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選校秘訣,這些眉角別錯過

幼兒園選校秘訣,這些眉角別錯過

爸媽經驗談

虐兒頻傳,媽媽參觀幼兒園有如徵信社辦案,調查:挑幼兒園家長最重視5條件曝光

公幼抽籤季開跑!當家中寶貝將上幼兒園,爸媽該如何挑選園所?又有哪些眉角要注意?BabyHome調查發現,由於近年虐兒事件頻傳,家長最重視「師資」問題,擁有合格證照只是基本,更重要的是「無不法紀錄」,網媽分享參觀園所時有如徵信社上身,精闢觀察看出幼兒園背後秘密。 師資、孩子健康發展為優先 每年3~5月是公幼及非營利幼兒園報名抽籤季,未抽中的家長則忙著替孩子尋找適合的私幼,「如何挑選幼兒園」幾乎是所有家長都曾經歷的問題,BabyHome調查發現,現代爸媽們最重視的條件以「合格師資/無不法紀錄/有耐心愛心」奪冠,畢竟孩子一整天交由幼教師、教保員來照顧,師資好壞可能影響孩子一生,因此老師能讓孩子安全快樂成長,且讓家長放心是最關鍵的重點。 第二名則為「環境舒適整潔、有戶外空間」,主要關乎讓幼兒健康發展;第三名是「合法立案/師生比是否正常」,除了符合法規外,家長們也在乎老師是否一人照顧太多孩子,難以分身乏術。而國教署日前已宣布,自112學年度開始,公幼、非營利幼兒園、準公共化幼兒園等公共化幼兒園師生比例,將花3年時間從1:15降至1:12。 接下來的第四、五名分別為「教學內容/雙語/才藝學習」,以及「適合孩子特質」,以及另有家長關注「菜單豐富/營養均衡」、「學費」、「交通方便/有無娃娃車接」、「口碑評價」等相關項目。 家長參觀幼兒園有如徵信社辦案 有BabyHome家長表示「老師是挑幼兒園最重要的條件,老師不好的話...其他項目再優也沒用」、「好的老師不是在於有多好的英語能力,不適宜的老師讓小孩每天都畏懼上學, 這樣好嗎?」。 為實際了解幼兒園日常情況,不希望選錯學校而讓孩子受到傷害,許多媽媽使出混身絕技,紛紛分享參觀幼兒園時可多注意的眉角及秘招,部分手法有如徵信社辦案。 例如假聊天之名、行調查之實,問老師:「孩子若吃飯吃很慢,你會怎麼處理?」藉此了解老師如何教導孩子;也有家長建議可和廚房阿姨和隨車老師聊聊,了解他們對學校的看法。 網媽分享,突擊探訪也是一招,若校方無規定須預約才能參觀,臨時參觀能看到師生相處最真實的一面,「吃飯時間最好,因為老師有沒有耐心,在此時可以觀察得出來」、「用餐時間老師忙著照顧小朋友,很難裝出跟平常不一樣的樣子」、「先聯絡可能會讓園方有時間製造假象」。 不過,仍有家長認為探訪幼兒園前先聯絡是基本禮貌,臨時探訪可能遭拒,「我遇過校方拒絕進去參觀,老師說怕我把細菌帶進校園內」、「看幼稚園的規定吧!我在台北市看了十幾家,其中一半都要先約才給看」、「我遇到的大多要預約才能參觀,有的還會每日限定參觀家長數量」。 別被五花八門招生簡介騙了!回歸基本判斷原則才是王道 專家分享,部分幼兒園可能會做出豐富招生簡介,詳列歷年精彩活動回顧或五花八門的教材等,讓家長們看得眼花撩亂。建議爸媽,不管園方的招生方式有多吸引你,回歸基本判斷原則才是王道。 正確的選擇方式應是確認園所合格立案、師資合法、師生比正常外,並實地參觀學校,深入了解上課內容及師生互動狀況,加上仔細比較各園所環境的優劣,才能挑選到符合家長期望及孩子需求的幼兒園。

看更多

爸媽經驗談

幾歲上幼兒園最好?BabyHome網友經驗談:早點去可學東西、晚點去比較少生病…

幼兒園是孩子接觸團體生活的環境,在學齡前的團體意識、生活規範,都可在這裡學習;但也因為在團體生活,感染疾病的機率難免較高,就成了許多家長猶豫不決、對於孩子幾歲該上幼兒園未有定見的主要因素。 在BabyHome討論區時常有家長提出這類疑問,網友也不吝分享自己的經驗,無論是支持早一點去、晚一點去或保持開放態度的爸媽,都各有其原因,先聽聽贊同孩子早一點就讀幼兒園的網友怎麼說: cute chan:「越早讀書的小朋友,接觸很多新事物,反應會很快;相較之下,慢讀書的小朋友,吸收會比同年齡的小朋友來得慢,所以不要太晚讀書喔。」 順嬌:「小班就可以入園了,讓孩子接觸人群,學習團體生活,越早入園,越容易融入。媽媽也可以和老師、家長成為朋友,互相交流教養方式,若不放心,可從半日班開始。」 小嘉瑪迷:「寶寶去幼兒園,可以提早接觸其他小朋友,無論是肢體或語言都可以學得又快又多,算是提早上『社會課』。而且學校有專職的老師可以教寶寶自理,也有專門的教具供學習,比一些只會餵、玩的保母優~」 小兔子:「我女兒一歲七個月就去上幼兒園了,在她身上也沒有發生所謂的『分離焦慮』,而且是去幼兒園學會大小便的,小孩有很重的好奇心。去幼兒園老師教她的東西跟父母不太一樣,我贊成小孩早一點去適應團體生活。」 認為不應該太早送孩子去幼兒園的家長,普遍還是以生病、抵抗力為考量,希望等孩子大一些再去面對團體環境,比較不用過於擔心。 ~風箏~:「我覺得晚一點讀比較好,孩子免疫力比較足。朋友們都說去幼稚園會生病個半年,在幼稚園當老師的朋友也說,不管幾歲去念幼兒園,都會生病幾個月,但是年紀越大的孩子免疫力越強,一旦被傳染感冒,好的速度會比較快。」 hung:「據我最近的調查,小班的小朋友幾乎經常感冒或是其他傳染病,大班的小孩就穩定多了。小學就更穩定,大部分的小學生就很少感冒,或是幾天就痊癒了。不管如何,除非沒有人幫忙照顧小孩,還是等大一點才送去吧。」 Debby Chen:「不同年紀開始上學,染病的頻率、嚴重程度、恢復力差很多,孩子兩歲唸幼幼班被傳染的頻率絕對比大班才去高很多,所以不需要提早把小孩送幼兒園練身體,先在家把小孩身體練好,從飲食健康、運動、睡眠充足三方面著手,衛生習慣教好。小小孩比較會把手放嘴巴,很容易不小心吃下病菌,大小孩這部分會好很多。」 第三種爸媽對於就讀幼兒園的年齡較不設限,而是以家中情況與孩子個性為考量的依據。 小晶媽咪:「我個人是讓小孩中班時才讀。本來是想要大班才讓他讀,但我姊姊說要讓小孩早一點學習與同學相處,融入團體,這樣他比較會交到朋友,進而愛上學、愛學習,愛跟同學互動。當然剛入學時常常感冒,但過一段時間他的免疫系統就比較好了。」 雯:「如果有人可以幫忙帶,就等中班再去。如果情況不允許,2歲就送去幼幼班也不錯。我家2寶都是滿2歲去幼幼班的,雖然很捨不得,不過,他們在園所很快樂,語言也進步很多,重要的是睡覺時間變固定了,所以,好的幼稚園是重要的~」 ricola1490:「我大女兒是大班才去讀的,小女兒則是中班下學期才去的。我覺得應該是看小孩的個性啦,如果在家都很無聊又沒伴,也許早一點去幼稚園小朋友會比較開心。不過不管什麼時候去,小朋友剛開始真的很容易生病啦!我自己是沒上班,所以都盡量等小孩大一點抵抗力好一點才送去,這樣就算生病也比較沒那麼嚴重或是會比較快好。」 綜合網友的意見,孩子幾歲上幼兒園最適合,沒有標準答案,早去、晚去或是不去,都沒有一定的對錯,就看爸媽自己的情況做決定;然而一旦決定讓孩子去,幼兒園的選擇就馬虎不得,建議從許多方面謹慎比較、觀察,才能選出合適的幼兒園,給孩子快樂安全的學習環境。

