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聶雲:父母不能拿孩子沒辦法

該如何當一個稱職的爸爸?育有三個孩子的聶雲回答「捲起袖子直接做就對了!」自老大出生後,聶雲從不因繁忙的工作而錯過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說到孩子,他總能侃侃而談。對於孩子的教養,他要求自己必須確認每個過程都是正確的,而且父母須隨時引導孩子朝正確的方向思考,避免孩子偏差的價值觀。

【專訪】聶雲:父母不能拿孩子沒辦法_img_1

Q:如何在忙錄的工作中,經營親子關係?

A我的工作或應酬都會避開每天的黃金4小時,下午5點到9點是我認為最重要的4小時,從孩子放學、吃飯、做功課及睡覺這段時間,我都會盡量陪伴他們一起參與。

記得孩子還小的時候,常有人問我「工作那麼忙,如何花時間跟小孩相處?」那時我就一直有個感覺,現代人都要求quality time,但他們的quality time,可能只是渡假時,起床時間比平常還早,然後一路開車殺到目的地避開車潮而已。但我認為真正的quality time是無時無刻的,對於孩子來說,要建立彼此間的情感並不是只有假日才可以,quality time是穿得很隨性的跟孩子一起去倒垃圾,或是提起水桶、拿起刷子跟孩子一起洗車時的互動時間,anytime都是quality time,這些才是珍貴又有效的。

【專訪】聶雲:父母不能拿孩子沒辦法_img_2
圖片來源/聶雲facebook

Q:您認為教養孩子時,最不應該有哪些想法?

A雖然現在都說父母要民主,但我認為在某個程度上是無法百分之百民主的,做為一位家長不能對某個孩子或孩子的某些事情「拿他們沒辦法」。比方說,我們會給孩子們固定額度的零用錢,讓他們可以買自己喜歡的東西,但買之前要先想清楚,錢不夠了不能透支,也不能買一些我們認為是垃圾之類的東西。偶而我還會跟他們說「有錢要大方一點呀!今天的冰淇淋是不是由你來付帳呢?」除了讓他們有分享的觀念外,也幫我解決了他們會買一些垃圾的行為。

人一輩子常常會遇到「這個可以做,那個沒辦法」的狀況,任何事情都可以量力而為,但對孩子不行,當我們做父母的那一刻起,就不可以有「拿孩子沒辦法」的心態。我不認同部分家長說「我家小孩就是脾氣很大,我就是拿他沒辦法」,他們會用這種抱怨的方式來炫耀孩子是很有個性的人。但是「我就是拿他沒辦法」在小時候是一種抱怨的玩笑話,年紀大了就是個問題了。孩子的禮貌、品德或觀念…,若不正確引導就會影響他一輩子,父母要確認在孩子成長的每個過程都是正確的,更不能允許「我就是拿他沒有辦法」的結論。

【專訪】聶雲:父母不能拿孩子沒辦法_img_3

Q:三個孩子有不同的教養方式嗎?

A對於孩子,我們要提醒自己,他們都是不一樣的人,要用不同的態度去對待。雖然他們的年紀比較小,但每個孩子都是獨立個體,他們就跟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職場或其他交際場合上,所面對的不同人也會用不同的方式去應對一樣。而且每個孩子的個性不同,做事方式不同,對他們的引導方式也一定會不同。


Q:對女生的教養方式是否與男生不同呢?

A曾經看過一個研究數據,10歲以下的孩子,男生想要讀理工及藝術的比例是57:53,而女生則是56:54,兩者間並沒有太大的差別。但過了16歲以後,男生變成了80:20,女生則是相反成為20:80。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社會給了不同性別的人一個固定的框架呢?我並不認同男生應該怎樣,女生應該怎樣,因為特定性別就有不同的刻板印象,因此對於教育,我不會因為不同性別而有差異。只是女兒不乖被懲罰時,我多少會心軟捨不得,若換成男生就會嚴厲一些,我會覺得男生就該接受磨練,但女生就不需要用到「磨練」兩個字了。(笑)

【專訪】聶雲:父母不能拿孩子沒辦法_img_4
圖片來源/聶雲facebook

Q:獎勵或處罰孩子的原則有哪些?

A我認為人就是需要一個目標,無論是獎勵或處罰,只是在於如何拿捏。而某些一般家庭都會視為很理所當然的事物,都可以把它視為一種獎懲的方式。比方說,在我們家週末才可以看電視,電腦平常只能拿來做功課。但在週末並不是理所當然就可以看電視、玩電腦,必須要表現良好,考試成績維持在一定水平,週末才有使用的福利。

我還會避免「你做對了,我就多買一樣東西給你」的觀念,因為「做對了、做好了」本來就是孩子應該要做的事情。再者給孩子的獎勵或禮物應該包含日常生活中會用到的所有物品,例如送他們一件夾克、一雙球鞋,為什麼玩具才叫禮物?這也是現代人的通病,讓孩子認為日常用品都是應得的,理所當然該有的。若父母沒有去思考調整這樣的心態,孩子也不會有感恩的心。

【專訪】聶雲:父母不能拿孩子沒辦法_img_5

Q:台灣與美國的教育方式最大的不同點?

