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父母的性別教育祕訣:教兒子當紳士,而不是當騎士

從去年起好萊塢「#MeToo」(我也是性騷擾/性侵害受害者)運動至今不停延燒,而台灣,幾起駭人聽聞的情殺案件,都讓我們不禁想問:我們的情感教育、性別教育怎麼了?

給父母的性別教育祕訣:教兒子當紳士,而不是當騎士_img_1

美國勞倫斯大學副教授大衛麥克葛倫(David McGlynn),是兩個11歲、13歲男孩的爸爸,他說「光是想到我任何一位兒子可能成為加害者或受害者,就足以讓我半夜從床上驚醒。」談到性騷擾、性侵害,無論男女都可能受害,且許多男孩在青春期可能因為性別氣質較為陰柔而被嘲弄,因此有些青少年甚至會性騷擾女性來證明自己的「男子氣概」。

面對這些性別、情感教育的難題,麥可葛倫思考該如何養育自己的兩個兒子,因此他採訪了幾位專家,提供他一些建議,首先是麥可葛倫在勞倫斯大學的同事彼得格里克(Peter Glick),他是心理學家,同時也是性別刻板印象的專家。

別讓「騎士」變成「歧視」

葛倫分享,比起告誡男孩「什麼不該做」,更重要的反而是「別」在男孩哭鬧或情緒化反應時訓斥他「你要像個男人!」這樣是暗示男孩,那些「像女孩」的行為是不好的。

更困難的,是反思那些我們教導男孩應該向女孩展現的「騎士精神」。這一點乍聽讓人不解,難道教導像騎士一般的尊重、保護女性,讓座給女性、幫女性開門等行為是該摒棄的嗎?

可以當紳士,但不需要當騎士。專家解釋,讓座給有需要的人、幫別人開門,都是禮貌的展現,但不等於一定要有一位滿懷感激、柔弱的女性被動的接受這些行為;這等於是暗示女生一定都是脆弱、需要被男生幫助的,男性永遠是掌握權力者,女性則是被動接受者,這是一種偽裝成善意的性別歧視。

善意的性別歧視已經證實與惡意的性別歧視相關,因為隱含著對女性角色的一些刻板印象,如純潔、忠貞、順從的,一旦女性不符合這些想像時,就會落入敵意的眼光中。所以男孩要學習的是「協助有需要的人」,而不單是「保護女生」。

用同理心擊破性別刻板印象

過去幾十年來,各種廣告、電影都充滿物化女性的男性視角,尤其主打客群為男性的娛樂活動更加嚴重,比如知名好萊塢電影「變形金剛」,整部電影女主角梅根福克斯(Megan Fox)持續地展示深邃的事業線,讓所有男孩看得血脈噴張。

儘管如此無可避免,但父母還是有些引導孩子的方法:討論電影中男女人數的相關聯。

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的心理學家坎貝爾萊培(Campbell Leaper)說,他會讓孩子統計一部電影中男女性演員各自的人數,「假如男性遠多於女性,或者男性是統治者,父母可以鼓勵兒子思考,當女性在這樣的情況下會有什麼感受?」

讓男孩做些「女孩的家務」

社會學家艾蜜莉凱因(Emily Kane),著有「性別圈套:養兒育女的陷阱(The Gender Trap: Parents and the Pitfalls of Raising Boys and Girls)」,她提到父母要留意傳統上把男孩從「女性取向」隔離出來的想法。

僅管現在許多父母已經開始鼓勵他們的女兒從事一些傳統上屬於男性的職業,但卻很少人鼓勵兒子考慮一些屬於女性的職業,如護理師、小學老師、社工等。

凱因博士強調從日常生活中打破性別刻板印象是很重要的。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讓男孩做一些過去由女孩做的家務,如縫紉、擦拭灰塵、照顧幼小的孩子等;情緒表達上,鼓勵男孩表現脆弱和悲傷,而不是一味的只能有憤怒和堅強。

持續地對話

一些異性戀父親由於過於焦慮兒子「不夠man」,導致未來人際上受挫,因此會下意識地傳達「該怎樣才像個男人」的觀點給兒子,然而凱因博士鼓勵爸爸們,放開心胸吧!甚至平時可以談論一些性別刻板觀念。

但是正進入青春期的兒子,怎麼會想聽爸爸的話呢?尤其「爸爸」可能是兒子在這個世界上,最不想與之談論「性」相關話題的對象了。

不過肯塔基大學心理學家克里斯提布朗博士(Christia Brown)則認為,許多尋常家庭時光中的對話非常重要,無論是在餐桌上、在陪孩子上學的路上、在一同做家務時⋯⋯。社會心理學學會(Society f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發表的一項研究結果也支持這個觀點,研究表明,即使孩子好像「翅膀硬了」,但若父母的價值觀以愛的方式傳授,孩子終究會接受。

資料來源:The New York Times

adsnew

圖解媽媽百科

特別企劃

精選專題

more >
幼兒園選校秘訣,這些眉角別錯過
幼兒園選校秘訣,這些眉角別錯過

幼兒園選校秘訣,這些眉角別錯過

Page Loading