看更多

爸媽經驗談

參觀幼兒園 該問老師哪些事?BabyHome媽媽經驗談

家有即將入學的幼兒,家長在挑選幼兒園時,大多會前往學校實地參觀,希望為寶貝選擇一所安心、快樂成長的學校。參觀幼兒園該問老師哪些事?觀察哪些小細節?我們集結BabyHome媽媽們的實際經驗,讓你參觀幼兒園前就做好萬全準備! 挑選幼兒園第一步除了在各縣市教育局網站上,查詢學校是否有登記立案之外,以下7大方向家長皆可多留意觀察並詢問老師: 1.食 □一天供幾餐? □是否有菜單可參考?多久重複一次 □廚房位置在哪?(進入參觀是否整潔) □烹煮人員是否有證照?(烹煮人員有沒有戴口罩、手套及頭罩) □孩子若吃飯吃很慢,老師怎麼處理?(藉此了解老師如何教導孩子) 2.衣 □制服共有幾套?費用? □一周穿幾次? 3.住 □參觀教室空間是否寬敞 □教室是否有空調、空氣是否流通? □參觀共同活動空間設施 □參觀園區整體清潔度 □了解午睡地點安排 □廁所是否乾淨?是否有分男女使用的馬桶及隔間 □廁所有無止滑,通風與否以及有無洗手液? □有戶外遊戲區的話觀察遊戲器材是否老舊? □校內的轉彎處是否有貼防撞膠條?樓梯是否有貼止滑膠條? □消防逃生設備是否符合法規 4.行 □有沒有提供校車接送服務?費用? □上下課時間? □最晚接送時間? □六點半後才接孩子,費用怎麼算? 5.育 □老師是否有證照? □教學方式? □老師在校年資、年齡? □師生比?(幼稚教育法規定為15:1,有些幼兒園會將行政人員也一起納入計算,這點要特別確認) □總共有幾班? □一般課程內容 □才藝課程種類及內容,是否要另外收費? □有沒有英文課?每天或一周幾小時? □才藝課程或英文課的師資是校內或外聘,師資經歷? □如果有學生腸病毒或流感,學校如何處理? □進校有無耳溫篩檢? □學生在校發生意外受傷,學校處理的SOP? □是否可以試讀?試讀幾天?免費或收費? 6.樂 □有校外教學嗎?頻次?家長是否可參加? 7.參觀時機 與 其他資訊蒐集 BabyHome媽媽分享,若園方無規定一定要預約才能參觀,家長可考慮以下時機 ★不事先告知什麼時候要去參觀,以防園方有機會跟老師打pass,看到最真實的一面。 ★中午用餐及休息時間過去看,通常幼稚園都會在11:30左右用午餐,觀察老師和孩子的互動。 ★多詢問鄰居或有念該園的親友,他們的感受會比園方真實。 ★可和廚房阿姨和隨車老師聊聊,了解他們對學校的看法。

看更多

爸媽經驗談

別為了這些原因,把孩子送進幼兒園

我們家的孩子沒有上過幼兒園,甚至到現在,也沒有上過體制內的學校,我們選擇了「非學校」的教育之路。但周遭的朋友,多數是選擇讓孩子上幼兒園的,有的是因為自己工作的因素;有的是希望孩子可以進入團體學習。 在和朋友互動的過程中,我歸納出四點進幼兒園的「錯誤目標」,父母可以參考看看,再融合自己的想法後,做出最適合自己家庭的決定。 一、不要為了訓練孩子規矩,把孩子送進幼兒園。 規矩的建立是父母的責任,不是老師的。 當父母將「規矩」這件事視為重點,並且要求老師加以訓練時,多數的幼兒園老師在面對十多位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往往選擇採取「軍事化管理」的方式。統一時間洗手、統一時間喝水、統一時間上廁所,然後上課乖乖坐好、不要講話,吃飯要把老師盛的量吃完,不可以吃太快、也不可以吃太慢,連走路行進間都要呈縱隊排列,甚至還要拉著一條繩子……許多學校、老師、父母所認定的「規矩」,在我們看來,只是要孩子「聽話」,而且是「聽大人的話」而已。 我們談的「規矩」著重「思辯」,是讓孩子逐步練習「做自己的主人」,對自己的身體有感覺,對自己的情緒有感覺,然後可以掌握自己的作息;接著去了解團體(家庭、學校、社會)的規範,同時和大人一起思考這些規範的合理與否,以及孩子應該如何因應,一步一步地練習在悅納自己的前提下,也能夠尊重別人與規律。 要了解一間幼兒園是在培養服從聽命的順民,還是在培養自主獨立的領導者,就是隨便問一位孩子:「當你想喝水時,該怎麼辦?」如果他的答案是「要問老師」或是「時間到了才能喝水」,那麼你可能問到了一所軍校吧。 二、不要為了先修小學的課業,把孩子送進幼兒園。 「既然三歲之後都是和大人吃一樣的飯菜,那我們在一歲的時候就讓孩子先吃,這樣才不會落後呀。」 「不行不行,一歲孩子的腸胃還沒有發育完全,吃大人的飯菜會消化不良的。」 這道理你一定知道。那為什麼小學才需要接觸的寫字、注音、英文、數學……幼兒園就要先讓孩子學習呢?怕落後嗎?怕別人的孩子會,而你的孩子不會嗎?那你難道不怕孩子的「學習胃口」受傷嗎? 我們曾經接觸過幾個個案,在幼兒園的學習認知已經到達小一小二的程度,寫字、注音、英文、數學在小一小二科科滿分,家長驕傲、孩子開心,卻在小三之後出了狀況。 因為孩子的學習認知,是用「記憶」奠基的,而少了「理解」,所以雖然孩子很早就會從一數到一百,卻從來不懂「進位」的概念;孩子雖然很早就會九九乘法表,卻從來不知道乘法的意涵。而也因為傳統學校並不會因為你先學過,就讓你往前學習,而是照著制式的進度教學,因此這幾位孩子在小一小二時,在學校是提不起學習興趣的,因為老師教的他都學過了,所以很自然地放空、做白日夢,甚至因為學習態度不佳,而被老師責罰後,對學習更提不起勁。 花了大量的時間和心力,在幼兒園讓孩子跑得那麼辛苦,然而放在漫長的學習之路上,真的有意義嗎?會不會反而造成反效果呢? 我們認為學齡前,就是需要大量時間的遊戲,包括個人遊戲、團體遊戲,而遊戲的內容則要很廣泛,遊戲的工具也要很多元,因為孩子的時間有限,絕對不要浪費時間去先修小學的課業呀。 三、不要為了別人有去幼兒園,把孩子送進幼兒園。 其實如果孩子平常都有出門,也都有年齡相仿的朋友,那麼他們對於「幼兒園」是不會陌生的。所以什麼時候該進幼兒園呢?就是當孩子告訴你「我想上學」的時候;那什麼時候不該進幼兒園呢?就是當孩子告訴你「我不想上學」的時候。 但往往,大人沒有信心和勇氣,去相信孩子的話,卻很喜歡對孩子說「你看三樓阿毛去上學了、你看隔壁阿花會寫ㄅㄆㄇ了、你什麼時候才要去上學」之類的話。 如果你真的認為孩子該進幼兒園,那麼就提早一年,讓孩子有機會到你認為不錯的幼兒園參觀、遊戲、試讀,一方面讓孩子熟悉環境,另一方面家長也有機會可以深入地觀察師生、同儕互動的真實狀況。而當孩子準備好的時候,他就會告訴你「我想上學」了。 如果幼兒園說家長在學校進出,會讓孩子受影響,那我們建議,去找另一間說「歡迎家長自由進出」的幼兒園吧。 四、不要為了讓自己有時間,把孩子送進幼兒園。 「全職帶小孩很辛苦耶。」我同意,上班比帶小孩輕鬆多了,因為我在十年的奶爸生涯當中,有和老婆換手過一年,那簡直是自由自在的一年時光呀!但是「欠孩子的,總是要還的」,當孩子的依附沒有健康地滿足時,那麼放學後的討愛情節,可能會耗盡你白天放鬆、放空的能量,最後每天晚上都要用「黑臉」來鎮壓孩子,然後陷入親子關係的惡性循環。 兩歲以前的孩子,因為有很多的行為和能力都需要大人協助,所以照顧起來的確會花費很多的時間和心力。但如果從出生後,就懂得「讓孩子教你如何教他」,在生活能力上放手、在心理情感面滿足,那孩子很快地就會展現自己獨當一面的能力,就算是全職父母,也會有很多自己的時間了。 至於上班的父母親,反而會需要善用下班和假日的時間,不要再幫孩子排課程,帶孩子去任何地方走走看看,甚至就拿一塊野餐墊、找一塊草地、帶一顆球,就可以相處一整天了。 趁學齡前「父母的賞味期限」還沒到時,多累積「親子存款」吧,這在小學之後可是父母最重要的影響力來源呢。 《綠豆粉圓爸遇見阿德勒的九堂教養課》

