 讓臨終的路 有不同選擇
林維君分享,癌症晚期部分病人選擇不積極治療,進入安寧照護,除了住安寧病房,狀況相對穩定的病人可以出院回家,轉為安寧居家取代門診治療。醫師、護理師會到患者家中幫忙抽血檢驗、協助尿管和鼻胃管定期更新等。
從臨床觀察,安寧照護的患者有一半是癌症,其他則包括長期洗腎、高齡多重慢性病、器官衰竭等情形,安寧照護的核心意義是讓病人可以舒服、有尊嚴、有品質的離世。面對生命臨終,有些病人選擇奮鬥到最後一刻,也有人選擇平靜的做好準備,無論何種方式,最終都需尊重病人的意願,珍惜陪伴、不留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