A我在美國唸書時,有位國中老師跟我們說「你們到了我的班上,我不會再帶著你們學習,這是小學老師做的事。在小學中,你們首先學『讀與寫』,然後才是『如何學習』這件事。所以小學畢業後,你們就應該知道如何自己學習了。接下來,你們要自己去學習,而我只是教授學問,但是『學習』是你們自己的工作。」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轉捩點,美國小學給的是一套基礎工具,等工具上手後,你就要知道如何去思考及運用,並讓自己做的更好。但反觀亞洲,我們好像把一個人從小到大的每個階段該學哪些、該學多少、該吸收多少,訂定得非常明確。這樣的教育方式在年紀小的時候是可行的,但成長到了某個階段,當他不是一個幼童後,他就不應該被逼著去學習,他的目標也不該只是滿足我們所訂定的目標而已,他們應該是要想辦法讓自己更好,而這樣的觀念及做法在台灣還太薄弱,所以我認為這是中西方最大差異點。

【專訪】聶雲:父母不能拿孩子沒辦法_img_6
圖片來源/聶雲facebook

Q:孩子開始面臨升學壓力,對於這樣的制度,你會怎麼做呢?

A其實我們還在思考中,肯定的是,台灣的基礎教育是好的,只是接下來的路,我們還很模糊,目前還找不到一個正確的答案。我想我會要求孩子做到自己最好的,我也會要他去思考自己該思考的,但我不會強迫他去迎合這個社會訂下來的一些制度,也不會要他們跟在人群後面盲目的去追逐某些事。


做為一位家長除了要有世界觀外,也要清楚一件事,台灣是那麼小的一個島國,對於我們認同也好,或不認同也好的這個比賽,它並不是這個世界的比賽規則。有時候看到台灣的孩子們拼死拼活努力的去競爭,可是這場比賽對他們的意義及未來的幫助有多大?這樣的問題卻沒有很多人提出來。

Q:會設定孩子幾歲後就要經濟獨立嗎?

A我不到16歲就開始打工,18歲左右就不再跟家裡拿錢,基本上算獨立了。在國外一直都有這樣的觀念,孩子到了18歲或22歲大學畢業後就要開始靠自己。年輕人不能當米蟲或遊手好閒,年輕人必須要有自我獨立的能力或意識,這些都是可以培養的,只是我認為我們的下一代,他們長大後所面臨的環境將與我們這一代有很大的不同。

【專訪】聶雲:父母不能拿孩子沒辦法_img_7

「社會」應該要有完整的制度或階梯,可以讓孩子出社會後,靠著自己的努力一步步的往上走。但我發現從我的這一代到下一代,這個階梯是崩壞的,孩子未來可能無法只靠自己的努力就能走下去。我希望他們能獨立,甚至他們自己也會希望如此,但社會制度能不能給他們支援,能不能讓他們做到真正的獨立,這會是個問號。我無法預測未來的世界會長怎樣,但我認為現在的父母要有個認知,我們的下一代就算他們想要獨立,卻可能是不切實際的希望,此時,我們就會需要多幫他們一些。

聶雲表示,兩個兒子老是追著他問「爹地,我們可不可以做一個project?」雖然他每次想「該帶孩子做什麼?」都想破頭,但他們也因此完成了不少的實驗或活動。所以聶雲成立一個「聶雲瘋家庭」的影片頻道,希望提供給跟他一樣快被孩子逼瘋的爸爸們一些idea, 進而輕鬆的與孩子們一起共享親子時光。影片來源/
聶雲瘋家庭

 

 

圖解媽媽百科

熱搜關鍵字

龍寶福袋 半夜發燒 孕吐 尿布推薦 寒假 長高 月子中心 黴漿菌 人工受孕 懷孕初期 戒奶嘴 配方奶 親子出國 益生菌 幼兒園

特別企劃

新學期、新能量!FIN好菌補給飲給孩子滿滿的活力來源
新學期、新能量!FIN好菌補給飲給孩子滿滿的活力來源

新學期、新能量!FIN好菌補給飲給孩子滿滿的活力來源

準媽咪的秘密武器:守護孕期肌膚,擺脫懷孕細紋3關鍵學起來
準媽咪的秘密武器:守護孕期肌膚,擺脫懷孕細紋3關鍵學起來

準媽咪的秘密武器:守護孕期肌膚,擺脫懷孕細紋3關鍵學起來

媽咪投票趣

假如離婚只能帶走2樣東西,你選哪樣?

※可複選1~2個答案

精選專題

more >
小技巧 大幸福 家庭經營力
小技巧 大幸福 家庭經營力

小技巧 大幸福 家庭經營力

愛自己 熱話題

Page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