看更多

學派面面觀

【懶人包】教養學派大哉問:華德福

沒有天生的好父母,同樣,也沒有天生的「好孩子」,無論成為大人或者還是個孩子,都需要學習、進步;透過認識「蒙特梭利」、「華德福」、「福祿貝爾」……這些教育學派,不只便於幫孩子挑選合適的幼稚園,我們也能從這些學派中獲得啟發,在教養中與孩子一同成長。 ◎什麼是華德福教育法? 華德福教育的特色為親近自然、「慢學」、主題式學習,為奧地利哲學家魯道夫‧斯坦納所創立,注重身、心、靈均衡發展,教學活動安排配合「人」的發展節奏,並提出「七年發展論」,將人分成三個學習階段,每個階段約七年、各有一項主要學習能力: 0至6歲,這期間孩子以身體來學習,需要實做並從中建立意志力;7至14歲,這期間的孩子以心靈、感官學習,特別需要「美」的薰陶;14至21歲則是開始發展更深刻的思考能力,深化道德及思辨能力。 ◎華德福的特點? 1. 崇尚「天然」的學習環境 進入華德福的教室,多可以見到原木家具、甚至是原木建造的建築物,另外擺飾也可常見孩子與教師一同手染的布料、隨處撿拾的貝殼、松果、石頭做為裝飾,並配合大自然的季節變化更替佈置,營造天然、溫和的氣氛。 2. 陪伴孩子一路成長的導師 小學、中學導師會從孩子7歲入學後,一路陪同至14歲,教師能夠深度瞭解他的每一位學生。(在臺灣的華德福實驗小學,有些則不採用此制度。) 另外教師間也沒有嚴密的科層,教師間的關係是互助群體,在教學、行政事務上互相支援及分工,「校長」一職也是共同推舉出來的「對外發言人」,不干涉每位教師的教學,由教師視學生需求、主導班級課程。(在臺灣,部分華德福學校還是維持傳統的教職分工體系。) 3. 主題式週期學習 採用主題式教學,每個主題大約進行三至四週,教師會依據孩子的生命歷程、最近感興趣的事物來設計,可說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並且橫向延伸至該主題的不同領域當中,將學習變成孩子本身的經驗。比方當主題是天文學時,也會探討到文學作品中的天文學等。 4. 是「記錄」學習歷程、而非「評量」學習狀況 沒有考試、評量,因為測驗會讓孩子著重在測驗後的成就上,反倒失去學習的意義。因此所有孩子會在期末時得到一份專屬於他的「個人報告」,目的是記錄學習的歷程,不需與任何人比較。(為使孩子在高中時得以銜接一般體制,因此臺灣的華德福中學仍然會漸進式的讓孩子接觸一般能力測驗。) 5. 七歲前不使用文字、十二歲前不使用電腦 華德福認為,七歲以前的孩子,需要的是運用身體,實際的玩耍及體驗世界,因此文字不會是這時候的他們的主要溝通工具,但「故事」對於孩子而言相當重要,因此教師會「說」故事給孩子聽(但不會教孩子認字、寫字),無形中培養孩子聆聽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華德福也不贊同給孩子看電視,因此家長會被要求不能夠讓孩子看電視、使用3C產品,因為電視將會剝奪孩子主動思考的能力。十二歲以前的孩子可以透過電學等相關科目認識電腦,但不會使用電腦。 6. 從「本土」出發 課程內容要融合在地、本土的文化,如此才能完整教育的內涵。 7. 豐富的美學、情感體驗 各樣的藝術活動是華德福教育中的重點,藝術活動可以啟發人無限的創造力,也是表達情感的管道之一。 8. 沒有制式課本 由於沒有制式的課程表,因此更沒有制式的課本,並且老師的焦點應放在學生身上、而非教材上;但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會引導孩子逐步製作一本自己的「課本」,自行記錄學習到的內容。 9. 用「慶典」深化文化 從慶典的事前準備到慶典當日,是文化的傳承,也是文化的體現。 10. 「規律」及「重複」 規律(但並不緊湊)、重複的日常作息,可以帶給孩子安全感、穩定性。 ◎誰是魯道夫•史代納? 史代納(Rudolf Steine)於1861年出生於奧地利,是一位社會哲學家。史代納創立人智學,研究人類心靈活動科學,華德福教育即是基於人智學,為發展使代納的教育理念。史代納喜愛科學,編輯了歌德的科學著作,並且於1913年,在瑞士多爾納赫城(Dornach)創立一所人文科學(Geistewissenschften)學校,這也是第一所歌德學校;並同時開啟華德福(Waldorf)學校運動,成立許多為殘疾兒童、數學及科學研究、醫學、農業,以及為培養講演、音樂和戲劇方面人才的研究所。 【對華德福教育或者其他教養學派有想法嗎?來分享一下!】  

看更多

學派面面觀

【懶人包】教養學派大哉問:蒙特梭利

「蒙特梭利」、「華德福」、「福祿貝爾」……,當父母開始替孩子挑選幼稚園時,常常會對這些名稱感到迷惑,到底這些名稱代表什麼意義?又有什麼來由?其實這些名稱大多是近代幼教大師的名字,背後自有一套來自於這些幼教大師教育理念的做法。 ◎什麼是蒙特梭利教育法? 用科學的觀察方法,觀察孩子的需求及學習狀況,教師為引導、輔助者的角色,而非主導者。認為透過盡可能完備的教具,讓孩子自主操作,在這些日常「工作」而非「遊戲」中,孩子能夠自然學習。 在臺灣,「蒙特梭利」是一個開放的用語,可泛指任何認同、採用蒙氏教育法的機構,但園所內之教師及教具,並不一定具有蒙特梭利機構認證,因此家長挑選蒙特梭利幼稚園前,可先瞭解園所背景,明白園所執行蒙特梭利教育法的程度。 【BabyHome媽咪問:有沒有適合父母看的蒙特梭利教養書呢?以及蒙特梭利教學的優缺點?】 ◎蒙特梭利的特點? 1. 以兒童為中心     兒童是別於成人之外的獨立個體。 2. 尊重兒童的自由選擇權     兒童可以自由選擇有興趣的教具操作,成人不需干涉,也不要打斷兒童專注其中的時刻。 3. 不「教」的教育     反對填鴨式、說教式的教育,主張盡可能提供優質環境及教具,兒童可以自主學習。 4. 教師是引導者     教師要時時觀察學生的狀態及反應,針對不同特質及學習狀況之學生給予引導。 5. 配合兒童的環境及豐富教具,沒有課程表     教室內的擺設要符合兒童身高,另外提供孩子可以自行操作的教具,如此孩子便能自主學習。蒙氏開發出上百種教具,這些教具有一定操作手法,兒童操作教具時則稱做「工作」。沒有硬性課程進度表,按著孩子目前最感興趣的內容,隨時調整。(編按:因應臺灣家長對於「沒有進度表」有可能的不安全感,因此多半還是會訂定大方向的單元進度,或者為了銜接小一之課程,大班之後開始建立課程表。) 6. 把握兒童敏感期     0~6歲兒童在不同階段對不同的事物會有高度興趣,這稱為「敏感期」,把握兒童敏感期提供不同刺激,將能達到最佳學習效果。 7. 看重智慧及品格     蒙特梭利認為孩童時期應為未來一生的良好品格奠定基礎,而非為了進入小學而準備。 8. 注重日常生活教育及感官教育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當然也需要學習自我照顧,因此看重日常生活中自我打理的能力。0~6歲也是兒童各種感官蓬勃發展的時期,有些教具可以刺激及訓練孩子不同的感官。 9. 混齡教學     不同年齡之兒童可以相互模仿、學習,也藉此養成相助之習慣。(編按:臺灣之蒙特梭利幼稚園多為了協助孩童養成銜接小一課程之能力,會按照年齡將大班獨立出來。) 10. 摒除獎懲制度     傳統的獎懲制度是成人操弄兒童的一種手段,蒙特梭利希望養成兒童自動自發、自主學習的意願。 【BabyHome媽咪還想知道:ADHD的孩子適合蒙特梭利的幼稚園嗎?以及已經要上大班了,適不適合轉學到蒙特梭利的幼稚園?】 ◎誰是蒙特梭利? 瑪麗亞‧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博士是一位義大利幼兒教育學家,生於1870年8月31日 ,卒於1952年。 1896年她自醫學學校畢業,成為當時在義大利少數女內科醫生。經由多年研究及觀察,蒙特梭利認為「弱智」或「智障」不是醫學的問題,而是教育的問題,她倡議應提供特別學校給這些兒童。1906年,蒙特梭利放棄大學教職,建立了一所提供給弱勢兒童的保育機構,稱為「兒童之家」;在兒童之家中,蒙特梭利將她個人的教育方法實踐在這些兒童身上,獲得良好成效。1913年蒙式教育法開始風行於北美,今日更廣為人所熟知。 【來聊聊對蒙特梭利教育法的看法吧!】  

看更多

學派面面觀

【懶人包】教養學派大哉問:福祿貝爾

父母常聽聞「福祿貝爾」、「蒙特梭利」等教育學派,卻不知道代表什麼意義?福祿貝爾是最早提倡「遊戲」對幼兒之價值的人,也認為幼兒是花草,教師是園丁。 ◎什麼是福祿貝爾? 福祿貝爾是最早提倡「遊戲」對幼兒之價值的人,他認為「遊戲」是幼兒的本能,在這個時期,知識的傳授只是其次,幼兒不需要文字,而是透過遊戲及勞作學習;因此福祿貝爾教育中最為人所知的是「恩物」(Gifts),這是福氏精心為孩童設計打造的遊戲教材。 福祿貝爾認為人的內在都有「神性」,教育的意義在於將人內在的神性引導出來,進而達成與自我、與社會他人、與自然、以及與神的和諧相處;而幼兒在「勞動」(勞作、創作)的過程中將會逐漸展現內在的精神力量。 ◎福祿貝爾的特點? 1. 「遊戲」是本能 「遊戲」是幼兒的本能,幼兒藉此學習,成人不需加以干涉,並且我們可以觀察幼兒遊戲的過程,從中發現其內在的需求及個性。 2. 注重勞動 知識之傳授並非幼兒時期的重點,能夠活動四肢的勞動才是有益的;而「勞動」包含堆積木、遊戲、動手創作、甚至勞務工作等。福祿貝爾認為打從人一出生,嬰幼兒時期就開始「活動四肢」,這是人的天性,因此幼兒到青少年,每天都該有些時間,致力於勞動的生產/創作活動,從勞動中學習到勤勞。 3. 「恩物」 藉由操作恩物的過程中,建構孩子對具體-抽象事物間的理解,這是福氏為孩童精心設計的教具,名為「恩物」(德文Gabe;英文Gifts),意即為「上帝恩賜給孩童的禮物」。 恩物共有20項,前6項為福氏正式命名的,其餘則為後人命名排序。 4. 學校是社會的縮影 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體,而學校即是社會的縮影,孩子在學校中要學習如何與他人互助互信互愛,融入社會中。 5. 生命是連續的發展 生命是循序漸進、累積發展的,每一階段的人生之間都有所關聯,所以一個成人並不會因為「年齡到了」,便突然表現出成人該有的身心狀態、行為模式,而是要在過去各個人生階段都有充足的經歷,才會發展出今日成熟的狀態。因此在看待不同階段的幼童、青少年時,不能因為孩子「年紀到了」就突然用另一種眼光看待、甚至過度要求,而是要順應孩子的發展從旁照料。 6. 幼兒是花草,教師是園丁 福祿貝爾創立「幼兒園」(Kindergarten)一詞,便是他對幼兒教育的理念:幼童如同花草,教師則為園丁,園丁不需揠苗助長,只要順應植物的本性悉心照料,花草自然會成長的好,孩子的發展就像是如此。 ◎誰是福祿貝爾? 人稱為「幼兒教育之父」的弗里德里希˙威廉˙奧古斯特˙福祿貝爾(Friedrich Wilhelm August Fröbe),德國人,生於1782年,卒於1852年。他開創幼兒學前教育理念,創立世界上第一所「幼兒園」(Kindergarten),並給予當時的歐洲婦女第一個專業身分:幼兒園教師。 由於他出生後不久母逝,父親再娶,然而後母待他不佳,直到10歲時與舅舅同住,才開始得到家庭的溫暖。本來想成為一名建築師,卻因緣際會接觸了教育,並成為一名家庭教師,後來曾投筆從戎,戰後則開辦學校。1836年開始幫助母親們教養幼兒,並著手設計適合幼兒的教具;1837年創立了一所專收3至7歲幼兒的學校,1840年正式命名為幼兒園(Kindergarten)。 「教育之道無他,唯愛與榜樣而已」即為福祿貝爾的名言。  

看更多

學派面面觀

教你辨別蒙特梭利幼兒園的特點,並且學習認識孩子的「敏感期」

編輯前言:瑪麗亞˙蒙特梭利是義大利教育家及醫師,她開創的蒙特梭利教育法影響了無數孩童,許多家長在替孩子挑選幼兒園時,也都聽過「蒙特梭利」,然而許多人仍對蒙特梭利教育法一知半解。 李利為國際認證育嬰導師,從事幼兒教育近20年,研究並瞭解蒙特梭利教育法,出版新書《蒙特梭利精華全解讀》,BabyHome採訪李利,分享蒙特梭利教學法的特點,讓家長在挑選幼兒園時,能作為參考。 【延伸閱讀:【懶人包】教養學派大哉問:蒙特梭利】 1. 現在有許多蒙特梭利的幼兒園,家長應該如何挑選?要注意哪些事情? 蒙特梭利幼稚園的特點還是很明顯的。 首先在外部環境上,櫃子桌椅都是符合孩子身高的,教具非常整齊,很多地方有鮮花和綠色植物。 蒙氏教育的教具是非常獨特的,蒙氏園非常重視孩子的感官訓練,所以教具都是按照感覺來分類的: 鍛煉觸覺的觸覺板/布盒/壓覺圓柱, 鍛煉嗅覺的嗅覺瓶, 鍛煉味覺的味覺瓶, 鍛煉聽覺的聽覺筒/音感鐘, 重量感的重量板, 視覺的粉紅塔/紅棒/棕色梯/帶插座圓柱體等等。 當然最核心的是教員。蒙氏園的老師是一個「引導者」,他最重要的工作是為兒童提供「有準備的環境」。所以有時候,在孩子們的感覺中,老師似乎是不存在的。但他並不是真的遠離孩子,他對孩子的發展,尤其是「敏感期」會抱持著高度的警醒,在孩子需要的時候會及時出現在孩子身邊。 2.蒙特梭利教育的特點有哪些?又能帶給家長哪些啟發? 蒙特梭利認為,孩子都有內在的學習驅動力,天生就有強烈的學習意願和吸收能力。成年人只需要為孩子準備好學習的環境就可以了,不要盲目限制孩子的自由行動。所以蒙氏教育最大的特點就是強調孩子的自主性和獨立性,老師不會強制要求孩子做什麼、或者不做什麼,孩子的所有行為都基於他的自主意識。 蒙特梭利還特別強調了兒童成長當中的「敏感期」,所以蒙氏教育也特別重視孩子們的生長步調,尊重每個孩子的獨特性。 有的家長特別喜歡跟其他家長比較,孩子掌握的知識夠不夠多,學得才藝好不好。一旦發現孩子有比不上的地方,煩惱焦慮。我們家長應該放下自己的攀比和擔心。確實,孩子在智力、體能的發育有一定的標準,但並不是說必須像火車一樣,必須準點到站。這樣的整齊劃一對孩子的發展是不利的。 我們看到孩子的自主學習意識,創造一個好的環境讓孩子自主探索,這是家長可以為孩子做到的。 3.什麼是孩子的「敏感期」?家長有哪些該注意的事情?可以與孩子做哪些事? 蒙特梭利發現,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某段時間會不斷重複某一種知識或技巧,直到他習得了這一知識或技巧,孩子出現的這種自然行為的這段時間就是孩子的敏感期。如果在家長順應敏感期,那麼孩子的學習就會事半功倍。 所以,家長可以觀察孩子,當孩子的敏感期來臨的時候,為孩子創造一個好的學習環境,讓孩子的這種能力真正發站起來。 比如,當繪畫敏感期到來時,孩子喜歡到處塗塗抹抹。有時候大人為了乾淨整潔,就會覺得孩子這是在搗亂,阻止他。可惜的是,一旦這個敏感期過了,你讓他畫他也提不起興趣了。所以,家長不要隨意控制孩子的行為,不要急於給孩子立規矩。 【延伸閱讀:在家用蒙特梭利教孩子 順利度過1-3歲「秩序期」!】

看更多

專家見解

如何選擇適合孩子的幼兒園?

洪蘭教授的共鳴 好的幼兒園會讓孩子快樂 上幼兒園的目的是和小朋友玩,培養團隊精神和學習合作的態度。一個幼兒園辦得好不好在於那兒的孩子快不快樂,而不在它開了什麼課,教太多、寫太早是揠苗助長,對孩子的身心發育反而不利。 經常遇到家長在選擇幼兒園的問題上向我求助,一般都是羅列幾所幼兒園的特點,然後問我上哪一所好。這是個難題,因為判斷一所幼兒園合適不合適,要綜合分析好多資訊,而家長提供的往往是一些很簡單的外表化的資訊,我很難根據這些淺表的資訊做出準確判斷。下面的一些觀點,希望對家長選擇幼兒園有所幫助。 就像反對瘋狂的擇校行為一樣,我首先反對瘋狂的擇園行為。真想不通,那些要家長徹夜排隊,然後只是發個號碼牌,還要用考試來考孩子和家長、設置種種篩選手段的「重點幼兒園」,有什麼讓人瘋狂追逐的價值?如果一所幼兒園辦得極好,讓人們趨之若鶩,只能招三百人,結果有三千人報名,那麼為什麼不可以透過抽籤搖號的辦法來選擇?如果它不能以公正心和平常心來對待所有的孩子,而是以「考試」來篩選,只能說明它的管理者缺少教育內涵,滿腦袋市場意識,這種情況,又怎麼能奢望它為我們孩子的智力發育和道德成長提供優質的服務呢? 對於一些所謂的「特色幼兒園」,家長也應持謹慎的態度。首先我們要對其是否具有提供「特色」的能力進行考證。我見過一些所謂的「雙語幼兒園」,實際上教師掌握的英語單詞不超過一千個,這怎麼有能力去教孩子雙語呢?有的幼兒園為了高收費,故意弄一些「特色班」,宣傳得很好,結果進入這些班的孩子,既學不到多少才藝和知識,也沒得到更好的啟蒙教育,反而被大量剝奪玩耍的時間,且開始討厭所學的東西。「特色」變成了「特別損壞」。即使幼兒園聘到了真正懂英語的人,開了英語課,難道就變成「英語特色幼兒園」了嗎?或者請來會畫畫的人,開了美術班,就叫「藝術特色幼兒園」? 學前教育有其不同於學校教育的特殊性,幼兒園的孩子們尚處於啟蒙教育的初級階段,如果教育方法不得當,可能恰好把孩子的外語天賦扼殺了,或把一個孩子的繪畫愛好給消解了。我尤其懷疑那些辦「特色班」的幼兒園的行為動機。假如你真有能力辦特色班,為什麼不把好的特色教育送給所有的孩子呢?答案只可能有兩種:要嘛不具有辦特色班的能力,只是用一個假概念亂收費;要嘛太勢利,管理者所愛的不是所有的孩子,而是錢——那麼,家長有必要去迎合嗎? 現在還動不動就出現「天價幼兒園」。在一個價值觀普遍和金錢捆綁的年代,很多人誤以為花錢就能買到教育,花更多的錢就能買到更好的教育——這樣的想法還是交給那些錢多到拿來燒的人吧。幼兒園就是個委託代管孩子的地方,最重要的功能是幫家長看孩子,不是教育機構,所以不要把教育任務一併委託給幼兒園。只要孩子在那裡安全快樂就可以了,而且要離家近,不要在路上花費太多的時間。 圓圓小時候上的都是最普通的幼兒園,從師資到設備都是很平常很簡單的,但她上過的幾所幼兒園至少各方面都在一個正常值內,教師沒有任何突破底線的變態行為,比如打罵孩子;幼兒園也沒有不可容忍的陋規。為此,我已感到萬分慶幸。 也許整個社會的浮躁影響到幼兒園的單純,也許傳媒的發達放大了當下幼兒園的問題,也許是因為家長們只有在有事時才來找我,現在,我看到了更多的問題,感覺能選擇到一所正常健康的幼兒園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許多幼兒園的陋規讓人憂心忡忡,甚至怵目驚心。 比如有的幼兒園規定小朋友必須在規定時間吃完飯,吃不完,老師就再往碗裡多添飯,要求孩子都必須吃下去;有的幼兒園把孩子們管得太死,每天要上課,下課也不許隨便離開座位,孩子晚上回家還要寫作業;有的幼兒園制定了各種詳細的評比規則,孩子們一進入幼兒園就被強行納入各種競爭的軌道,整天為得了幾朵小紅花、是否得到表揚、是否得到好成績而糾結痛苦…這樣的幼兒園已不是幼兒園,簡直成了幼兒的精神監獄。 如何選擇理想幼兒園 所以,如果問我如何選擇理想的幼兒園,我要強調的是以下幾點: 一、硬體不是最重要的,擇園時要重點考察絕大多數孩子在這裡快樂不快樂,是不是喜歡每天來上幼兒園——此中道理前面已經說過,不再贅述。所以不必被一些幼兒園的豪華設施所迷惑,孩子需要的其實並不多,只要兩三部滑梯、幾架鞦韆、一個沙坑、一些書、一些玩具,外加能奔跑嬉戲的場地就可以了。當然,有更好的設施不是件壞事,家長要牢記的是,能看到的設施和獎牌都只是附加價值,幼兒園的主要價值正體現在那些看不見的東西上;那些看不見的東西,才是真正需要你用心考察的。 二、孩子們來幼兒園不是「上學」,而是「玩耍」。幼兒園有學習活動,但沒有「上課」的概念。學習內容必定是孩子們喜歡的,形式是活潑有趣的,比如做手工、玩遊戲。沒有當下那種學拼音或學英語單詞的「功課學習」,當然也沒有傳統的書面作業,沒有考試,沒有學不會的難堪和尷尬。「當兒童有機會從事各種調動他們的自然衝動的身體活動時,上學便是一件樂事,兒童管理不再是一種負擔,而學習也比較容易了。」整個幼兒園的管理價值取向不是如何讓孩子們學得好,而是如何讓孩子們玩得開心。 幼兒園教育最大的任務就是讓孩子自由發展,天性得以正常表達,才能更好地在未來適應社會化要求。現在幼兒園教育有一個很普遍的問題,就是人們不理解什麼是「學前教育」,錯把學前教育變成「前小學教育」。我們現在的小學教育已經不合理,學業負擔太重,已經對兒童造成傷害。如果再把這樣一種教學模式放到幼兒園,它對幼兒的傷害就更為嚴重,不但無助於「啟蒙」,還會「致愚」,既可能永久性地傷害孩子的學習興趣和智力,也可能傷害他們的心理。 目前很多幼兒園的設施都太奢華,課程設計太複雜,有活動沒快樂,有學習沒有智力成長。這些幼兒園沒有從孩子的需要出發,只是一廂情願地做事。探究其終極服務目標,更多是為機構和管理者服務,而不是幼兒。這背後是另一個深層次的問題。 當然,很多情況下,幼兒園是出於迎合家長的需要,才承諾孩子在幼兒園期間會學多少英語單詞、多少生字等。幼兒園作為行業機構,應遵循教育科學,不能被社會上一些庸俗需求所擺布。養豬的人,不能因為人們現在願意吃瘦肉不願意吃肥肉,就給豬大量餵食瘦肉精;做教育的人,更不能因為社會上某些畸形需求,就無視自己的行業規範和職業良心。當然這也涉及一個從業者的素質問題,尤其是管理者。有不少幼兒園管理者只有跟風的能力,沒有思考的能力。不是他們不願做,而是不知如何做。所以提高從業人員素質,才是改善幼兒教育的根本;只是著眼於改善硬體,不過是滿足了管理者的需求和業績的需求,對幼兒其實沒太大意義。 三、在安全的前提下,越自由的幼兒園越好。這樣的幼兒園,除了一部分活動和吃飯需要時間統一,其餘時間孩子們都有自主選擇的餘地。他可以選擇遲到早退,可以選擇不午睡,可以選擇某頓飯吃得多些或少些,可以選擇隨時上洗手間,可以玩積木也可以選擇畫畫。老師領著大家唱歌時,他想唱就唱,不想唱就可以不開口,而不會受到指責。 表面上看,這樣的幼兒園太沒規矩。事實上,這種「沒有規則」,正是一個人早期成長最需要的「自由的氛圍」。在自由的氛圍下,兒童內在的心理秩序感才不會被打亂,會依自然提供的基因有序生長。我不贊成在幼兒園以「紀律」來處處要求孩子們。幼兒園有的紀律是必須的,比如不能打人,自己的杯子必須放在固定的位置;但教育中的很多「紀律」不過是為了做給別人看,比如做操整齊,老師講故事時手放到背後等。形式上整齊劃一的東西對幼兒來說大多沒有意義。幼兒園階段的孩子還是個「小動物」,他還是一個自然的人,而不是一個社會的人。不尊重孩子心理和生理的生長規律,把「紀律」這個完全是成人社會的東西早早套到孩子身上,就是給他們早早戴上一個「緊箍咒」。這個圈圈無論是對孩子的心理還是生理發育,都會形成限制和束縛,都是負面的。 一所「自由」的幼兒園可能不如那種整齊劃一的幼兒園看起來「井井有條」,管理工作表面上看來可能更複雜一些,但長遠來看,其實更簡單。教師如果眼睛一刻不停地盯著所有的孩子,不停地指點,說實在的,那樣不但老師累,孩子們也很累。孩子們其實經常是專注的,並不喜歡自己玩耍時有人打擾。只要安全,老師就應該儘量和孩子做到互不干擾。這樣的幼兒園,老師和孩子都不會無端地耗費能量,都會感覺幼兒園是個輕鬆的地方。 教師並非越勞累越好,教育之美經常就在於它的簡單。例如有的老師看到孩子灑了飯,她只是幫孩子收拾了,再給孩子盛一碗,耗時兩分鐘;而有的老師看到孩子灑了飯,除了花兩分鐘收拾、盛飯,還要再花幾分鐘來教訓孩子,甚至給家長打電話、到牆上的評比欄中給孩子記過失 ——後一個老師顯然比前一個老師做得多、更「辛苦」,可這有意義嗎?我知道很多老師就是在這樣沒有意義的行為中浪費著自己的精力,辛辛苦苦做著一些反教育的事,弄得自己和學生都筋疲力盡。我看過一個比喻,說得非常有道理:最好的老師像一個稱職的僕人一樣,需要的時候會及 時出現,不需要的時候則感覺不到他的存在。 給孩子自由選擇,是比「立規矩」更重要的早期教育內容。固然我在送女兒上幼兒園時,有意影響她,讓她能在幼兒園安然地睡午覺以及在幼兒園「聽話」。但那並不意味著我一定贊成幼兒園要求統一睡午覺,以及贊成它所有整齊劃一的行為。那最多是我的教育理想在現實中妥協的一種表現。 四、幾乎沒有評比和競爭。沒有評比,就比較不會產生歧視和偏見,孩子們自然生長的心態不受到打擾;沒有競爭,就不需要緊張和心理失衡,自卑和攀比就缺少了生根的土壤。在這樣的幼兒園,孩子們頭腦中沒有「好孩子」、「壞孩子」的概念,沒有「表現好」與「表現差」的區別。當然,如果他們哪些事情做得好,老師會給予肯定和鼓勵;哪些事情做得不好,老師會友好地告訴他怎樣做就會更好。 幼兒體內能量很少,僅夠成長之用,沒有多餘的用來應付競爭。在幼兒園這條起跑線上,他們就被當作一個個獨特的人來對待,而不是當作團體人之一去比較;他們以自己的意願去做事,以自己的目光去評價自己和他人,能量不分散,「個性」的芽就會在他們體內萌發,他的人生才會變得有力、有創造性,而不是只做一個無力的附庸者,終身活在別人的想法下、別人的目光中。 可以說,這幾個擇園理念是一種理想,以這樣的理想選擇幼兒園似乎有難度,但我們可以力求接近。考察一所幼兒園如何,我們是無法挖掘出幼兒園的理念,再去套我們的理想的。但考證有一個最簡單的辦法:那就是每天早晨去觀察一所幼兒園或一間教室門口孩子們的入園狀況,絕大多數孩子是高高興興走進去,還是哭鬧著不肯進去。也可以向親戚朋友打聽一下,他們的孩子是喜歡去幼兒園還是不喜歡。同一所幼兒園孩子們身上具有普遍的情緒特徵可以告訴你很多,而且很準確。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2》

看更多

專家見解

選私幼 全美語、蒙特梭利是萬靈丹?

下午三點,一位焦慮的媽媽在辦公室上網搜尋台北市政府網頁,查詢公立幼稚園抽籤結果。冷不防心一沉,候補八十九號!這位媽媽心裡一邊咒罵一邊大笑,阿Q地對自己說:「公托本來就不能抱太大希望啊!是我自己太傻。」然後,沒有幼兒園能托育孩子的焦慮,又如噩夢般排山倒海而來。 每年四、五月,就會有成千上萬的媽媽跟我一樣,每天上網查閱公告,然後逐一打電話詢問各個幼兒園的參訪時間、評估抽籤機率,弄清公共與私立幼兒園學費的巨大差異,然後開始分析各種幼兒園的軟硬體,以及評估大人必須付出的代價,最後試圖選擇一個自己能夠給孩子的、理想的、幸福的童年劇本。 做父母也許有一百種方式,但台灣社會養育幼兒的普遍迷思卻十分接近。在為自己孩子尋找幼兒園的過程讓我領悟到:童年本來就該是多元的,父母卻常常在眾聲喧譁的廣告招生詞彙中迷失,對昂貴的月費與五光十色的課程名目感到不解。這真的是我想要給孩子的童年時光嗎?身兼母親與研究者的雙重角色,我把自己經歷的反思,收納在這個章節,並進一步邀請讀者一起翻轉對幼兒園的兩大迷思,並思考幼兒教育的本質。 迷思一:全美語幼兒園可以增加孩子的國際競爭力 過去語言學研究的沙皮爾—沃爾夫假說(Sapir-Wholf Hypothesis}發現,人類仰賴語言系統來建構認知世界的能力。換言之,不同語言反映不同文化生態的需求,也影響一個人對生活世界的分類與認知,例如愛斯基摩人對於不同類型結晶的雪有不同名稱,米食在中文裡也有多樣詞彙,但拿到其他文化與社會中,不見得有對應的名稱。換句話說,語言是一個人的世界觀,是限制,卻也是認知感官的基礎。 從這個觀點來看,將不懂美語的孩子送到全美語幼兒園,年幼的孩子在心理和人際互動上所經歷的「文化衝擊」,會引發難以名狀的衝突不安,更有礙孩子發展中文的互動溝通能力。課後補習安親過分強調美語的優越性並刻意輕忽母語學習,日常生活卻處於中文語境,這種「強迫式雙語」將會帶來相當負面的後果,造成孩子的學習障礙。在筆者的研究過程中,就見過低年級孩子看不懂數學考卷上「以中文寫成」的應用題,也見過孩子因為在全美語安親班的挫折經驗,每每見到金髮碧眼的外國人就害怕地低下頭來。這些父母知道原委後都後悔莫及,而孩子遭受的傷害,更不是一句「我都是為了孩子好」所能夠彌補的。 其實,在越來越全球化的未來,擁有優秀的在地語言能力,才是孩子在國際競爭的重要關鍵,與其讓孩子在年幼時進行沒有效率的美語學習,不如在家多以母語(台灣台語、客語、原住民語,甚至東南亞語言等等}對話,這才是真正的雙語環境,也才能真正培養多種語言的基礎與能力。家長作為孩子最親密的伙伴,與其讓孩子上全美語幼兒園,不如想辦法減少親職外包的時間,與孩子進行更多有質感的互動與對話,相信你會發現孩子的語言能力不斷在進步。 倘若非得學美語,必須注意教育環境的友善程度、是否會貶抑並排擠母語的學習,因為母語是建立家庭儀式的重要溝通工具。家庭研究文獻提出「家庭儀式」(family ritual)概念,意指只要有新生家庭成員誕生或加入,家人互動就會產生新的模式與次文化。這些次文化僅僅由團體內的成員共享,並可藉由儀式化成為家庭的某種日常,例如孩子的小名、經常收看的卡通人物代稱,或是週末的遊樂地點與活動等等,而母語則在這些家庭日常儀式中扮演相當關鍵的角色。唯有家庭成員才能理解這些專有的小祕密,而這樣的家庭儀式也能鞏固家庭成員的向心力與認同。 這正是「做家庭」的意義:一個家庭的凝聚,並不是依賴血緣或基因的相似度,而是家人之間的親密感。試想,如果親職外包了,如果母語說不好,如果孩子無法用好的中文向家人表達自己的傷心難過、雀躍興奮或是害羞不安,甚至無法聽懂阿公阿嬤的話,這些家庭儀式在溝通上就會較為艱難,家人關係的親密性也更難建立。 給孩子一點空間和時間,在他熟悉的家庭與語言裡建立他的小小宇宙吧!父母可以為孩子做的,是放下自己把語言能力當作競爭工具的焦慮,還給孩子鍛鍊母語的機會,讓他放心地表達自己。不管家裡是說台語、華語、客家話、原住民語或是東南亞語,若孩子在家中不需要長期以英語進行溝通,請先讓孩子好好建立他的母語世界,讓他嫻熟地運用一種語言系統,更適切地表達自我的喜怒哀樂,這有助於孩子發展成更全面的人,也鼓勵了孩子勇於表達自己。以母語溝通的基本能力,是父母送給年幼子女最好的禮物之一。 迷思二:蒙特梭利、華德福是萬靈丹 在台灣,金髮碧眼的白人經常等同於現代進步的象徵。過去電視上的成藥廣告不時出現白人扮演醫師護士來向台灣大眾推薦效果奇佳的藥物,由此可見一斑。同樣的文化迷思也出現在幼兒園的市場競爭,從命名(康橋、劍橋、牛津、哈佛、耶魯⋯⋯}到教養哲學(蒙特梭利、華德福⋯⋯},或是設備教材(使用美國小學教科書},或是教師組成(聘用外籍、金髮碧眼的教師},無一不是在迎合主流的教養價值與市場需求。對這些名詞一知半解的大多數父母,則在教養的洪流中載浮載沉,有些死命學習,自己殺出一條血路(自學、共學⋯⋯),有些聽信人際網絡中的非正式權威訊息,更有許多無所適從的新手父母在一次次幼兒園參觀中磨練、積累出理解幼兒園的「知識庫」。 如同全美語的標籤,蒙特梭利這一塊金字招牌,在台灣的幼教界已經成為高貴的代名詞,坊間甚至還有「全蒙、半蒙」之分。這塊招牌標榜訓練幼兒生活自理,並衍生出多種教具的教學法,是台北許多私立幼兒園的主流。幼教界另一個新興的流行寵兒華德福則是厭棄升學競爭的家長追求的教育哲學:親近自然、不計排名,講求回歸質樸生活,台北市有不少父母甚至為了讓孩子就讀華德福幼兒園,選擇移居到其他縣市的學區生活。蒙特梭利與華德福成了幼兒教育的金字招牌,一旦加上這幾個字,收費便會跳級,而強調生活自理或是全人發展的理想,則吸引著家長不斷掏錢註冊明星幼稚園。 這些標榜特定教育理念的幼兒園並不是萬靈丹,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這些訴求固然吸引人,不過還請各位為人父母的讀者停下來想想,號稱蒙特梭利與華德福教育哲學的園所,是否適合你孩子的教養方式?你是否充分理解這些教養哲學背後的邏輯?每一家園所實踐理念的程度與訓練是否足夠?最重要的是,你是否認真觀察自己的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每一天是如何被對待、老師是如何回應孩子的各種行為?你又是否願意自己的孩子在這樣的方式下接受教育?也許,在多采多姿的幼兒園招生競爭中,我們該思考的並不是「最理想」或「最高級」,而是「最適合」自己孩子氣質的幼兒園。 孩子需要的不是經營,而是陪伴 行筆至此,我想起這幾年參觀的幼兒園和小學畢業典禮,除了驪歌已經不再是青青校樹而換成了五月天,畢業典禮的儀式元素仍和三十年前十分相似:以教育行政長官和老師威權角色為主角,由上對下行禮如儀的頒獎,感謝師長的言詞,以及樣板的學生表演。這些在在顯示了我們的教育系統對待兒童的態度並沒有多大的改變。仔細觀察幼兒園的畢業典禮,那可說是一場娛樂家長、滿足父母的成長秀,舞台上為了一段音樂不斷反覆練習舞步、細心打扮的孩子,台下爭相卡位、瘋狂追星攝影與指揮孩子看鏡頭的父母,構成一幅奇特的幼教風景。這值得我們重新思考:這場畢業典禮是安撫父母的表演,還是以孩子為主體的人生慶典? 近年來,哈佛教授蔡美兒出版的《虎媽的戰歌》,引起美國主流社會的震撼與討論。她宣稱中式的權威教養比美式的直升機父母更能培養出優秀成功的子女。蔡美兒擁有猶太裔丈夫和兩個優秀的女兒,之後她與夫婿又出版《虎媽的戰甲》一書以優越情結、不安全感以及衝動控制三種人格特質,論述華人與猶太人得以在美國社會成功的原因,書中相當程度肯定了華人與猶太人這兩種族裔的文化教養。 虎媽高舉的文化教養成功學,刺激了教養論述的討論,究竟當代父母教養子女的方式是不是一種過度干預?「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的中式傳統想法,是不是阻礙了孩子挑戰自己、探索新可能的機會?閩南諺語說的「打斷手骨顛倒勇」的智慧,在溫室中被保護得好好的孩子是否都無法獲得,變成不堪一擊的草莓族?最近,歐美社會又開始討論一九六○年代風靡一時的「放山雞教養」(free-range parenting)。 放牛吃草,放雞奔跑,放下父母焦慮的心 放山土雞跟籠子中的飼料雞相比,誰的成長環境和身心狀況較佳?顯然,再優美寬敞的飼料場都比不上在大自然中自由走動來得快活,這就是放山雞教養的精神。在六○年代,小兒科醫師斯波克(Benjamin Spock)亟欲跟大眾宣導兒童自主的重要性。當時美國父母為了避免孩子受傷,經常限制孩童自由,忽略了孩童心理狀態。他寫出一本據稱是美國史上最暢銷的育兒書籍《嬰幼兒照護指南》(The Common Sense Book of Baby and Child Care),提倡「盡可能最大化兒童的自由,讓孩子在空間時間上不受成人監視,並冒著可以接受的風險,自由發展成他想要的樣子,而不是一直處於無風險的環境」。這種精神與蒙特梭利講求的生活自理、華德福講求的全人發展及親近自然,其實相當接近,但本意是為了告誡那些廿四小時緊盯兒童的父母,盡可能放寬心情,讓孩子在有稍微風險的環境中享受無邊界的自由,因為放山土雞的身體與心理都能更健康地成長。 過往由大孩子照顧小孩子、讓年幼的孩子自行上下學,或是孩子幫父母跑腿買東西等離家自行探索的行為,在現代社會中只會被視為忽略孩童甚至不負責任。然而,我們即便無法回到過去那種令人放心的大環境,還是可以思考當代父母為了養育孩子而筋疲力竭地施肥、灌溉,這是否有必要?為了孩子安全而戒慎恐懼、寸步不離,又是否得當?適度放手讓孩子學會自己處理功課、自己整理房間,自己規劃度過漫長的暑假,是否可能?放山雞教養在現下的台灣也許無法一步到位地充分實踐,其精神卻打破一個教養的框架,讓我們得以回過頭來思考主流的虎媽教育、升學補習、過分結構化的童年,能否有調整甚至革新的可能。 放山雞教養不是要父母放棄對小孩的控管,而是回歸最小限度的控制。要實踐放山雞教養,除了父母要放手,讓孩子尋找自我的意義與本質,也需要整個社會國家與公民社區一起致力於打造一個健康安全飼養放山雞孩子的社會環境,這才是更值得努力的永續目標。畢竟,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不是經營;是能夠安全健康生活的社區,不是成人無時無刻的監控。讓整座城市成為孩子的遊樂場,讓整個社會成為孩子的幼兒園。我們不需要明星雙語幼稚園,只需要觀察與支持我們的孩子探索這個世界。希望有一天,這個超完美的都市傳說可以在台灣實現。 《做爸媽的一百種方式》

看更多

專家見解

為何這些幼兒園,被我列入不往來名單?

還記得孩子兩歲半時,我開始幫他物色優質的幼兒園。先讓孩子上一家「小小幼稚園」。這幼兒園的名稱是兒子自己取的。選擇這家幼兒園是因為大家口碑好,老師良善,缺點是大多在戶內活動,戶外空間小。 我遵照前人的建議,事先帶孩子去玩了幾天,見孩子玩得歡喜,以為一切妥當。不料,從第一天開始,預料中的啼哭出現了,老師說沒有關係,孩子慢慢會適應。而後,一天比一天,來勢更兇猛的嚎哭掙扎,甚至半夜惡夢連連,一再哭醒。我們知道,因為年幼尚無法清楚表達感受的孩子,正用他身體的本能,在反應他的不舒適與害怕。 於是我只好繼續尋覓其他的幼兒園,四處打聽,也實地探訪了將近十家的幼兒園。有的幼兒園硬體設備豪華潔淨,我立刻刪除,因為如果是孩子能充分使用的設備,不應該漆沒掉,面沒磨;有的幼兒園,我一踏進門,便拿出他們的課表,有數學,國語,英語,歷史…,跟小學課表沒兩樣,我只能客氣地告退。我的孩子才正要探索人生,在他還沒有玩遍水啊土啊小草啊,在他還不知道怎麼跟小白兔做朋友,在他還沒有看夠白雲藍天的兩歲半,他不急著闖進知識的殿堂。 有的幼兒園,我看到有金髮藍眼的外國老師在講故事,前面繞坐了半圈的小小孩,孩子們個個仰頭,不知道真聽得懂那外國老師的全美語故事,還是因為不敢動?還看到一家幼兒園,老師面無表情地帶著孩子們在草地上玩,說得精準點,是孩子們排好隊,一個接一個,聽老師指令地排隊繞圈走著,也許老師在做某種操練,我在意的是…..竟然沒有一個小孩或脫隊或走歪或打鬧嬉戲,全部安靜乖巧地聽從撲克臉老師的指揮。這幾家幼兒園,當然也是被我列入不往來名單。 尋尋覓覓,有了第一個「小小幼稚園」的失敗經驗,我們為孩子找到一間「大大幼稚園」。 那是一個有大大綠色草皮操場的幼兒園。教室與設備呈現使用頻繁,被孩子磨練過的痕跡,園裡有孔雀有小白兔,有山洞可以躲,有沙坑可以挖,還有季節到了,就結滿樹的桑葚,隨摘隨吃。他們也有課表,但是有許多自由選擇的時間,角落時間,手作時間。在教室,當老師說著故事時,有些孩子聽得津津有味,有些在自己的角落,繼續玩著。最棒的景色在操場了!當你看到在酷熱無比的夏天,有老師持著長長的水管,對著一個個熱壞的孩子們噴水,孩子們在水柱下,玩得又是尖叫,又是狂笑,然後還回潑老師,輪到老師也一起又叫又笑時,我心裡已經明白,這家幼兒園,絕對適合我那愛玩愛跳愛笑愛幻想的孩子。 果然,我的孩子,從上「大大幼稚園」的第一天,就沒有哭過,倒是每天下午去接他時,很難馬上帶回家。總要在綠色草皮上,追逐個幾圈,在單槓上,再晃個幾回,才依依不捨地與同學道別。 我們的孩子,用他的哭聲與笑聲來教我們,孩子,是那樣的特別,每一位孩子都不同,適合小明的幼兒園,不一定適合小英。我們雖然開始時犯了錯,沒有把孩子愛空曠草地,愛拔足奔跑,愛自由幻想,不受拘束的特質,列入選擇幼兒園時的首要考量,幸好,我們適時驚醒,孩子在這大大幼兒園,有回味無窮的童年回憶。 經常有父母還會問我:「我們的孩子是如此的特別,要不要一進幼兒園,就跟老師詳談孩子的情況?」父母一方面希望老師因為了解孩子,而能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又擔心老師會貼標籤。 我是持保留態度。老師也是人,人有百百種,老師自然也一樣。沒有一種標準模式,能使用來與形形色色的老師互動,都暢行無阻的。我總是希望父母稍安勿躁,先與老師多多接觸,了解老師的教育理念、人格特質之後,再決定如何與老師談論孩子的狀況。 幼兒園,是孩子踏入群體生活的首部曲,是學習生活的第一部,請慎選適合孩子特質的幼兒園,而不是大人以為比較「優質」的幼兒園。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